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登第后,专心画学,熟不甜,生不涩,极富书卷之气,王鉴见之谓王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王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康熙时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篡辑官。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正仇英(1498?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他功力精湛,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明四家"中仇英出身匠工,后跻身艺坛,山水、人物、楼阁界画无所不能。他的绘画创作活动大致分成两个时期:40岁以前主  相似文献   

3.
正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以避康熙讳改字圆照,号湘碧,复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曾任廉州太守,入清不仕,优游林下,以书画自给,是个有节气的遗民。画得董其昌指授,复纵观其所藏宋元名画,浸淫陶冶,自成一格,与董其昌、王时敏、邵弥、杨龙友等同为"画中九友"之一,又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复与吴历、恽寿平并称为"清六家",是清初传统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胡笳十八拍》为中国古琴名曲,一章为一拍,共18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汉末南匈奴入侵中原,名儒蔡邕之女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南匈奴左贤王掳入匈奴。其后文姬被左贤王纳为妃,并生二子。汉丞相曹操曾经与蔡邕交好,并知文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乃派使者至匈奴面见单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托付侍女侍琴留下照顾其二子,自己单人毅然归汉。  相似文献   

5.
正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嗜画,得二王教授,肆力模古,遂为一代作家。尝奉诏作南巡图称旨,圣祖赐书"山水清晖"四字以宠之,因以自号。时有"画圣"之称,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石谷是虞山派开山之祖。初师王鉴,后拜王时敏门下。二人丰富的家藏历代珍品,为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与前辈相比,王  相似文献   

6.
正走进瓯江草堂,我被《明韵清风·瓯江草堂红金扇面精品展》震撼了!1800平方米的3个展厅,挂满了洒金、泥金金笺扇面,再加上精装画框、明亮的灯光,鎏金异彩,光彩夺目,顿时让我陶醉于这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享受500多年来艺术历史的辉煌盛宴!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8.
正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懦斋、西田主人、西田遗老、归村老农、稻香庵、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少卿,人称"王奉常"。工诗文、善书画。与董其昌、陈继儒友善。与王鉴、王、王原祁而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称"清六家",为正统山水画家领袖人物。作为清初"四王"画派的奠基人。王时敏的仿古创作理论与艺术实践,不仅主导了清代文人画的发展,推动了  相似文献   

9.
10.
扇面是中国书画的形制之一,它和斗方、中堂、对联、于札、册页等形制一样,迎合了人们收藏和欣赏的不同需要。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面书画,成为艺术品,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扇化源于战国时期。随之所形成的扇面书画艺术经过近二千年演进,逐渐成为中国书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尤为明清时代盛行的折扇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正林纾山水四屏质地:设色纸本立轴尺寸:126.9×64.4厘米录文:△洞中世界远氛埃,洞外桃花已盛开。天与仙人无量寿,不阅当日避秦来。此本藏诸大内,余入府三次,每见徘徊不去。癸亥三月螺江太傅招宴钓鱼台,假来此本。尽三日之工临之,自谓有会心处,不知识者以为然否?畏卢老人林纾并记。△汨汨灵淋沸小龙,昂头天柱见奇峰。竹深不见前朝寺,却讶风来何处钟。图中为天柱峰,在灵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鼎革,海内扰攘,四民流徙。作为理学渊薮及南明重要抗争之地的江西,更是汇集了大批的前明遗民,特别是相对封闭的赣南地区。顺治六年(1649年),南昌城破,当时的汉族精英知识阶层多以忠孝节义为道德指归,削发隐居,砥砺名节,成为与魏禧等"易堂九子"具有同样身份的明遗民。以文化抵抗、文化批判的方式否定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迫使清政府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丁愚(生卒年不详),号六阳道人。四川华阳人。曾寓居海上,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交往甚密。后归四川。修行于成都二仙庵。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皆精。有《益州书画录附录》《榆园画友录》行世。此幅《松溪泛舟图》远绘千岩叠嶂,巍峨高耸,烟岚如带,环绕其间;中绘绵延峻岭,沟壑纵横,林木葱茏,邨居隐现;近绘岸渚坡石,虬松苍翠,草亭幽静,银溪潺潺,高士泛舟、乐此其间。丁愚此作以水墨绘之,其构图繁复充盈,笔墨苍润秀雅,画意高远清幽;六阳道人诗题论画,写山水心得,颇有见地,与此图相配,足见丁愚水墨造诣。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9月1日,在由广州荔湾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名家书画古董收藏品博览会"上,江西籍收藏世家龙国祥先生送展藏品"山水农耕图雕塑莲子缸"让参观者都为之震撼。这是一件让许多收藏界朋友梦寐以求的藏品,也是一件存世极少、罕见的清朝乾隆时期官窑品。很多业内人士、鉴藏家、鉴定专家都慕名前来一睹此件稀世珍品的芳容。本人应邀会同李知宴、吕长生、马秀银、蔡国声、张如兰等几位鉴定专家以及中国文物鉴定公司的同仁们一同参加此次展会。会上,李知宴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王元沝(1870~1946年),字二水,以字行,浙江杭州人。清光绪间诸生。家学渊源,幼承其母姚筼之传,山水以"四王"为宗,兼取宋元诸家之长。亦擅人物,偶作花鸟;其画作,构图讲究,笔墨精细;尤以扇画为工,每作一扇,非三、五日不能成,可谓精心者也。是图上绘群峰耸立,烟云缭绕,银瀑飞泻,楼阁隐现。中作清江碧波,渔舟放棹,岸柳曲桥,茅舍掩映;下写渚石峭立,古木参天,楼阁水榭,临江而建,童子迎门,  相似文献   

16.
正贺天健(1891~1977年),原名贺骏,字健叟,一字炳南,号纫香居士,别署干干、阿难、开天天楼主等,江苏无锡人。自幼喜绘事,从临摹古,工诗书,擅山水,初宗吴门沈、文,兼涉四王,远法元四家。后师造化,重写生,青绿精绝,画风沉雄。曾担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等。曾与黄宾虹一起主编《画学月刊》《中国现代名画汇刊》等学术  相似文献   

17.
正吴石僊(1845~1916年),名庆云,字石僊,后以字行,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流居上海。擅山水,所绘之作气势雄厚,峰峦林壑。然初不为人重,后赴日而归,乃长烟雨法,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晦明之机、风雨之状,无不一一幻现而出,此盖参以西法,故有耳目一新之感。尤为沪上粤商所喜。石僊居沪时,早年入"萍花书画社",与吴大徽、顾澐,胡公寿、钱慧安等人并称近代国画"萍花九友"。有《海  相似文献   

18.
赵启斌 《收藏家》2014,(7):3-12
自纪念南京博物院诞辰八十周年院庆专题系列艺术展之后,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以及南京博物院第一届春季展览,新近推出、更换了历代绘画陈列馆、历代书法陈列馆、历代雕塑馆、胡小石馆、陈之佛馆、傅抱石馆、苏天赐馆的专题系列展览,其中历代绘画陈列馆所推出的春季特展“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绘画特展”即是这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展为遴选院藏九十九把明清扇面而举办的具有院藏特色和优势的专题展览,集中展陈出明清不同绘画流派、不同层次画家的扇面绘画藏品,使人们可以近距离领略我国独具特色的扇文化和明清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袁松年(1894~1966年),又名袁十,字鹤文,广东番禺人,寓居上海。擅山水,亦工诗词。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西画,后专事国画,以临南宋四家入手,旁及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之风,并融合西洋画特点,终成一格。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著有《抒情小唱诗集》《名胜写生集》。此幅《东北春天的早晨》乃袁松年以融汇中西之法,  相似文献   

20.
正冯超然(1882~1954年),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慎得、嵩山居士、云溪懒渔等,室名三十六鸳鸯馆、嵩山草堂。原籍江苏常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其工书、擅画,喜篆刻。书法行、草、篆、隶皆能。绘画初时喜绘人物,承唐寅、仇英之法。后工山水,得文徵明、"四王"清秀雅逸之气,名誉海上画坛,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三吴一冯"。冯超然此作《青罗碧玉》图,据画题得知,乃以王麓台写唐韩愈诗意图为本所绘。是图上绘丛山峻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