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吴谷祥(1848~1903年),原名祥,字秋农,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晚号秋圃老农,浙江嘉兴人。山水远宗文、沈,近法戴熙,亦善花卉、仕女,用笔苍劲,设色清丽。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清末在上海鬻画,时画风习尚纵横草率,而其独能不落时尚。因当时吴石僊正以西法融云烟山水盛名沪上,而秋农画艺为其所掩,胡公寿颇为不平,说:"其人抑何聩聩,有目而不识秋农丹青之佳胜也。"与吴昌硕、吴滔合称"三吴"。图中所绘莲蒲之上,无量寿佛,加趺而坐,身紫金衣,顶有肉髻,背有圆光。双目微闭,鼻高不见孔、眉如初月、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6)
<正>"萍花社书画会"原本是"萍花诗社",1850~1861年间,浙江钱塘书画家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在上海创办"萍花诗社",开展诗歌创作、吟唱交流活动。后来活动内容扩大到书画方面,转而又以书画艺术活动为主,便于同治元年(1862年)改名为"萍花书画社"。该社活动非常活跃,骨干成员胡公寿、钱慧安、吴大澂、顾若波、金心兰、吴石仙、吴谷祥、陆恢、倪墨耕被合称为"萍花九友"。湖州博物馆藏有"萍花九友"  相似文献   

3.
一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八六年宋哲宗赵煦亲政后,苏轼赴定州出任中山府知事(定州一度改为中山府),曾于府治后的中山后圃(定州曾是古中山国之地,汉代曾置中山郡)得一黑石。石高广二尺余,上有白脉,涵有水纹,甚为奇特。东坡极爱此石,据黑  相似文献   

4.
李逸,字轶如,初名兼金,自号萍梗散人、萍根散人,别号青萍散人。山西汾城县(现与襄陵合并为襄汾县)西村人,邑之三百年来第一画家也。山水花鸟皆工,尤长于山水,自其生时,得者咸珍贵之。殁后,声誉益高。一帧可值数千金,京省业古玩者咸搜求  相似文献   

5.
正王震(1867~1938年),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上海青浦。因其居处有古樟一株,遂额其居为"樟园"。早年学画得任伯年及其弟子徐小仓指点,后亦师从吴昌硕。工书、画,所作花果、鸟兽、佛像,雄健浑厚。曾参与沪上艺坛、慈善、佛教等团体活动及与日本文化交往。1909年组织豫园书画会。1922年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出版有《白龙山人诗稿》《王一亭书画集》等。  相似文献   

6.
黄宾虹旧居     
黄宾虹旧居位于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31号,系一幢两层两开间西式小楼,院内竹树草花,朴素静谧,院前小径,通往北山栖霞岭。庭前花竹丛中,汉白玉黄宾虹坐像倚石抱膝,观云听雨,引人像外之思。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中国画大师。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30年,前20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  相似文献   

7.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8.
賀泳 《文物》1951,(12)
龙门古称伊阙(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碛石至於龙门之龙门禹贡龙门为今陕晋接界黄河奔流泻口处)因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唐韦应物诗"鏧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即此,蓋西山曰龙门山,东山曰香山,後总称之曰龙门。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居香山久,今  相似文献   

9.
燕石居藏书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家河南商丘,古之宋国也。宋人多愚事,"燕石"其一也。吾以之名吾居,而喻吾所藏,当之无愧色。早年聚书,皆得之"梧台之东",非宋非元,莫不"缇巾十袭"。十年浩劫,抄掠殆尽;断简零册,倍加关情。(尔见)缕述之,以结同好。  相似文献   

10.
黄璞《闽川名士传》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元 《文献》2003,(2):59-69
《新唐书·艺文志》,黄璞《闽中名士传》一卷.璞,原居侯官(今福建福州),后迁莆田(今属福建).字绍山,一字德温,大顺三年(891)进士,官至崇文馆校书郎.昭宗时,杜门不仕."黄巢兵入闽,以璞儒者,戒毋毁其居,逐灭炬勒兵而去"(《弘治八闽通志》卷六二).自号"雾居子".除了《闽中名士传》,《新唐书·艺文志》还录有其《雾居子》,二书均佚.其从弟黄滔,晚唐五代诗人,文论家.滔《寄从兄璞》诗,有"新诗说人尽"之句,足见璞亦能诗.  相似文献   

11.
正《管子·明法》:"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尹知章解"令求不出謂之滅"曰:"求不出令,則下無所稟,故滅。"謂"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曰:"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然是説多不爲人所信。"令求不出謂之滅",《管子·明法解》引作"令本不出謂之滅","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明法解》引作"下情不上通謂之塞"。王念孫認爲"令求不出"之"求"當爲"本"字之誤,"下情求不上  相似文献   

12.
正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民国时期诗稿《烬馀残稿》和《戊辰集》,未著撰人,为九华堂宝记制笺,墨笔,偶有改字。笔者据书中内容线索,考订其作者为民国时期广东知名人士陈鸿慈。一石星巢线索诗稿《烬馀残稿》之《港上抒怀兼呈石星巢外舅(德芬)》有"丰湖侍讲筵";"同居真画境,所乐在诗篇";"翁婿东西别,悠闲岁序迁"等句。《哭星巢外舅》有"外舅最近犹寄我诗云‘寄语闭门陈正字,不妨作达看花来’"之句。诗  相似文献   

13.
刘钊 《文献》2020,(1):9-19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一段文意存在着疑难,不易理解。以往的注释和翻译大都有问题。其实句中"绝嗣者也"的"绝"字应该是"继"字之讹。句中"吾以伯长居国,继嗣者也"是用太伯在周的身份,即以"继嗣者"扣合"勾吴"的"勾(句)"的通假字"后",而"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是用应该接受分封的吴仲的名字中的"吴"字扣合"勾吴"的"吴"。  相似文献   

14.
方继孝 《收藏家》2006,(5):29-33
吴彦复(1869-1913年)安徽庐江人,名保初,字彦复,又字君遂,号北山。是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次子,他和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与章太炎、宋平子友善;吴若男系其女,章士钊先生为其婿也。工诗,尝赋《支那有一士》诗。亦擅书,书摹褚、赵。1897年秋辞官,游于京、津、沪之间,依故人为食客。1913年2月21日,吴先生因“贫至无法买药”,在沪上叫号而绝,年仅45岁。吴氏生前与晚清名士多有往来,存有大量友人墨迹,卒后由吴若男、章士钊夫妇珍藏。最近几年,不知何故,市场上不时有“彦复”上款墨迹散出…  相似文献   

15.
正陆恢(1851~1920年),字廉夫,号狷叟,破佛盦主人,江苏吴县人。少入刘德六门,研习丹青。后入吴大澂室,观其所藏,受益颇深,旋客吴幕。廉夫山水近师"四王"后入宋、元堂奥,浑古神逸。花鸟取法白阳、青藤等名家,清丽洒脱,极具神韵。书法工汉隶,兼取魏晋诸家,有金石之气。有《陆廉夫冷香居记事图册》传世。是图绘磐石之上,无量寿佛,身着红袈,手捻拂尘,  相似文献   

16.
吴葆勤 《文物》2020,(4):92-96
赫连山、赫连简墓志2014年出土于山西太原,于《文物》2019年第5期刊布发掘简报[1]。据《简报》介绍,两方墓志皆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赫连山墓志盖顶有3行阳刻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2竖行,行22字,计471字(图一)。赫连简墓志盖顶同样有3行阳刻篆书,文作"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3竖行,行23字,计482字(图二)。《简报》对两方墓志的释录及断句有可商处,今据拓片予以校补。  相似文献   

17.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8.
正弁言张之万和张之洞兄弟二人在晚清同为宰相,世所罕见,张之洞的史料留存较多,而关于张之万的则较少,然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万,字子青,河北省南皮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这一科举考试中还有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中进士,故此丁未科考后来成了我国  相似文献   

19.
钱泰吉与其堂兄钱仪吉均为清嘉道以降嘉兴地区较为突出的文人士大夫代表,因字号中皆有"石"字,而并称"嘉兴二石"。历来对二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各自的诗文创作及藏书等领域,而对于兄弟之间频繁书问往来这一现象,鲜有问津者。今查考二人现存往返之书信,其内容博涉修身、理家、治学等诸多方面:如详述生活琐事以申发昆仲情谊,通过著述讹误的纠谬与学术观点的论评以砥砺学问,并由此展开对家族文集整理的探讨以达到世守清芬的家学宗奉。透过这些材料,可以明晰钱氏家学渊源之所在,同时有助于今人全面客观地评价"嘉兴二石"之学术成就,更为反观当时浙江地区世家阶层的家学风气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七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及殉葬品不少。其中铭文较多的主要有鼎、壶各一,为过去战国器所未曾有。审其铭刻皆先铸器而后凿款,其书体与传世古玺文字十同六七,其不可识之字居十之二。出土后释其铭文者多,易释之字各家略同,不可识之字间有强解者。今不再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