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纺织品文物主要由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加工织造而成,其材质对环境敏感,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糟朽,糟朽破坏后的紧急修复对人力、时间、技术等要求高,很多博物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将一些珍贵的纺织品文物保存下来。相较而言,预防性文物保护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可以降低技术、人力等成本。本文从馆藏纺织品文物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从微环境调控、日常监测及维护、宏观管理等方面探讨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
路智勇  惠任 《华夏考古》2012,(1):148-152
纺织品纤维所含有的亲水基团是纺织品文物吸湿回潮处理的前提。纤维回潮后塑性变形能力增加,进而可借助一定技术条件对糟朽、干燥脆弱织物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在操作完成后,纤维内部分子链被重新排列,所吸收的水分会逐渐释放出来,直到与外界保存环境保持平衡。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次级化学键将阻止纤维内部被重排的分子链回到回潮前的状态,这就使得纺织品文物回潮后的处理效果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3.
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武威磨咀子是甘肃古代糟朽木器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鉴于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缺饱和水状态)漆木器与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浸饱水漆木器之间的差异,致使其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对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着重从病害类型、影响藏品保存因素、材质物理化学组成、材质结构缺陷性及藏品的陈列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威磨咀子出土糟朽木器腐蚀病害发生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可为“十一五”期间甘肃馆藏木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魏岳 《丝绸之路》2022,(2):120-123
霉菌是纸质文物保存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现存有大量古籍、字画、档案等纸质文物,其在保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霉变。为了更好地防治这类现象的发生,已有研究从环境因素、霉菌类型及防治方法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糟朽脆弱纺织品文物不适用化学、微生物、针线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的难题.尝试织物压裱技术进行加固保护,该方法适用干脆弱糟朽织物的保护、保存和展示研究。在评价现存普通夹裱装置的基础上,结合改良压裱制作实例,详述了压裱技术的制作方法和类型,并对其设计方法、选材标准、加工工艺、应用的利与弊、选用评估方法、应用维护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纸质文物在文明传播过程中充当着载体的作用,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蕴含的历史价值难以估量。从当前保存下来的纸质文物的实际情况来看,因年代过于久远,加之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纸质文物已出现发黄和糟朽等现象,甚至出现结块。为了挽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甘肃武威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文物遗存极其丰富,新发掘出土纺织品文物种类齐全。为了把修复过程中纺织品文物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除采用传统的水洗、斜面清洗等方法外,可针对糟朽、污染程度严重的织物,选择水洗、干洗相结合的方法,使处理后的纺织品干净、平展、有光泽,达到了满意的清洗效果。另外,在展平与盛放保存方面也应进行改进,使之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糟朽传世木质文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器具在我国古代社会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遗存的木质文物数量众多,但它们因自身为有机质地而极易遭受各种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损害。大量木质文物因遭受菌、虫的破坏而产生变色、糟朽和坏损,或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弯曲、开裂现象。本文针对糟朽这一病害采取相应修复研究,使其恢复原貌,更好更久地展示其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晓如  李铠 《文博》2008,(1):79-82
一、唐传长安古乐简述 唐传长安古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它是以成套乐器再现千年古乐曲的古老乐种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千年宫廷和都市乐种,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盛唐遗音原生态",在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和纺织品保存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继而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背衬面料进行缝合加固,并对修复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清晰,丝线稳固,色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此成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出土木器依据形态与结构划分,属于典型的糟朽木器类型,材质外观特征与特性明显。制作材质鉴定表明,基本类型有①松科云杉;②松科冷杉;③柏科圆柏。通过对糟朽木器形态类型、结构属性、影响因素及发生改变原因剖析,指出了糟朽木器材质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转折性根本改变后(含水率远低于纤维饱和点),即将面临第二阶段的转折性根本变化(含水率略高或接近于平衡含水率),而这一阶段的改变结果对器物将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出土器物在短期内形态发生剧变,运用生物切片、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木质纤维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与结构病害腐变结果相吻合。选取与糟朽器物同期考古出土的糟朽棺板木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容积重、含水率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得糟朽木器降解损失超过50%,含水率约为10.5%,力学强度指标与正常材质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且相对差异较大,最大约为正常木材强度的60%。对比分析结果,得出了结论:①糟朽木器的形态与结构状况与实验生物切片分析、电镜显微结构观察和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材质成分、容积重与力学性能测定结果为上述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②致使糟朽木器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是胎木含水率,其值是非恒定的并随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含水率可用于反映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③纤维饱和点与平衡含水率是影响、衡量和评估糟朽木器形态与结构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参数;④鉴于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后期保存应尽量避免与水分的直接接触,需要严格控制其胎木的含水率,且维持恒定、稳定的保存环境,这点对后期糟朽木器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文博》2016,(4)
古旧字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博物馆一类重要的藏品。本文通过对西安博物院馆藏的10幅清代古旧字画进行了酸度调研,发现字画纸本画的酸度介于4.3~5.4之间,表明馆藏字画酸化程度严重,需及时进行脱酸处理与修复保护,在调研基础之上,结合西安博物院古旧字画保存状况,探讨了古旧字画的保存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甘肃出土糟朽木器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一般考古出土木器都具有糟朽木器的典型特征,通常器物因木质结构与形态的脆弱性易受外部因素侵蚀而受损,而其腐蚀状况或发生腐变往往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发掘现场和博物馆馆藏环境有关。鉴于目前甘肃糟朽木器的保存状况,通过甘肃糟朽木器埋藏环境、馆藏环境及影响因素调查,馆藏环境腐蚀作用与机理的科学剖析,全面、客观和准确地揭示了藏品腐蚀受损根源及原因。环境腐蚀作用的机理如下:1)可见光、紫外线腐蚀机理是,在光辐射的作用下,纤维素发生初始光化学反应造成链断裂,并伴随产生多种化合物。2)纤维素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强度相应降低,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在水分、可见光、氧气、酶及酸碱等因素同时存在情况下,温度偏高则对糟朽木器材质腐蚀起着加速作用。3)可溶盐对糟朽木器材质的腐蚀作用是通过自身的潮解和结晶过程来完成的。4)害虫及霉菌、微生物对木质文物的腐蚀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各种生物酶来分解木质成分中有机质实现的。5)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70%时,灰尘及粉尘会发生潮解,当沉降在糟朽木器表面时,会引起木质纤维素腐蚀和降解。  相似文献   

15.
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文物的稀有性、珍贵性和不可再生产性决定了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文物的安全是相对的,破坏才是绝对的。在各种环境因素(潮湿环境、阳光辐射、大气污染、霉菌繁殖等)影响下,自然界有时虽然是轻微地却是不停息的损害着文物,日久天长,文物就必须向衰亡的方向转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在许多博物馆的陈列室和库房中,铜器日遭腐蚀;陶器酥碱粉化;木质文物则干裂糟朽,纤维文物被虫蛀霉烂,不堪一提。很多金银品、青铜器、彩陶、壁画都失去了初出土时原有的艳丽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和诞生了许多文物古迹。这些古迹与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文物如何保存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拥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本文就如何做好文物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在提振文化自信方面的精神与物质力量展开论述,探讨文物工作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木构民居是当前分布最广、既存数量最多的民居结构形式,广西灵山县大芦村古建筑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芦村古建筑群位于灵山县城东北方向的佛子镇大芦村,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清同治二年(1863),系受徽派民居强烈影响的岭南民居建筑群,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芦村古建筑群虽然长期以来保护维修从未间断,文物整体结构保存虽然较为完整,但并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修缮,各院落均破损严重,尤其是木结构的糟朽劣化更是普遍。古建筑结构糟朽劣化的发生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往往不可终止,会直接造成木材抗力衰减,严重的会对建筑结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谈谈出土铁文物的保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带锈保养或除锈保养问题在历史文物中,铜铁器占一定比重。出土的钢铁器往往已经锈蚀,铁器的锈蚀尤其容易变得严重。如何妥善保养这些文物,是"带锈保养"还是"除锈保养",是长期讨论的问题。曾有一度,强调保持出土文物的"真实性",文物一经登记入库,就连土带锈按"原状"保存起来。然而,这种保存效果并不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许多文物是解放以后陆续进库的,存放也很有制度,只是有一段时间因客观原因未来得及进行检查,几件按"原状"保存的文物腐蚀得很厉害。有的铁质文物甚至锈酥在台座上。金属腐蚀有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是有水参加的电化学作用。铜铁文物之所以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一种饱水木质文物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水率是评估饱水木质文物糟朽程度最常用的物理参数之一。目前含水率检测常用方法有烘干法、电阻法、近红外光谱法等,但这些方法或属于破坏性分析,或检测范围不适用。为寻找一种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基于饱水木材组成理论模型,建立了含水率与湿态密度、灰分含量三者之间关系,进而提出一种检测含水率的便捷方法——溶液密度法。采用上述方法对天长、淮北等地出土饱水木质样品含水率进行测试,并与烘干法测得标准值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两者数据较为接近,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样品越糟朽,使用该方法获取的数据与标准值之间相对误差越小。说明该方法更适用于糟朽饱水木材含水率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