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实物证明,至迟在战国时期,灯已经被广泛使用。《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错些"。"镫",汉代时写为"燈",由"金"和"登"字  相似文献   

3.
正油灯作为传统生活工具,经过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油灯源自"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所出现的陶豆,就是最原始的灯具。从油灯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实用与审美结合。青铜时代,"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汉代是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油灯造型生动,装饰富丽,如西汉"雁鱼铜灯""长信宫灯"等,即为那个时代的精品。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灯是照明的器具。古代叫镫,亦叫锭。我国的古代灯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它包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之一。《说文》载:“镫,锭也。锭,镫也。因为锭中置烛,故谓之镫。”灯源于何时?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考察,我国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灯来照明了。例如,《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又如,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银首人涌灯与十五连盏灯树,均系我国古代灯具的艺术珍品。笔者通过贵州境内出的灯具,对贵州何时开始使用灯来照明,贵州早期灯的特…  相似文献   

5.
<正>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灯"字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战国时灯具已经出现,且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战国时灯的结构已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显然,在其之  相似文献   

6.
杨洁 《文物世界》2013,(3):69-71,77
自原始先民用燃起的篝火照亮周围的黑暗时起,人类社会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开启了文明发展的新历程。火的使用,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保存火种,从而演变成了专门用来照明的灯具。我国灯具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定论,但从《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载可知,早在战国时期,灯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用具。  相似文献   

7.
尤宝铭 《丝绸之路》2012,(14):40-41
灯具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灯具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设计理念和人类的审美观念。甘肃出土的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灯具.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再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灯具,源远流长,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种类繁多,材质广泛,大致分为铜、陶、瓷、铁、锡、金银、玻璃、木头、石头等。灯的发明与火密切相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夏商周时期,照明用的是一种"烛",类似一种火把。我国最早的灯,可能源自陶豆。  相似文献   

9.
汉代灯具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种类丰富,造型美观。与此同时,灯具燃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性质上看,汉代灯具燃料可分为固态燃料和液态燃料两类。使用时,固态燃料可用硬质灯芯制成烛,插于灯盘中心的烛钎上;液态燃料则常用于不带烛钎的灯具,通过软质灯芯点燃、照明。  相似文献   

10.
<正>灯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另外《楚辞·招魂》中亦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字句。也就是说,只有陶做的瓦豆才是具有照明功能的灯。陶豆是一种浅盘形、内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作为灯具的陶豆则在豆盘内底中央有呈乳状的突起,可以用来插灯芯。这种形制的陶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灯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考古发掘所见或传世的殷代、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的遗物中,都还没有可以确认为灯、烛的实物。殷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在记述周代礼仪的"三礼"中出现"烛"字,但它还不是后世灯烛的概念。《仪礼·燕礼》云:"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司宫执烛于西阶上,甸人执大烛于庭,阍人为大烛于门外。"郑注:"烛,燋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了一件形制怪异的青铜器,一个作跽坐状的铜人,头顶有一个铜盘的造型,尺度不大,制作非常别致,这种形制的器物在西周时期还未出现过,其又与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它是一件青铜灯具吗?但是青铜灯具的发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其到底是何器物,在青铜器时代起着什么样的功用,本文从象形古文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考证。其如果是西周时期的青铜灯具,这就为古代青铜灯具的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穆海亭 《文博》2007,(1):14-17
商周时,古人没有点燃膏脂的灯具,至今,不论是传世品,还是田野考古发掘出土,都从未发现过那时的灯具。那么,古人照明的用具是什么?这就是“烛”。王献唐遗著《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一书中说:“烛从火蜀声,为后起字。求之古文,  相似文献   

14.
正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约2500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  相似文献   

15.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器具之一,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形态体现。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更是当下社会观念和思想形态的反映。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数量多且种类丰富,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伴随着火的使用而掌握的照明技术标志着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而专供照明使用的器皿——灯具的产生,又是照明技术的一大发展,这其间经历了使用篝火、地灶、火把等设施的漫长岁月,直到战国时期,才有明确的灯具出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具相当规模,到了汉代,随着经济的繁荣,灯的使用也更加普及,灯的形状、种类、质地都比以前更加多样,而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使灯具艺术进入新的高度。汉代的形式主要有筒灯、行灯、吊灯、盘灯和釭灯,其主体部分仍然以动物、人物的雕塑为主。筒灯为圆筒形,有盖,中有铜管装置,这种灯在甘肃武威和江苏邗江汉墓中均有发现。行灯主要在行走时使用,为便于手持,灯盘上附有长柄,下有三足,便于放置。吊灯灯体配有链条,可以悬挂。盘灯发现最多,一部分盘灯造型与高柄豆很相似,另一部分盘灯是各种动物和人物雕塑与灯盘相结合,如有朱雀灯,主体为鸟形,常以嘴衔灯盘;羊灯,主体为  相似文献   

17.
李旭  陈林 《风景名胜》2020,(2):0074-007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网络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和综艺也变成人们忙碌之余打发时间的首选。而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旧事物的消减,京剧作为传统娱乐方式之一,以“国粹”著称,却在当代年轻人的娱乐生活中变成了冷门。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为例,对京剧脸谱配色进行元素提取和分析,把室内装饰中的灯具作为承载媒介,在对灯具市场同类灯具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映射到灯具上,探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元素为导向的一系列美观、实用、新奇且饱富传统文化气息的灯具,从而达到弘扬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的影视作品中,在战场上厮杀的战马上都披挂有马镫,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三国时期,人们骑的马上还没有马镫,这一点,无论是从史料的记载里,还是从考古的发现中,都被证明了。我们先看这个"镫"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它是"锭",当时的"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盛熟食的器皿,另一种就是指用于照明的灯盏。这种解释,得到了曹魏时期张揖的《广雅》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的赞同。如果"镫"字还有其他解释,他们都会在这些工具书里加以更正  相似文献   

19.
禹平水土传说新解——从“敷土”到“治水”传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是最为紧要之务,"敷土"便是势所必然。禹用濬川、堕山、堙、填等方式排除了水患,得到了土地。因此,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人们传颂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所以又有"禹迹"之说。到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传说开始转变为"禹治水"传说,并逐渐夸大禹治水的能力,大禹"治水"传说由此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生活概况 "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猿人阶段"。就是说,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古猿首先发展成为猿和人的过渡类型,他是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的性质,但还残存着一些猿的性质的半人半动物的最原始的人类。 "猿人"是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化石,也就是五、六十万年以前,最初使用工具的人类。这种猿人,在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三种: 第一种是"爪哇猿人",就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