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至1988年,北京市文物工作者为配合北京怀柔县慕田峪关长城的修复与开放,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其间出土的文物作一概述。一、慕田峪关长城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北京地区的明代长城呈半环状分布于京郊北部和西部山区。慕田峪关长城位于北京东北70余公里的军都山南麓,怀柔县三渡河乡慕田峪村。长城就建在村的东、南、北三面山脊上(图一)。  相似文献   

2.
<正> 蔚县南百庄镇单堠村石表,树於本村关帝庙院内,当地人称石旗杆。关帝庙对面40米处建有一清代戏楼。寺庙对面建戏楼屡见不鲜,唯独单堠村关帝庙立有石表,这样就使庙、表、楼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 关帝庙、石表、戏楼建于何时,《蔚县志》和《蔚州志》都不曾有记载,村人说法不一。一九九一年八月在加固石表,维修庙院围墙时,发现了《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修禅房并创建戏楼碑》两方石碑。其中《关帝庙建立石表碑记》最有参考价值。石碑青石质地,无底座。高1.74米,宽0.72米,厚0.24米。首体相连。  相似文献   

3.
唐牛浦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丽烨 《文博》2002,(5):59-60
唐牛浦墓志,全称《大唐故牛浦君墓志铭》,裴约礼撰。2000年出土于长安县王寺村。  相似文献   

4.
一、出土经过《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下简称《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出土于《春秋左传》中“京城大叔”之故址——河南荣阳县京襄城村。出土不久,荣阳县令李天翼(字辅之)派人将碑移于县署二门内东侧,并请翰林学士赵秉文、应奉翰林文字李献能作了题记。《韩仁铭》出土之后,“海内翰墨之士,嗜汉魏者益多,碑帖贾捶拓无虚日。”至民国时,邑人宋(亻隽)三、刘彤棻、李增祥、马相皋等人,“恐其久而漫涣,等于没字  相似文献   

5.
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存有战国时的长城建筑遗址。不少专家和学者确定今华阴县长涧河西岸的长城,就是战国时的魏西长城遗址,即属《史记·魏世家》所说的魏惠王十九年所“筑长城”最南端的部分。这段遗址南起华山北麓的朝元洞,向北经南洞村、北洞村、洪崖村、王家河、河湾子、西关堡、凤箱城,达于渭河南岸,南北长达六公里。除这条长城遗迹外,史料指出在华阴境内还有一条长城遗址,应在今华阴县城东。《水经注》和《华阴县志》沙渠条下载“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又北注于渭”。对此记  相似文献   

6.
以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驰名中外的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得最早而又最长的一座桥梁。位于泸定桥东桥头侧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以下简称“碑记”),对泸定桥的修建始末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图) 《碑记》于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面高4米,宽1.65米,碑文上方及左右侧镌刻着四条龙纹及祥云图案,造型生动。《碑记》正文共537字,笔者试对其有关问题加以考析,以供研究沪定桥参考。  相似文献   

7.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4):174-178
<正>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板桥(1693~1765年)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厘米,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纸本,行书,22.3×18.3厘米,12开)乃《新修城隍庙碑  相似文献   

8.
解华 《文物世界》2005,(5):83-84
云冈石窟创建于北魏。现存历代石刻题记、碑文、铭文、墨书,约有68处。其中北魏有28处石刻题记,辽代有1处,元代11处,明、清、民国有28处,多为功德碑。现置于第6窟外西侧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云冈石佛寺碑记》《云冈堡石佛寺历年续修工程并历年施舍银两、养赡地亩碑记  相似文献   

9.
1985年9月文物普查时在荣县白庙乡白庙小学内发现名为《义和团碑记》的石碑一方。白庙小学,清末为二圣宫(又名关帝庙),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小学。据该校老年教师说,原先庙内还立有《义和团团规碑》,文革中佚。《义和团碑记》已为县文管所收藏,立在大佛寺荣州碑园内。该碑高1.45米,宽0.72米,原0.1米。碑额阴刻“义和团碑记”,5字,行文从右至左。碑文竖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北魏《赵谧墓志铭》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北魏《赵谧墓志铭》,1997年出土于河北赵县城西南约12公里的西封村,此地乃西汉封斯侯国故地。该合墓志为青石质盏顶式,志盖无文字,现收藏于当地民家。  相似文献   

11.
庄浪县出土的北宋嘉韦占五年(1060)城隍庙石碑是目前甘肃境内发现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城隍庙石碑,该碑记为研究我国古代城隍庙历史和城隍(神)提供了珍贵资料。碑文记载了北宋静边寨步将刘沪将军审时度势,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收复并修筑了在宋夏战略上处于重要地位的水洛城这一重要史实以及刘沪收复水洛城的过程。关于这段历史,《宋史·郑戬传》和《宋史·刘沪传》都语焉不详,碑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翔实史料。本文通过考证石碑出土地点,确定了北宋重要军事重镇王家城的具体位置,即今庄浪县韩店镇,解决了宋史研究中的一个疑点。  相似文献   

12.
张德全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上发表《新都县发现汉代纪年砖画像砖墓》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就四川省新都县文物管理所于1987年6月间在新都县新民乡梓潼村七星墩调查的汉代墓藏群内一座标为胡家墩的墓坑中出土“永元元年三月三日造此”纪年砖和一批画像砖,提出初步研究的看法。在对这些画像砖内容的考释中,对于三块表现着乘舆情景的画像砖,是分别称名为《轺车》图、《斧车》图和《棚车》图(见封二《新都出土画像砖》图版之图一、三、四)。我今为此三块画像砖的定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新开门村东南1公里、东曲江池村东北0.9公里处的基建工地内抢救性发掘了一座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壁画墓,墓中出土了《唐故博陵郡夫人崔氏墓志铭》~([1])。墓主崔氏为晚唐泾原、镇海节度使周宝之妻,志文记载其葬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周宝,两《唐书》等文献均有记载,且《新唐书》有其传记。墓志记载了崔氏父祖、周宝任官和家族成员等内容,并  相似文献   

14.
胡世将《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并序》、米居纯《仁爱堂碑记》、杜定《宋拱卫大夫康州刺史田公墓志铭》、丁焴《张公迁葬记》等四篇碑记文不见于《全宋文》,这四篇碑记对于了解南宋初年陇南一带的抗金历史和一些杰出将领的英雄事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从散文的角度看,有的也十分感人。今予以辑补,供有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鑫 《文物天地》2023,(12):34-37
明代,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三边总督府又设在固原。在军事防御方面,固原城发挥巨大作用,明代朝廷下令修筑固原城,这一事件记录在了《重修镇戎城碑记》上。另一块碑名为《金兴定三年地震碑记》,与《重修镇戎城碑记》颇有渊源。两块碑印证了固原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江西萍乡新出土的西周甬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萍乡继1962年7月在彭高乡出土两件市钟之后,先后又在1984年3月芦溪区银河乡邓家田村和1989年4月安源镇十里埠村出土三件西周时期的角钟。三次民钟的出土为研究赣西地区——萍乡在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青铜文化以及冶炼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1962年在彭高乡河里出土了两件雨钟,出土时两件顺叠,器身粘有白膏泥(见本期彭适凡文,图七)。由于萍乡当时还没有文物部门,两件器物于1963年1月已由江西省博物馆列为二级文物收藏。此两件而钟已在江酉《文物工作资料》1963年第1期由程应林同志予以介绍。1984年3月下旬,在芦溪区银河…  相似文献   

17.
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吐蕃占领敦煌的时间,传统的看法都以《元和郡县志》所记为依据,定为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从多种出土文献看,这个年代记载是大可怀疑的,1914年罗振玉氏著《补唐书张义潮传》,曾据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中所云“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蔡国公周公”,说明沙州刺史周鼎大历十一年尚在任上。罗氏又据《颜鲁公宋广平碑》侧记中所言宋璟的第八子衡“谪居沙州……与节度周鼎保守敦煌仅十余岁,……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以二百骑尽室归入”诸语,认为“周鼎之亡必在十二年后则可信”。罗氏还据《唐书·吐蕃传》沙州兵马使阎朝  相似文献   

18.
定边县学庄乡唐凹村一带发现的明代长城工役石碑,是在陕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明代修筑长城的工役碑。该碑已遭破坏。碑体左上角、右上角均断缺不知去向,右下角以及下缘也断裂无存。因此,碑文已不完整,残存文字也有数处漫漶不清。但碑文的左右上下轮廓线局部尚存,据此推定:原碑文呈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凡11行;每行有26字,共286字。现存碑文可辩者181字,漫漶不识者约59字(封二)。由于原碑记文不全,有关立碑的时间、所载长城工役的内容已不能直接得知。本文拟就此两点试作考证。关于立碑时间。碑文第一行仅存“岁次丁丑”四字,成为判断该碑年代的唯一根据。可是,明代丁丑年有五,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相似文献   

19.
建瓯南雅镇明阳寺尚存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兴冥阳寺碑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氏宗祠碑记》两通碑铭。碑文主要反映了游氏宗族与在寺僧人之间对庙产的争夺。通过对碑刻内容的解读,以及对照福建其他地方文献,可以发现"延僧奉祀"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在宗祠中出现,一些祭祀乡贤的公共祠庙也有"延僧奉祀"现象。  相似文献   

20.
1981年4月,我去山西平陆县勘察文物,承县文化馆杨亨利与卫斯两位同志见告,该馆保存有一块早年出土的墓志,系北宋司马光撰文,题曰《宋故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据说此墓志于清光绪初年在平陆县旧城东北2.5公里关家窝村附近出土(图一),当系出于墓葬中。到民国11年(1922年),曾有人欲以30元银元将此墓志买去,被当地群众发觉后扣留,以后嵌在平陆县第一高小墙壁上。"文革"期间,墓志由县中学教师用泥封蔽于墙壁之内,因而幸免于破坏,后交县文化馆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