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普通话称谓系统中,对父母的称谓极为单一,但在石城客家方言中其称谓却呈现出多样化,它不单有对父母的普通称谓,还存在借用一些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来称呼父母的偏称现象,表现出客家方言中父母称谓形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型而著称。伦理纲常深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等各个领域,亲属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有充分的体现。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先民的主体是古代中原移民。潮汕人在继承、保留中原汉民族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亲属称谓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习俗一样发生了流变。本文试在考察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中华遗产》2013,(11):92-93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分外丰富复杂,亲属关系之间的远近亲疏、辈分高低、皆能通过称谓加以区分辨识。  相似文献   

4.
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标准的英语书面亲属称谓为参照,以现代汉语标准书面亲属称谓为研讨对象,揭示汉语亲属称谓之文化性,即体现宗法观念的内、外二分性;划分上的细密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外溢性,以及称谓活动中的求同性。  相似文献   

5.
黄国辉 《考古学报》2012,(3):269-288
目次一商代亲称前的数字问题二商代亲称前的大、中、小问题三商代亲称中的"高"与"毓"四结语简单而言,亲属称谓是指那些反映人们亲属关系的称谓,如祖、妣、父、母、兄、弟等一系列基本称谓。商代亲属称谓前的区别字意义重大,它和亲称共同规定了成员的家族乃至社会角色。然而,对于区别字问题,此前学者虽已有很好的讨论,但仍存留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秀才这个称谓,最初在《礼记》、《管子》、《周礼》等书籍中见到。这些书,有人认为是汉代的,有人认为是战国时的著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钱泳《履园丛话》云:“秀才二字昉于汉。”昉,即“始”之意。据此推想,秀才称谓可能出现于汉或汉以前。当时,秀才二字只是对才学优异者的称谓,而不是读书人的专称,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科目名称。至汉武帝时,诏令地方举荐孝廉和茂材,以供朝廷选录。这里的茂材即秀才,是在东汉以后因避汉光武之讳而改秀才为茂材的。有人依据此说,认为汉代是秀才成为举荐科目的开端;清赵翼却以为“晋世始有秀才之举”。那是依据史籍中出现赫然明确的秀才二字的记载才断言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地方志繁荣发展时期,海南共修方志88部,除散佚外有46部记载了风俗志。其中有7部记载海南的亲属称谓,分别从祖辈、父辈、己辈和子辈记载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习俗。记录形式较简单,保留了古字书写特征,在历史文献学和民俗学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亲属称谓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家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赵婧 《黑龙江史志》2013,(15):158+160
亲属制度作为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论争之一,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传统,主张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一条支配性进化线索的单线进化论者通过对亲属制度的研究来寻找证据,以此追寻过去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变迁的痕迹。由此开始了人类学对于亲属制度的讨论,人类学者对亲属称谓的进行了基于不同标准和认知的分类,但各个分类体系都承认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与亲属行为之间存在联系。本文旨在根据对一个汉人农村社区的观察,分析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10.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14,(1):106-113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11.
法国大革命前后,小学教员的职能是有根本性区别的。19世纪共和体制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小学教员扮演过一种不容忽视的宣传角色。他们的努力令世俗观念深入国民心中,从而为政府与教会分离法的颁布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促进了公立学校与教会的分离。笔者认为,应以“国民教师”这一具有政治定义的称谓取代我国史学界对法兰西共和国小学教员的统称“小学教师”。此外,共和政府对其政治角色的限制也印证了“国民教师”称谓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12.
我在《史学月刊》1965午第7期内,发表了“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一文。把亲属称谓一段减去了。但亲属称谓是研究家庭婚姻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供有关方面更多的研究材料,特加以补充。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亲属称谓基本上是类分式,它是与母系家庭和阿注婚姻形态相适应的。从亲属称谓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过血缘婚阶段,并正在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过渡。亲属称谓是:  相似文献   

13.
正越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越南曾有交趾、交州、安南和越南等多种称谓。968年之前,越南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为了行文方便,本文通用越南这一名称)在古代是中国岭南地区(岭南,即南岭山脉南面的广大地区)的一部分,其北部虽然与中国接壤,但由于北有南岭山脉,西有云贵高原,而东南濒临大海,使得这一地区很难与外界联系和交往,因此在语言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相对封闭的独立体系。刘向《说苑·善说》就曾讲到,春秋晚期,楚令尹鄂君子晰泛舟于河中,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籍中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情欲有诸多记载。由于时代与地区不同,其称谓也异常多样,从"龙阳""断袖"到"男色""男风",不一而足。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一时一地之人对于同性情欲的不同理解与想象,进而形成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文本传世。清代内阁刑科题本中的相关档案则提供了研究男性之间情欲的另一种文本。在这类文本中,男性之间情欲的称谓则表述为"鸡奸",而"鸡奸"的主体与客体就是男性之间情欲的载体。在对一千余件相关刑科题本档案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认为清代男性之间情欲表现为三个特点:阶段性、流动性与兼容性。这三个特点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钦差考     
钦差作为由皇帝钦命特遣的官员,在明代国家管理事务中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存在形态,这导致了现有研究中对其缺乏整体、专门的关注,在零散的使用中也往往比较随意,出现许多细节性错误。文章通过对明代钦差的详细考证,认为: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钦差的选派也要经过官僚体系的运作,是皇帝与官员共同合作的结果;其派遣区域以皇帝为中心,既包括地方,也包括京城;其身份凭证除了敕书之外,有的也有关防,甚或印信;明代钦差并非都是钦差大臣,也包括低级官员、宦官及固定差遣者。  相似文献   

16.
摩尼教“拂多诞”一词,西方学界认为音译自胡语的教阶称谓。本文在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藉助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法,探讨该词产生的历史真相,解读该词的意蕴。认为其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认可摩尼教在华传播的产物,原系其时朝廷为觐见某位摩尼高僧所取名号,而被摩尼教团作为第二教阶的汉文称谓。  相似文献   

17.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称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可是,在现已出版的志书中比较多的只记述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称谓,而没有使用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等称谓。文章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后认为,从尊重历史出发,应按照不同历史时期采用的称谓记述在志书中,并指出了各种称谓记述的时期,以贯彻方志存真求实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仲维波 《黑龙江史志》2012,(22):44-45,58
<正>第四部分"青岭"主脉当为今小兴安岭"汤旺河原名"土温水"首先谈到"小兴安岭"在金时的称谓。金史许多章节提到"青岭"这个山岭名,笔者认为,青岭其主脉就是指今天的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流经松花江的一部分山脉。当时女真人以松花江为通道穿行于小兴  相似文献   

19.
<正>迄今所知,关于犹太人人华最早之记载及考古发现皆始于唐代。从唐至元,犹太人遍及中国诸地,尤以开封犹太人闻名。因开封犹太人之特殊地位,学界对其颇多关注,但对其之外的古代入华犹太人之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有争议,兹就对此类犹太人研究加以梳理,并期抛砖引玉之效。一、入华犹太人称谓研究1.唐代犹太人称谓。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认为其称谓较多,主要有牟世、多惠、仪则律,还有萨忽、石忽、竹忽、注吾、术虎等。牟世、多惠、仪则律。唐代入华景教徒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多将《圣经》中有关犹太人的名称译为汉语,如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景教文献《尊经》称摩西、  相似文献   

20.
彝文,其彝语称谓因各地而异,贵州毕节彝语称其为“苏纳”(书眼),云南禄功彝语称其为“苏索秣”(果实),四川凉山彝语称其为“布杩”(写个)。在云南彝语里,另外还有按彝文流行地区的不同分别冠以地名称之的。如:流行于乌蒙山脉一带的滇东北、黔西北以及武定县的彝文称为“乌蒙彝文”,流行于哀牢山及红河流域的滇南、滇西以及双柏县的彝文称为“哀牢彝文”。汉文献里对彝文的称谓则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爨文、爨字、倮文、罗罗文、韪书、书祖、蝌蚪等各种称谓。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初,为统一彝族族名与用字始定名为“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