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春秋》以及后世的发扬,构成了以史"正名"、忠君尊王的正统史学传统,它为君主专制延续两千数百年,提供了话语暴力、"历史"依据和法统支撑。真不隐者,不是董狐、《春秋》也,而是以事实向董狐、《春秋》说"不"的史著和史家。  相似文献   

2.
《左传》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是普国的正卿,被弑之君是晋灵公,记下这件事的是晋国史官董狐。为此,董狐赢来了“良史”、“直书”的美名,千百年来盛赞不衰。我们以为:董狐不一定是良史,因为他记载的不是事实。《左传》本意未必是表彰董狐。为了弄清“赵盾弑其君”是否确实,首先应了解一下晋灵公和赵盾其人及“赵盾弑其君,一事的来龙  相似文献   

3.
春秋中期,晋国发生了一件弑君大事。《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是年九月,晋灵公借宴请正卿赵盾,即赵宣子的机会,埋伏甲士要将赵盾杀掉,赵盾在车右武士提弥明和助手灵辄的帮助下得以幸免,遂后逃亡。赵盾  相似文献   

4.
《史记》“实录”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记》“实录”新探易宁,易平《史记》在汉代就被人称为"实录",司马迁以此书创作而获得"有良史之才"的美誉。在先秦史官中,春秋时晋太史董狐以"书法无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汉太史公司马迁继其后当此殊荣,足见汉人对司马迁《史记》之推重。"实录"两字...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编辑同志:贵刊1994年第7期刊载的《陈伯达利用〈人民日报〉煽风点火见闻录》一文,记述一些当时作者亲身经历的情形,对人们了解这段史实是有帮助的。但其中讲到的“给毛泽东诗词手迹掺假”却与事实不符。有必要加以澄清。该文的记述是:一天下午,唐平铸说要发表  相似文献   

6.
"赵婴奔齐"是春秋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目前学界关于此事的研究成果甚少,有者亦仅在论著中偶有提及,未有专文论述,尚待深入探讨。稽之史籍,赵氏自赵衰始即明显地分为两支:一为赵盾支,赵盾生赵朔,赵朔生赵武;二为赵同、赵括、赵婴支。赵氏两分支产生伊始,旋即围绕着族权与卿权纷争不已,后暂形成宗族权力归属同、括,赵盾一支专享卿权的平衡格局。然在赵盾支重要成员赵朔死后,其子赵武年龄幼小不堪其任,空缺之卿位推测由赵婴继袭,这恰是"赵婴奔齐"及尔后"孟姬之馋"事件之所以发生的最深层次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真实,才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后人可以借鉴的镜子,即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董狐秉笔直书“崔子弑齐君”而不畏死为历世所称道,司马光把他修订的历史直接命名为《资治通鉴》,均可见对真实历史的重大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史学精粹     
正李建:《赵汸〈春秋〉"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说论析》(《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从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到《春秋》、由考证史法而辨析经义的治经理路,以及力纠唐宋以来舍传求经、虚辞说经、附会穿凿之弊端的经学理念,是其《春秋》义例学说的主要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试解《吴越春秋》的“不可晓”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化的重要献,系东汉初年赵晔所撰。在同一部书中,同是记述吴越的史事,赵晔却将十卷分别称为“传”、“内传”和“外传”;同是记述吴史事的五卷,又分别称为“传”和“内传”。这是中国化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突破历代学研究《吴越春秋》时所持的乡土、地域观念,通过对赵晔思想体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对全书各卷内容进行详细的考析和比较研究,便可解开中国化史上的这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3,(2)
山西盂县境内美丽的藏山,原名盂山,藏山之名源于一个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任用专会阿谀奉承的屠岸贾为司寇。屠岸贾与相国赵盾有仇,赵盾虽已死了,屠岸贾仍执意要诛灭赵氏家族,以除后患。他使用阴谋诡计,让晋景公发了抄斩赵氏家族的诏令,并亲自带领武士把赵家的男女老少杀了个一干二净。但在查点赵家被杀的人口时,发现没有赵盾的儿媳妇庄姬。原来庄姬怀了孕,为保全赵门后代,躲进了公宫(庄姬为晋  相似文献   

12.
《春秋》名称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一大公案,久讼未决。当今有代表性的学者周予同之《群经概论》、蒋伯潜之《十三经概论》、杨伯峻之《春秋左传注》皆采晋杜预“错举四时”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几成定论。实则杜说不确。本文从天文学与民族学视角出发,并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年含春秋二季,春秋即代表一年。此是史书称《春秋》之源,与“错举四时”说无关。  相似文献   

13.
单辉 《福建史志》2004,(2):26-30
一、关于史志人物传中的真实与想象。《左传&;#183;宣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说是晋灵公丧失了为君之道,他向人民横征暴敛,还把宫殿建筑得雕梁画栋。他经常从台上用弹弓打人,以看人们的躲避来取乐。某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结果他把厨子剁成肉块放在畚箕中,然后派个妇女拿着这些肉块从朝上走过。为此,赵盾、士会  相似文献   

14.
《晋书》以"载记"之体记述十六国史,融伪史入正史,蕴涵着史家对十六国历史的肯定。它以东晋为正统,这一书法的形成,与其史料来源大有关系。唐初所存的十六国史,不少出于南北朝史官之手,尤其是《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黜十六国为僭伪,但同时又在书法上肯定其历史地位,其褒贬对《晋书·载记》正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晋书》不以前凉、西凉二政权入"载记",其理据颇可怀疑,但它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折射出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后的历史心理。  相似文献   

15.
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史学发展的两大途径中华民族是历史意识发达的民族。相传夏代有史官终古 ,殷代有史官向挚。西周以后 ,见于典籍记载的著名史官便代不乏人。如宗周有史官史佚、周任、史伯、内史过等 ,春秋时期 ,晋有史臣董狐 ,齐有太史南史 ,《周礼·春官·序官》载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职。古代的著名经典《尚书》是最早的官方历史文献的汇集。春秋时期有“百国春秋” ,见于《墨子·非命中》篇。为孟子所称道的晋之《乘》 ,楚之《杌》 ,鲁之《春秋》 ,即是各国史书中之尤为著名者。再其后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史官撰成的编年…  相似文献   

16.
《浙江通志·盐业志》是二轮《浙江通志》(113卷)中的一部专门记述浙江盐业发展历史的专题志。志书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总字数达73万之多,较为客观、全面地记述了发端于春秋、下限至2010年大概2700多年的盐业发展历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色性和资料性,堪称为精品。特别是在总体篇目框架的考量安排、“大事年表”的探索创新、注释说明的突出表现等方面的编修实践可圈可点,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一统思想的补充,《公羊》家提出了三世说。他们认为,《春秋》是孔子应天为新王制义法,《春秋》即一王之法。“《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春秋繁露·玉杯》)。在《春秋》里,寄托了孔子治世的理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何休《解诂》说:“末不亦乐后有圣汉受命而王德如尧舜之知孔子为制作。”又解释“制春秋主义,以俟后圣”说:“待圣汉之王以为法。”认为孔子是为新王立法,此新王,即圣汉之王。当周之世,作新王之法,权假文王,最后落实到为汉代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刊载的《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以下简称《西关》)一文,将1975年3月①在南阳市西关发现的一座古墓及其随葬的青铜器等遗物进行了报道。由于这座墓中出土了2件“申公彭字”铜章,从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且认为是一座春秋早期的楚国贵族墓。90年代以来,我们结合馆藏文物建档工作,对该墓出土的这批青铜器进行了去锈和分析研究,发现了许多与《西关》一文有出入的记述,并且由于当时没有进行铜器去锈,牺关》一文中也遗漏了一些重要资料,今补记于后。一、关于随葬品据《西关》一文记述,南阳西关春…  相似文献   

19.
《汉书·律历志》说:“《春秋》、《殷历》,皆以鲁纪①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为纪。”引文的意思是说,(春秋)、(殷历)皆以鲁君纪年的原因,就是周纪年已经亡失f。周纪年亡于何年?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为秦所灭,前249年东周小国又为案所灭。至此周亡。包括周纪年在内的周王朝的历史档案皆为秦火所焚。由此可以知,(春秋)、(殷历)、(左传)等史籍的撰写年代都应在秦赢楚之后,传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其说不实,因为孔子“述而不作。”周纪年为秦火所焚。司马迁寻找同纪年只推到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10,(4):30-32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越人是春秋早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古老的民族,春秋时有闻名至今的越王勾践.战国时有名医扁鹊,是中国最先掌握先进的农业和冶炼技术的部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