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现更名为中山市)。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和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的杨仙逸的革命情谊。谨以此文纪念中山先生诞生140周年。  相似文献   

2.
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计划以购买外国飞机及零部件,在中国进行仿制;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教练中国的飞行技术人员等方式,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应孙中山的聘请,夏利亚弼等3位美国飞行技术人员先后应聘来到广州,指导制作“乐士文”号等中国自制的第一批飞机,协助训练国民党早期航空人才。此后,夏利亚弼在香港创办首家飞行训练学校——“亚弼航空学校”,为草创香港的航空事业作出不朽的贡献。70多年后,夏利亚弼的儿子从美国来到广州“寻根”,引出本文叙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于国际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与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大量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意识到发展中国航空事业不仅可以发展国民经济而且还可以巩固国防,这些看法逐渐汇集成了一股"航空救国"思潮。学者、政府要人们普遍认为要使中国航空强大,需要统一行政机关、多方筹集航空建设经费、培养航空人才、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尽管"航空救国"思潮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发展中国航空事业、培养人才和巩固国防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中国经济落后和政局动荡等因素的制约,"航空救国"思潮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4.
厉汝燕早年自费留学英国学习机械,后经清政府批准转为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航空的官费留学生,继而成为最早获得飞行执照的中国人。辛亥革命后,厉汝燕回国投身革命和航空事业。1912年,他在上海江湾进行飞行表演,成为第一个成功驾机在中国领空飞行的中国人;1914年又完成了国内最早的长途航线飞行。他一生践行航空救国,为中国航空教育的起步和航空力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中国近代航空史方面的著述,一般只涉及旧中国历届政府及海外华侨所从事的航空事业,对中国共产党的航空活动,或只字未提,或语焉不详。本文即对此作一概述。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就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1924年9月,广东革命政府广州大沙头航空学校成立。1925年1月,该校招收第一期学员,其中有  相似文献   

6.
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航空事业有了飞速发展。我国不但有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民航事业也日新月异,而且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航空院校和航空科研等,构成了相当完整的航空体系。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发展,是和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航空事业分不开的。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党就选送了王弼、常乾坤等人去苏联学习航空,他们是中共培养的第一批航空事业的领导骨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革命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但党仍不断派人去苏联学习航空。1935年9月,从苏联东方大学和列宁学院的留学生中,…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28-29日,由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和台湾科技艺术教育协会主办的"民国肇建与在美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华侨群体、留学生群体以及辛亥革命对侨社及东亚(日本)影响等内容. 一、关于历史人物 与会者首先对孙中山的思想观点及革命史实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激烈争辩,取得了不少共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蒋永敬教授在《孙中山的世界观记注》一文中,对于孙中山历年提出的重要言论,分类予以记述并加以注释.他认为,孙中山的世界观,在其从事革命前为"改革"的性质,革命时为"革命"的性质,革命后为"建设"的性质,"改革、革命、建设三者,虽时期不同,性质有别,但在观念上前后相承,脉络一贯,皆为宏观世界,审视国情,以谋中国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曾经将中国革命划为三步,1906年他撰写的《革命方略》中提出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在党章中又将革命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阶段不再提"约法",而是"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其完全责任",即以党治国。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多与中国近代军阀有所联系,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有关,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并分割中国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孙中山为了能进一步的瓦解军阀势力,与皖、奉军阀建立了"三角反直同盟",这是孙中山坚决反对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客观的加速了近代军阀覆灭的速度,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一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六周年。孙中山从青年时代起就怀着满腔悲愤和爱国激情投身革命,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远涉重洋,四处奔走,为革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得到了海外各地华侨忠贞不渝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青天白日旗原是孙中山早年的亲密同伴陆皓东为兴中会所设计,计划在1895年广州重阳节起义中使用。起义流产,陆皓东被捕遇难,成了"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此后孙中山参与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文史月刊》2013,(3):42-44
孙中山一生曾多次身临险境,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在他的保镖中,加拿大籍犹太人莫里斯·科恩的经历尤为传奇。1922年,支持中国革命、敬仰孙中山的科恩毅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并且由孙中山亲自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马坤。由于他善使双枪,且枪法极准,因此得了个外号——"双枪马坤"。凭借这对枪,马坤多次救孙中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逝世所引起的舆论界关注为近代中国罕见。舆论反应重点有二:一是对孙中山其人其事进行评价,褒之者为舆论主流,肯定孙中山之功绩,对其为人处事、革命精神、道德品质等大加赞赏,誉之为一伟大杰出人物,贬之者作为"另类的声音",从与孙中山不同政治立场出发,述说孙中山自身弊病,揭露其错误,描绘其失败者形象,甚至有目孙中山为"罪人"者;二是报道孙中山逝世对未来政局发展的影响,于国民党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于北京政府亦复如此,不过消极影响为舆论着力关注。所以欲达盖棺论定,只能强人所难,国民党经过一番努力与型塑,建构孙中山崇拜直到尊其为"国父",可算"盖棺论定",但亦不长久。  相似文献   

14.
道一声感谢     
正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为配合此次纪念活动,《武汉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特刊",旨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伟业,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精神,激励广大市民在新的历史征途中,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航空装备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被列入"十二五"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规划。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航空产业发展进入提速期。一、科学决策,打造航空产业战略高地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地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盐城市建湖县。2010年11月,由上海斯化露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卓越(香港)航空事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兴建,规划总面积5.3平方公里,投资体量150亿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孙中山的"革命破立观",是基于他明确表述和阐释的"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概念,将此两者合并概括的特指性称谓。回想1999年笔者赴台湾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发表拙文《〈建国方略〉著述时期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述论》(随后以《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为题,辑入个人论集《晚清政事探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一晃十几年过去,重新检视该文,在此基础上进而作扩展性思考,综合审视其"革命破立观",就此略陈刍荛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了实现民主主义的理想,不但积极组织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民主革命的理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回国领导革命。1912年12月3日,孙中山又提出了“钱币革命”的倡议。孙中山钱币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设银行,发行钞票,以代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密切相关,在其长达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驻留9年6个月。其在日时间占孙中山整个革命生涯的近三分之一。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孙中山或以日本为革命活动的基地,或以日本为流亡之地,与当时的日本政界、财界、军部、大陆浪人、民间人士结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理解和解释孙中山与日本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在孙中山革命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热…  相似文献   

19.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风雷激荡,武昌起义的枪声最终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作为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在1911年的行踪举足轻重,关系到中国革命的进退成败。海外宣传革命筹集活动经费1911年初对于孙中山来说,似乎和往年一样,他仍然需要为革命四处奔波,不懈奋斗。1月3日,孙中  相似文献   

20.
出生于浙江慈溪的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一起被蔡元培等主持的中国职业教育社并称为"办学三贤"。吴锦堂不仅兴修水利,创办学校,还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孙中山建立了很深的革命友谊,本文试通过孙中山与吴锦堂的交往过程,了解吴锦堂当时的思想,以及我们如何利用,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