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雨瓜洲渡     
正瓜洲最早形成是在汉代,本为江中沙洲,由于泥沙淤积,状如瓜字,因此得名。历史上瓜洲曾是长江北岸一个重要的渡口。自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口的瓜洲就渐渐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和漕运商贸的集散地。"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宋代诗人秦观在这首《长相思》的词中,开篇便描写了瓜洲的繁华景象。在这片由长江泥沙淤积起来的沙洲上,曾有数不清的渡船依次横在岸边,沿街商铺林立,鳞次栉比,商贾在这里交易货物,行者从这里辗转远行。  相似文献   

2.
正可以说,从学生时代起,大运河,一直是流淌在我心中的河。记得1966年秋冬时节大串联的时候,16岁的我曾和几个同学先后两次沿着里运河堤,一步一步地从清江浦丈量至瓜洲古渡。其中第二次还向南延伸,丈量了江南运河镇江至常州段。六洞、七洞、蜕龙潭、清水潭、昭关坝、仙女庙、奔牛镇,以及"露筋两头担,一头三十三"等等充满神奇色彩的运河地名,都是那时候丈量的收获。这成为我后来多次实地考察大运河的最初起点,也成为我后来研究大运河、保护大运河、宣传大运河的原初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南端、从高旻寺三汊河口向南至瓜洲长江边,有一条以“伊娄”为专名的人工水道—伊娄河,亦称新河、瓜河,今称瓜洲运河。唐代中期,因江中沙碛形成的瓜洲与北岸相连,堵塞了扬子津渡口,有碍漕运,润州刺史齐澣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主持开凿这条水道,初长25里。光绪十年(1884)瓜洲全城坍入长江,古镇移至城北的四里铺,形成今瓜洲,  相似文献   

4.
<正>扬州运河,位于淮水以南、瓜洲以北,是江北运河的关键段,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活态特征最明显的运河河段。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大概线路走向为引长江水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河,主要依照江淮之间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自然形势,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条最初的水系。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扬州运河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描述,“公元15—16世纪,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所描写的景地历来众说纷纭,根据《春江花月夜》诗中所描写的江潮连海、芳甸、汀等实景,与诗中景致相符的景地只有瓜洲一带。唐初期到唐中期,从瓜洲北面到镇江为近海广阔的江面,符合江潮连海的景象;初唐时瓜洲为江中大沙岛,符合诗中的“芳甸”描写;到中唐时瓜洲因泥沙淤涨,与扬子津相连,瓜洲与扬子津之间存在诸多小沙汀。从张若虚其人仕历以及与“吴中四士”的交游行踪分析,无论其从任职的山东兖州顺泗水、运河南下吴越,还是从扬州乘舟南下吴越访友,都必经扬子津渡口到江南,瓜洲为其必经之地。因此,瓜洲顺理成章地成为《春江花月夜》创作景地。扬州市瓜洲镇所建张若虚纪念馆暨春江花月夜艺术馆,再现千年前春江花月夜胜景,对理解与体悟《春江花月夜》诗中唯美意境,感受这一千古名诗的魅力等,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瓜洲古为长江暗沙,淤涨出水面形如“瓜”字故名瓜洲。《嘉庆瓜洲志》记载:瓜洲虽江中沙渚,然始于晋,盛于唐、宋,屹然称世镇。”唐代中叶,瓜洲淤涨日盛,既与扬子江北岸的扬子津(又称扬子渡)相联。隋唐时扬子津曾是重要渡口,尔后由于江沙淤积,自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润州刺史齐浣为保障漕运,在瓜洲开凿运河。河道南到江边、北至扬子津与古运河相连,全长25里,史称伊娄河。从此瓜洲扼长江、运河之咽喉,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为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宋乾道四年(1168年)开始,在瓜洲城垒的基础上修建了瓜洲城池,史称“簸箕城”。后经历代…  相似文献   

7.
宿迁市是江苏省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针对大运河宿迁段的文化内涵,文章提出宿迁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破题的四点设想:围绕水工文化,建设水利遗址大公园;围绕漕运文化,开辟大运河体验旅游线;围绕安澜文化,打造祈福博爱新高地;围绕戏曲文化,提升非遗资源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明代前中期漕粮运输方式发生了多次改变,至宣德年间,实行兑运法,瓜洲开始成为兑运江南漕粮的重要水次。成化年间,江南地区推行长运法,交兑水次地点由瓜洲南移到了江南州县水次,运军开始面临过江问题,运军往往需要"雇船盘坝"过江。隆庆年间瓜洲闸坝经历了一番更替,在瓜洲盘坝和过闸是运军过江的两种方式。隆庆六年瓜洲建闸,看似细微的变化实际上对明代漕运制度及国家财政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不仅是理解长运法改革在江南地区的推行的关键,更是理解漕运制度运作以及明代中后期工部运河费用体系的重要面向,也体现出了不同群体对于运河利益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朱晗  赵荣  郗桐笛 《人文地理》2013,28(3):70-73,19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被视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可以被认为是大运河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也可被视为是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实现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同时,运河遗产保护还需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做好展示和阐释,鼓励沿线社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正>京杭大运河从北往南流过来,在长江交汇处拐了个弯,弯出一块20平方公里形如"瓜"的陆地,便是白居易《长相思》里说的瓜洲。古属镇江,现为扬州辖区的著名古镇。一、古老东方港口小城沿着被扬州人称作"扬州外滩"的瓜洲水岸向前走,斜坡的石缝里生出毛茸茸的苔藓,看上去略显冷清与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即南北大运河和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达今北京涿州,全长约2700公里,且大多数已湮埋于地下;元代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利用了隋代南北大运河,总体弃弓取弦直通京杭,全长约1800公里,且迄今有900多公里仍在通航。  相似文献   

12.
(一)序言──大运河与天津市的形成长江与大运河自古至今就是中国物资流通的大动脉。为了南北物资的流通,大运河于六世纪隋朝开始其工程①,经唐、宋、元、明各朝而趋于完备,大运河开始的历史性时期是很明确的。相反地,长江却是自然河川,其利用应该也是相当久远的。可是在中国经济物流史上,长江与大运河的关系却是颠倒过来的,大运河的历史较早,六世纪末期隋朝、一百数十万高句丽远征军的军粮,从江南经由大运河北送;八世纪半唐朝安史之乱后,二百万石、十二万立方公尺的粮米经大运河运送至荒废的华北一带,唐朝的命脉可说是靠大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宣传建设大运河的意义,鼓舞民工劳动热情,在党的领导下更快、更好地完成大运河施工任务,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联合举办"江苏省大运河工程展览会"从去年11月份开始在江苏省运河沿线徐州,淮阴、揚州、常州、苏州等专区工段为民工巡迴展出。这个展览的内容分二套:一套较为完整,展出在沿河城镇上。内容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大运河的历史,有历代修建大运河形势图、古代大运河升降设备及过壩情况等的图表和画。还有国民党统治时代对大运河不加整治,造成千疮百孔、大水成灾、小水难以行舟的照片;第二部份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介绍了几年来在运河上修建灌溉渠分水閘、船閘、节制閘工程,和今天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方志史上,乡镇志不同于一般的省府州县志,记述范围不唯政区划分,而是以市镇经济辐射范围来确定。乡镇志多系私撰,可以按照编纂者的意图编修,其体例、体裁不拘一格,但提供的资料丰富,可以弥补正史和官修方志的不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乡镇志较之前代门目有所更易,内容也有新的增加,有的成为传统总结的集大成者,《瓜洲续志》就是其中的一部。瓜洲原本是江中沙洲,晋时露出水面。唐代,瓜洲就有了镇的行政建置,隶属于长江南岸的润州,唐末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1168),开始筑城并派兵驻守,不久即废弛,其后屡有修葺。宋末元初,因战乱倾圮。明中期以后,由于倭患严重,江防形势日益严峻,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筑造了坚固的瓜洲镇城,设立了警铺、敌台等军事防御设施。清代,瓜洲城面积逐渐缩小并趋于衰落。康熙年间,长江主流受江岸顶托折向东北,瓜洲一带江岸受到冲击,逐渐开始坍江。雍正时虽通过开挖引河、建造夹城大坝等措施,但依然无法阻挡江涨城塌的趋势。乾隆年间虽不断修缮,但西南城墙仍多次坍塌,城垣收缩。道光十年(1830)以后,江流逐年北徙,瓜洲城坍塌愈发严重。光绪年间,瓜...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型的人工水系,2008年大运河申遗联盟的成立正式启动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制定了大运河遗产一阶段保护规划要求,组建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专家委员会,2012年9月,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在扬州讨论和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定,2013年大运河申遗的文本将提交世界遗产组织。国家文物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的关系,申遗只是一种推动保护的方式,保护好大运河遗产、揭示和展示大运河遗产所蕴含的杰出的普遍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之传承后代是这一运动的基本宗旨。申遗过程也像是一场对中国学术界和行政机构的国际考试。  相似文献   

16.
<正>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镇江交汇,船舶在此出入江河,在扬州、泰州形成江北长江运口,在镇江、常州形成了江南长江运口。千年变迁,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历经湾头、欧阳埭、扬子津、真州、十二圩、六圩等。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历经丹徒、甘露港、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大运河长江运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做好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展示工作,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梳理好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家底。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包括运河水道,埭、  相似文献   

17.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正>若说大运河的往事,那要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2500多年的历史,漫长到一如水流,浩浩荡荡,任何言语都是自说自话。但对于生活在大运河附近的人,总有一些与大运河相关的往事记忆。一、运河上的温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住在苏州吴县西津桥镇。西津桥镇位于与大运河交汇的鲁班江边(现在称枫津河),与枫桥寒山寺相距不过三四里地。  相似文献   

19.
李恺玥 《旅游纵览》2022,(23):119-121
本文首先阐述具身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深入分析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的实践,最后提出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的优化路径,即鲜明化主题,突显城市特色;人本化交互,增进主客互动;多元化特征,丰富体验内涵,希望能够帮助大运河扬州段的沉浸式文旅升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徐明 《山茶》2009,(3):82-87
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开肖的运河不计其数,面堪称大运河者无一不是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完成的。这期间曾产生过两条大运河:一是隋唐宋时期由汴渠、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构成的以长安、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东西大运河,历时近千年;一是隋永济渠和元明清南北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永济渠自唐末衰落,而京杭运河若从其首段运道邗沟算起,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