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档案》2021,(3):73-86
1937年1月初起,中英之间就广梅铁路借款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谈判交涉,在中国的坚持和英方的努力下,英国突破了新四国银行团关于对华借款问题的限制,得以单独对华贷款,但在中国把中央银行改组为中央准备银行和提供盐余担保等问题上,双方一度僵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英双方均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谈判,对借款基本条件互相做出妥协,最终在7月30日签订了借款合同。广梅铁路借款虽因中日战事扩大未能在伦敦公开发行,但有关谈判交涉促进了战时中英财经合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1935年底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是中英债务关系的重要时期。法币改革后英国因担忧日本反对,未能立即对华提供金融借款。此后英国对华经济政策有所转变,中英铁路借款的突破与出口信贷领域的交涉,推动了双方的金融借款谈判。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谈判中,中国答应英国所提多项条件,英国积极推动借款不受新四国银行团影响,但该借款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而搁浅。这一时期的中英金融借款交涉为全面抗战时期中英达成多笔借款打下基础,但同时英国延续此前对华借款中的附加条件,以获取更多在华权益。  相似文献   

3.
“万县惨案”后的中英交涉彭平本文根据重庆海关保存的档案,介绍1926年为“万县惨案”而举行的中英交涉。一1926年8月29日,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城市万县附近江面上,英国商船“万流”号浪沉川军杨森部官兵乘坐的三只木船,船上官兵54人全部溺死,肇事英轮...  相似文献   

4.
1919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9年中英就西藏问题进行了交涉。北京政府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新建议。英国希望迅速解决西藏问题 ,交涉时在西藏与中国内地分界线问题上表现出灵活的立场 ,但北京政府突然中断谈判使其感觉受到了愚弄 ,并在外交上对中国进行了报复。日本干预西藏问题的谈判 ,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北京政府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 ,对英交涉的立场也越来越强硬 ,最终挫败了英国迅速解决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引起多起边界交涉,中英俄帕米尔交涉即其一例。本认为帕米尔交涉可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中清政府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指出清政府在交涉中采取的“以夷制夷”策略僵硬、落后,对英俄的目的认识有误,致使交涉措施失当。尽管帕米尔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扩张的结果,但清政府对帕米尔悬案的形成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尽介绍了中巴边界的地理位置及形成经过。指出清据坎巴提是清朝形成对罕萨宗主权的重要举措,而宗主权则是中英交涉的重要依据。英方与清朝交涉的目的在于求得安宁,以专力对付沙皇势力的介入。1963年中巴政府签订《协定》虽参照了1899年的英国照会,但性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缅边界交涉中云南民间外交与民族国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建 《黑龙江史志》2011,(1):30-32,37
在大量中缅边界交涉的论著中,无论是1930年<中英外交史>(束世徵)、1934年<云南外交问题>(张凤歧)、1937年<中英滇缅疆界问题>(张诚孙)、2007年<近代边界史>(吕一燃)的专著,还是几十篇的论文,鲜有学者提及云南民间外交在其中的作用,更谈不上对其作用进行客观评价.本文依据云南地方史料,提出粗浅看法,希望引...  相似文献   

8.
宋子文与战时西藏问题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耘 《民国档案》2008,(1):88-95
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的需要,意欲染指西藏,作为缓冲地带.因而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既能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又能协调战时中英关系,防止中英关系恶化,成为摆在宋子文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康印公路交涉中,宋子文为保障我国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殚精竭虑.在一九四三年西藏危机交涉中,宋子文凭借其出色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外交才智,纵横捭阖,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相似文献   

9.
1943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陈谦平1943年,西藏地方政府关闭了由印度经西藏通往中国内地的畜力运输线,使得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恶化,重庆国民政府计划派军队入藏。英国与印度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西藏地方政府也乘机向英印政府要求提供或购买军...  相似文献   

10.
薛福成与中英滇缅界务交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福成与中英滇缅界务交涉吕一燃薛福成于光绪十五年四月(1889年5月)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十六年正月十一日(1890年1月31日)离沪赴任,二十年四月十五日(1894年5月19日)卸任回国,总共度过了4年多的外交生涯。其间,在薛福成办...  相似文献   

11.
《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是光绪时期清廷与英国针对云南与缅甸边界议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约,也是研究滇缅边界变迁的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光绪时期薛福成的滇缅边界谈判,被认为是清廷对外交涉中少数属于成功的例子。作者利用台北"故宫"所藏条约,以及"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缅甸档》等相关原始条约档案,来说明薛福成对滇缅边界的谈判交涉,并对条约舆图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2.
南京事件发生后,英国先是联合美日等国向武汉国民政府提出五国联合通牒,后又力图推动五国联合制裁,但因列强内部意见不一而被迫放弃。宁汉分裂后,英国选择从汉口撤使,转而与南京国民政府交涉。然而,由于中国政局动荡、南京政府改组频繁,加上英方拒绝道歉和承诺修约,中英交涉一波三折。但随着中美协定的签订,五国联合阵线的瓦解,英方不得不放弃强硬政策,同意在中美协定的基础上换文。而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事件也促使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决心对英妥协,解决“宁案”,以英美牵制日本。因而中英在北伐结束后重启谈判,迅速达成协议。中英南京事件的交涉过程,既是英国对国民党政权由观望到承认的过程,也是国民政府谋求与英国修订新约、建立新型中英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鸦片问题,是引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然而,在结束战争的条约及随后签定的商约中,除了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朝政府赔偿鸦片费六百万元外,中英双方对今后鸦片贸易在中国的地位并没有任何规定。 对这一奇怪的历史现象,我国史学工作者曾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比较简单。在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国内的形势以对英国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态度作出解释,并根据英方档案对中英鸦片交涉过程予以说明.笔者认为,揭示这一段长期晦暗不明的历史,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关系的全貌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武装侵略、掠夺中国的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政府根据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于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已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关于中英两国在二战结束后就香港的归属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交涉这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在中英两国关系中,香港问题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研究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所持态度,分析决定其态度的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京沦陷期间,日商以华中铁矿之名义在南京栖霞山地区擅自开采铁矿,攫取中国资源,此事在当时南京影响较大。栖霞寺住持明常等僧侣奋力抗争,予以抵制,并致书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要求加以制止。汪伪行政院不得不与日本大使馆交涉,中止此事。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世界,耸人听闻的传说。长江三峡瞿塘峡东首声名远播的大溪上游究竟有什么?我们随着中英洞穴探险队的足迹去揭示这千古之谜吧!  相似文献   

17.
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英印私相授受侵藏权益,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国民政府曾以1943年《中英新约》签订为契机,设法解决英国侵藏过程中攫取的权益问题,此时又打算利用印度独立之机与印度签订友好条约,解决西藏问题,并对英印私相授受进行交涉与抗议.但是,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再加上一系列其他原因,国民政府没有能够解决英印间私相授受侵藏权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西方首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译才奇缺.由此造成此间中英交涉虽以汉语和汉文本为基准,但官方文件的翻译却多由英方人员出任,中国由此丧失了翻译话语权.此文仅以香港交涉中的三段译事略论,即尖沙咀的译名多出;香港华民司法管辖权的译意两歧;以及《虎门条约》第13款译本的百年冤案.由此可见,翻译也是政治,在国际交往中尤具重要蕴意;译言也关命运,在边疆领土交涉中每具关键效用.  相似文献   

19.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由于香港当局单方面强行拆迁尚有争议的九龙城中国民房,致使该城中国居民与港方警察发生较大冲突,结果中国居民多人受伤,两名居民代表竞遭逮捕,这就是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的“九龙城事件”。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就此事与英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然终无结果。本组史料选自当时中国外交部与驻英大使馆之间关于九龙城事件对英交涉来往电文,从中可以了解此事的端倪。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提振抗战士气、缓解财政困难,提出对英美大借款计划,其中对英借款1亿英镑,并希望不能有担保条件.1942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同意提供5000万英镑借款.中国希望英国采取与美国5亿美元借款类似的规定,允许中国无条件使用借款,但出于战时财力困难与战后国际收支的考虑,英国不愿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围绕借款担保中国内债与维持法币的用途,中英展开拉锯,谈判长达两年,亦引发中国对英国的不满.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中英协商借款问题,会后,双方于1944年2月就折中方案达成一致并于当年5月签订借款合同.中英5000万英镑借款交涉体现了战时中英之间的误解与缺乏信任,实际动用量亦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