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成叔鼎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六年五月,我们在洛阳玻璃厂发掘清理的M439号春秋墓中,出土有哀成叔鼎、豆、(钅和)三件有铭铜器。其中,哀成叔鼎的腹内有阴识铭文八行,五十四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样的长篇铭文在春秋战国时期颇为少见,故此鼎出土后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同志都著文进行考释,使鼎铭的内容大体上得以通读。但是,对这件鼎铭的释文、人物和鼎的年代诸问题,各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现将我1973年草  相似文献   

2.
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其中(?)二年(?)鼎、(?)三年连鼎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册命制度、列鼎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二年逐鼎铭订正了文献中关于杨国始封者、始封时间的问题,(?)三年逐鼎铭中的“官司歷人”对研究《尚书》“歷人”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4.
李钢 《文史天地》2011,(2):80-82
本文所载人物,其中不少本刊都作过专门介绍,但如此系统地排列,则颇具史料价值。为此,本刊特予连载。陈立夫、朱家骅、陶希圣、王云五等4人去台后淡出政坛,专心从事文化学术研究或交流  相似文献   

5.
静方鼎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内侧有铭文9行约79字。鉴于此器的重要性,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祈请方家指正。与静方鼎铭文的内涵最为贴近的有中方鼎与中甗,可资比较,其关联之处十分清楚。 1.人物相关联:中方鼎与中甗的器主“中”,即静方鼎铭中的“师中”。在中方鼎与中甗里,中奉周王之命南行视察;在静方鼎中,则是静与中同行视察。中方鼎的中在静方鼎中被称为“师中”。一种可能是在中方鼎  相似文献   

6.
《炎黄春秋》2012,(6):93-94
近读贵刊今年第3期《蒋介石批钱给陈独秀》一文,其中披露了1942年初那次经朱家骅之手的赠予,特别是三封来往信函。惟陈独秀给朱的复信中有一句"奉读手教",朱的这封去信似为作者裴高才先生所未见,因此也未在文中披露。其实现代史学者左双文曾根据台北所藏朱家骅档案,披露过晚年陈独秀对国民政府方面赠款的  相似文献   

7.
李学勤 《文博》2002,(6):26-27
韩国东义大学博物馆从1990年11月起,在庆尚南道金海市良洞里的伽倻古墓群进行发掘。其第三次发掘系由1993年9月开始,至1994年1月结束,所掘332号土圹木椁墓,属于公元3世纪前半叶,却出有一件有铭文的西汉青铜鼎。当时有韩国学者把鼎铭照片电传给我看,汉城的《东亚日报》也作了报道。据此我写了一篇小文,  相似文献   

8.
<正>目次一盂鼎旧拓五种二早期拓本的流传与"二白"本三关于全形拓四馀论一盂鼎旧拓五种上海博物馆藏盂鼎旧拓五种,即编号8594,签署"南宫盂鼎";编号8595,签署"盂鼎拓本";编号9716,签署"周盂鼎全形_(三百未剔初拓本)";编号9724,签署"盂鼎铭旧拓本_(文中二百□未剔作三百人风雨楼藏本里堂题)";编号9725,签署"南公鼎拓本_(耦园藏)"(图版壹,1—5)。均作立轴式。其中8594、8595于"1979年12月购自吴湖帆",另三种来源未详。下面分作简介。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发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利艺术博物馆近期收藏的■方鼎和荣仲方鼎,都有珍贵的铭文。■方鼎有铭文两处38字,记载了商王纣祭祀其父帝乙的事迹,历日为廿二祀五月乙未日,与由甲骨文等推定的祀谱相合。鼎铭中纣居于阑地,应在殷墟之外不远。荣仲方鼎则作于西周早期,有铭文48字,与当时学制有关。其历日有“生霸吉”一词,和周公庙背甲上的“哉死霸”一样,是过去从来不曾见到的。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在陕西扶风下务子出土了一件西周的师同鼎,我曾有小文讨论。该鼎铭文里有一段是。  相似文献   

11.
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王恩田山东临朐泉头村发现两座春秋墓葬,编号:墓甲,墓乙.出土了齐、上曾等国铜器[1]。其中的上曾太子鼎,已有的研究文章均认为“上曾”即山东境内的国笔者认为根据该鼎的形制,铭文书体、词语等多方面考虑,上曾太子鼎,仍应是住在鄂...  相似文献   

12.
据南阳出土仲鼻父鼎等,知周夷王有未嗣位长子监伯,其後为监氏。监伯女监姬嫁新宫叔硕父,生子名山,作膳夫山鼎。鼎铭纪年为三十七年,记山任为王司饮酒职务。由监伯以下年龄估算,三十七年只能属於周厉王,从而证明《史记.周本纪》厉王年数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张懋镕 《文博》2009,(3):27-29
1993年,作者曾提出“周人不用日名说”的论点。1989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出土一件应侯鼎,鼎铭显示周武王的庙号为“日丁”,似与“周人不用日名说”相抵牾。本文则认为:十多年来,能证明“周人不用日名说”的青铜器很多,达159件,而“周人用日名”的铜器只有应侯鼎一件,是为特例。况且偶尔使用日名的周人仅限于极少数姬周上层贵族,主要在成康时期,是西周初期殷周文化交流的反映,因此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也不足以动摇“周人不用日名说”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河南淅川徐家岭M11出土小口鼎及浴缶的有关资料作了详细介绍,并将其年代定在战国早期前段。进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鼎铭"长贎之"及仆儿钟铭"余贎乘儿得吉金镈铝"的"贎"皆应读作"赖";"大尹"为官名,初见于出土楚文字资料,可补文献记载之阙;该墓的墓主应系男性,即小口鼎铭中的"■大尹嬴",而非过去所认为的M10的墓主薳子昃之妻蔿夫人■,小口鼎与浴缶分别系其二位夫人■与巠的器物。  相似文献   

15.
鲍子鼎是春秋晚期的齐文化圈器物,也是齐国贵族鲍子为其女或姊妹仲匋姒作的陪嫁媵器,鼎内所刻铭文是典型的齐国青铜媵器铭文中常见的祝福语。通过对金文、古书、甲骨文中相关用字的整合,对该鼎铭文进行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鼎铭中第十字应释为“之”,“男子”表示男人。  相似文献   

16.
闻黎明 《百年潮》2004,(10):74-77
不久前,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资料时,看到朱家骅档案中有一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叶楚伧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的一封信,内容为商讨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事.全文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重庆三峡博物馆旧藏的三件有铭青铜器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斝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作器者""属于""族,该族自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西周中期;顾龙纹鼎、夔纹鼎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二器铭文从字形、内容等来判断应属于后刻伪铭,均有所本,分别仿自西周晚期的虢姜鼎铭、昜叔铭。  相似文献   

18.
《考古》1989年6期刊载长安张家坡洞室墓简报及张政(火良)先生就铜器铭文所作的释文后,伯唐父鼎铭受到学者的重视。1990年,刘雨先生在《考古》第8期上发表《伯唐父鼎的铭文与时代》一文,又对伯唐父鼎铭作了较详细的释读。个人拜读该文后深受启发,但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故愿在此也对该铭释读略抒浅见。不当之处,望方家及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19.
利簋铭文中的“■师”或称作■、■、柬,屡见于戍嗣鼎、宰椃角、父己簋、王来奠新邑鼎诸器,它是商末周初的一个重要城邑。但是,“■师”的地望何在?史学界认识不一。搞清这个问题。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师”即偃师。兹粗抒浅见,以求指正。现将有关诸器铭文简述如下: 1.戍嗣鼎铭:“丙午,王赏戍嗣子贝廿  相似文献   

20.
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肃省礼县大堡于山秦公墓地,近年出土“秦公”铭文铜器甚多,已知者有:1.纽约拉利行秦公壶一对;2.礼县所出而由上海博物馆修复的壶一件;3.礼县公安局缴获器十余件,我曾得见其中二鼎一;4.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收四鼎二;5.据闻香港坊肆尚有秦公器约百件。对这批铜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