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次日加入运动,之后迅速成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中清华学生受到了研究系和英美势力的影响,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团体精神和组织能力。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清华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各地的大中学生都汇入到这一运动中.本文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考察学生与校方的冲突与互动调适,以及教会学校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这是很值得纪念的一个节日。7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章。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带头,革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近代霍邱学潮是声援全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影响较大的有:响应五四运动、支援五卅运动、抗议美军暴行、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本文即以此为线索,展示霍邱学生的斗争风貌。一、响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立即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  相似文献   

5.
正五四运动是一个意义不断延伸的名词。最初它只是对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指称。1919年5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致各省各团体电》首揭:"五四运动,实为敌忾心之激发,亦即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5月20日《晨报》刊北京学生联合会《罢课宣言》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之后,学生等以此呼吁我政府,  相似文献   

6.
正距今100年前的5月4日,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本文将简述这场运动的始末,并寻觅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及他们此后的历史足迹,不忘他们对中国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以北京大学为首,全市3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全国各地的市民、工商人士、学生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举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旗帜昂  相似文献   

7.
一 自发论是传统观点的一种。有的学者曾认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完全是自发的”。又有学者断言:“五四运动在组织领导上实际留下了真空”。“上海五四运动基本上是个无统一领导的自发性的群众运动”。很多港台学者也认为五四运动主要是或完全是自发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工人阶级的强大压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逮捕的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因此,五四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笔者认为,导致五四运动的胜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参加运动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二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未能形成镇压爱国群众运动的统一力量。一五四运动对北洋军阀政府确实产生了强大的压力,但这种强大的压力决不仅仅来自于工人阶级,而是来自于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9.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中,安徽青年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充分体现了安徽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精神。该运动既是全国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陈独秀、朱蕴山等人积极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安徽人民反对皖系军阀黑暗统治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夕学生集体身份的建构遵循着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着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新学生因此而大量出现。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阶段,国民身份意识是主导五四学生的最高身份意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五四学生国民身份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刻意而为之”的倾向。五四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是促使学生运动政治转向的内在诱因,学生运动的政治激进化超越了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结果,当局者往往无法控制那些具有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界面临国民身份意识与学生身份意识的认同困惑,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身份资格也发生各种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界的思想分化。在此背景下,1920年春北京政府对干政学生的身份界定,不仅暂时有效地取缔了学生运动,也是对其在此之前刻意提倡学生国民身份意识行为的一次否定。  相似文献   

12.
崇庆余 《百年潮》2001,(1):40-44
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对取得这场运动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就是当年涌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学生运动领导人。作为青年学生,他与民国当任大总统的激烈斗争和与民国开国大总统的倾心交谈所表现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精神,令人仰止。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九年六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各省学生代表齐集上海,召开了全国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大会。自此全国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有了自已的统一组织,加强了对全国学生运动的领导,实为五四运动中学运方面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4.
正1919年,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起,众所周知。虽然该运动因外交问题而起,但其中掺杂有许多内政的因素,而五四运动背后的派系之争对该运动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以说,五四运动既是社会变动和文化变化的结果,也是当  相似文献   

15.
叶晔 《文史春秋》2023,(5):24-28
2023年是五四运动104周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北大教职会书记马叙伦投身推动北京学生运动;蓝公武以《国民公报》为阵地撰文宣扬“民众政治”,抨击反动当局;闻一多融入新文化运动潮流,“艺术救国”;史良领导女师护校运动,维护女子教育权利……他们勇当先锋,作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五四运动,通过抗争和奋斗,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开启了一个伟大的觉醒年代。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时期,河南以省会开封为中心在全省掀起长达一年半的运动。运动初期,学商结成联盟,以河南督军赵倜为首的政界采取暗地行使武力的手段对学界威吓,但学界因有商界的支持而坚持运动。后来赵倜因对企图更换豫督的北京政府不满,乃放任和支持运动,使运动不断高涨。但随着查禁日货的深入,商界损失惨重,对学界日益不满,转而向政界请援。地位已稳固的赵倜乃和商界联合,武力镇压了学生。学界不甘屈服,和政界角力,终因无北京政府的支持而失败。河南五四运动中学商政三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导致各方矛盾冲突激烈,使运动呈现异常复杂之面相,在全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没有立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全国各地出版的大量刊物都介绍马克思主义,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与五四运动本身有重要关系。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线的巴黎和会进一步暴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本性,五四运动期间苏俄发表的对华宣言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五四运动引起共产国际的关注,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使一些知识分子坚定了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法国政府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立场和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国政府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立场和态度霍益萍1919—1920年,在中法两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此期间先后赴法的近2000名青年学生,大多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们对“科学”和“民主”有着十分主动和强烈的追...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发生,完全是自发的;由开始的少数学生集队游行,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由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五四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出现的一次新的思想文化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有着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局限性,但是它敢于把皇帝拉下马,结束长达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20.
在1919年9月学联改组前,北京大学学生干事会一直兼任北京学联的执行机构。北大学生段锡朋、易克嶷、张国焘、方豪先后担任北京学联"主席"。北京大学学生干事会在北京学联的发起和组织中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学联的组成及议事规则秉持民主原则,在五四运动中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一致行动,组织各校学生开展罢课、游行、上街演讲,同时派遣多批代表到全国各地串联,进而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学生联合会。五四爱国运动由学生自发的五四游行事件开始,但始终是有组织的学生运动,学生组织的有力领导是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