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六博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流行于世,并且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博戏.根据古文献和出土文物,六博最早出现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两汉时期更是深入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六博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大博”与“小博”的形制有很大差别.六博的流行为后来中国象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六博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考古发现的六博棋盘—博局反映了其游戏设定和特点。本文通过对棋盘图纹组合的类型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六博游戏的流行情况。以战国秦汉时期最常见的Ba型“□”形盘为基础,结合张湛注引《古博经》的游戏规则,理解六博“水”“陆”“十二棋道”“入水食鱼”等游戏设定,进而讨论六博“成枭食鱼”“成骄立棋”等游戏规则与投箸掷焭的行棋方式。 相似文献
3.
尹湾汉墓《博局占》的出现推动了学界对博局占位与六博棋位关系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占位与棋位的不一致也可以理解,找出其中的不一致,对认识二者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博局占》中从甲子到申壬9个干支具有与其他干支所不同的特点,与六博棋位也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5.
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与尹湾《博局占》的设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讨论战国中山王墓地M3出土的两件石雕六博局,分析其花纹和棋局设计,并与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博局占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由此对这两件博局在设计上的不同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棋之魅力在于怡情悦性,但中国古代有一种棋,却会屡屡引发争端,甚至发生血案,这种失传的六博棋,堪称棋中的异类,它究竟是怎么玩的?它模拟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围绕它曾发生什么样的事件?它为何风靡一时却又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8.
陕北地区早期画像中存在一类图像,学界对其性质和意义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材料,结合纪年材料及该地区早期东王公和西王母图像出现、发展与结合的过程,认为图中高大人物为东王公.这类模式的东王公图像是陕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东王公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过渡性质,对此后东王公图像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汉墓中流行的六博画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宴乐六博,所用博局与其他地区出土一致;一类为仙人六博,所用博局为四川汉墓特有。后者以二绳四钩象征当时观念中的宇宙模式,仙人六博于其上,象征着以阴阳六爻运行宇宙,且与升仙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现在的孟州是延续金代的孟州城发展而来,旧城区在民国时期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四门十字街的棋盘式布局.金代孟州城是仿照金大定之前的老城建造的,文献考证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金大定之前的老城沿袭了隋唐城址,从而解决了孟州城棋盘式布局的来源问题,也纠正了几百年来关于金大定之前老城建造年代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2):36-44
历史上地名解释存在因时而异的现象与特点。隋唐时期,茂名县得名解释是以境内河流为主,到宋代以后演变为与晋代道士潘茂相关联,而且后者神化的解释愈益成为主流。文章通过梳理唐宋以来"潘仙"传说的演变,指出潘仙名为"潘茂"而非"潘茂名",进而揭示茂名县是因河流命名,并非因神仙命名。地方社会在地名解释中附会神仙的倾向,是借此表达地方开化已久,谋求与国家整合的正统性诉求。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考证了一面图案罕见的唐代神仙人物镜。证实此镜图案是把武则天巡幸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碑并撰写碑文与浮丘公接王子乔升仙等故事相连结,把几代人的典故用图样表示出来,构成一幅生动的神仙人物故事图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藏(英文版)》1999,(5)
WiththeadventofthelateCenozoicEra,thelayofthehigh-landlakeschangedfrequentlyasaresultoftherisinRplateauandclimatechanges.WiththedisappearanceoftheTethysSeafromtheQinghai-TibetanPlateausome4Omillionyearsago,thehighlandlakesenteredanewperiodinevolution.TheformationoflakesonthehighlandsfoundontheQinghai-TibetanPlateaubegandur-ingtheOligoceneepoch(38-22mil-lionyearsago).Theevolutionaryperiodcanbedividedintothefollow-ingfourstages.-oligoceneEpochtoLateMioceneEpoch(38-7mya);whateMiocenetoEar… 相似文献
17.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分析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单座房屋,到整个遗址,再到由若干遗址组成的区域,空间分布和与此相关联的空间分析能够提供同一时间维度上当时人们共同体的聚落结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的信息。同样,依据这些信息还可以进行不同时间维度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研究。因而,空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古代社会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郑望京楼城址并非与亳为邻的葛墟,也不可能为昆吾之居。综合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其极有可能为夏商时期的郑父之丘。 相似文献
19.
Robert G. Reynolds 《Geographical analysis》1978,10(1):31-46
Models of both primate and hunter-gatherer decision-making systems are developed and their relative abilities potentially to detect certain class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within a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 are compar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in situations where language facilitates the pooling of inform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in a hunter-gatherer group, the group minimally need only to pool information with one central decision maker in order potentially to recognize all possible spatial distributions within a limited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alone, we would theoretically expect the presence of one-leader groups to be a fairly ubiquitous phenomenon among hunter-gather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