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①他的巨著《梦溪笔谈》已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国内外学术界人士对《梦溪笔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沈括晚年在镇江何时始建梦溪园及定名问题,亦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内容。梦溪园座落在镇江东门东河边。自沈括逝世后,逐渐荒芜,南宋时,沈氏子孙曾修复过,“后被伍其姓者占居,祠宇遂废”,又因伍之后裔衰败,复将园宅卖给李节②。后来该园又  相似文献   

2.
这批大藏经,是1951年6月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斗辰同志(已故)下乡勘查文物时,收集回来的。计有:北宋元丰三年(神宗,公元1080年)庚申刊本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经)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乙丑五月刊本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广经(推)(见附图)元丰八年刊本佛说如来智印经(常)  相似文献   

3.
关于《禹迹图》的作者问题,近年发表过几篇文章。《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一文,首次提出宋代刻石的《禹迹图》是沈括编制的。稍后发表的《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同意作者是沈括;而《〈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不同意这  相似文献   

4.
一切都因为那次镇江之行。那次秋游我和一位室友去镇江,正好我有同学在那里读大学,父母也欣然同意。在镇江玩的那一天时间里,我们去了金山寺,还有沈括的家——梦溪园,我们真的很开心,尽兴,很自由,我们拍了不少照片,我和那位男同学也有一张合照。然而就是这一张小小的照片,使我和父母闹了个大不愉快。去镇江后的第二个星期,周末我把照片带回家给父母看。母亲看到那张合照,脸色顿  相似文献   

5.
一沈括终年六十五岁,历来没有争论。但是他的生卒年,说法很多。目前大部分学者采取胡道静先生的意见,认为沈括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卒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胡先生凭借的证据有两  相似文献   

6.
荣县大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荣县大佛,在县城东郊一里许的真如岩,俗名大佛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特称东山,故又称东山大佛。佛像是坐南向北的释迦牟尼摩岩造形,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至元祐七年(1092年)历时八载完工,至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195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内的摩岩石刻佛像,倘以工程浩大、规模宏伟而论,当首推乐山的弥勒佛摩  相似文献   

7.
魏勇 《中国钱币》2000,(2):75-75
1999年10月我曾在柳州市钱币学会发表过一篇名为《小议活字技术在“元丰通宝”钱中的应用》的论文。近日见《中国钱币》2000年第一期登载了1999年9月中日钱币研论会上的一篇名为《宋代钱铸造工艺的一项考察》的论文,文中作者日本钱币学家吉田昭二先生所提出的“活字母式”的观点,与笔者观点不谋而合。《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一书后记中有段话颇令人深思:“我想也有的北宋钱是由母钱制造出来的,大概是很多使用了活字的方法,同一书体的文字存在于一种钱的各种版别中,压制钱范的时候,随着手用力的情况,或昂或降,或左右俯…  相似文献   

8.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游山玩水”成了人民生活中的一大追求和乐趣。在旅游中面对着如画的风景,不管是自然山水还是人文古迹,或神话传说,风土民情,都会有所感触而开启心灵的窗户,引发很多思索和联想。北宋时的科学家沈括,晚年在镇江东郊梦溪园闲居,著写了他的杰出作品《梦溪笔谈》,文中记载了由对雁荡山的地形认识到水的侵蚀作用;由对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的鉴定推论到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寓科学研究于旅游之中。笔者本文中所要论及的是,山水地质风景的基本分类、风格特征,以及对自然地质风景的欣赏。  相似文献   

9.
祁小春 《文物》2023,(2):60-70+1
苏轼写刻本《楞伽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初刻于镇江金山寺,元三年(1088年)重刻于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早已失传,目前所知日本京都东福寺和东寺各藏有一部。文章梳理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刊刻时间、地点、版本、字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分析认为,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为元三年等觉院据元丰版重新摹刻,卷首蒋之奇序、卷尾僧跋可能系重刻时仿苏体写刻或请苏轼补书;东福寺本与东寺本出自同版,但存在印刷先后、优劣之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写刻本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释文彦博《三札卷》所载宋代制度,重新确认了三札的创作时间:《护葬帖》大体作于元丰三年(1080)九月至元丰四年(1081)三月;《预差帖》大体作于元丰四年至元丰六年(1083);《汴河帖》大体作于元丰四年至元丰六年的夏秋两季。上述三帖均作于文彦博判河南府时。  相似文献   

11.
宋敏求分类编集、曾巩考次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北宋元丰三年晏知止主持刊梓于苏州。静嘉堂藏本为南宋初年蜀刻本,源自北宋苏州刻本,但静嘉堂藏完本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存在微异。缪曰芑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影刻宋本《李太白文集》,所据底本是“晏处善本”,在字体、版心、讳字上与蜀本有异,体现的是北宋苏州刻本特色,宜是影刻苏州刻本,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王安石变法",是由北宋神宗主导、宰相王安石负责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这场变法开启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结束于宋神宗去世时的元丰八年(1085年),前后16年有余。由于时间长,牵涉面广,牵连的人多,掀起的滔天巨浪对北宋的官场形势、人情冷暖甚至国运兴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议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20,(10)
《汴河帖》为北宋文彦博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判河南府期间所作。本文重新对该帖文句进行识断,并考证了作帖时间。元丰二年朝廷主张"导洛通汴"后,文彦博于元丰六年四月书《奏西京漕河事》,以"浚漕"为由申请"引水入城"并得到批准,其后都提举汴河堤岸司要求暂停洛水入城以保障汴河行运,文彦博继而作《汴河帖》以"水磨磨焦"制酒曲一事请求在关闭洛水的同时,保留伊水专用磨焦。文章进而通过季节性河流的特性和磨焦时间,考证《汴河帖》作于元丰六年四月。该帖以元丰新旧党争为背景,体现了洛阳旧党利益与汴京新党利益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4.
目前钱币学界普遍认为,南宋洪遵的《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钱币学著作,该书撰成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保存了古代钱币的重要资料,一直被奉为泉家经典。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其百科全书式的记载而引人瞩目,在这部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科学杰作中,也有不少条目对古代货币实物的形制、轻重、大小、色泽、文字等进行了专门记录和研究。其年代早于《泉志》半个世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然,沈括不  相似文献   

15.
1987年,达县地区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紫云平植茗灵园记》石刻(又名苏家岩石刻)。该石刻位于万源县石窝乡古社坪苏家岩悬崖上,距地面3.8米,题记长2.36米,宽0.84米,从左至右竖行排列,字径0.08×0.05米,字距0.03米,行距0.07米,阴刻楷书,内容为:“窃以丰登,胜记垭洼,号古社之平。从始开  相似文献   

16.
再议袋形砚     
一《文物》2005年第5期发表了刘新园先生撰写的《袋形砚考——北宋文人设计的一种砚式》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中提出在北宋出现“一种形式比较特别的砚台。这种砚台多作成长方体,在长方的砚面上把砚堂刻成一个袋子,在砚堂与墨池之间突然紧缩,然后把因颈部收缩而出现褶皱的袋口作成墨池,其形象就像一个束颈收口的布袋。”[1]并且,根据4件不同时期传世砚台的比较,总结出从北宋至元代袋形砚的发展脉络,即“北宋元丰六年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文1式)为原创期作品,不仅袋形写实,甚至连勒紧颈部之绳的细部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至北宋后期颈部之绳…  相似文献   

17.
位于大巴山崇山峻岭之中的四川省万源县石窝乡古社坪,有一块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的摩崖石刻,上镌一篇《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图一)。据初步调查,这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也是时代最早的记载种茶活动的石刻文字资料。大观三年摩崖石刻在万源县西南隅石窝乡古社坪村西北1公里外的苏家岩上(图二),下沿距地面3.75米。字幅长2.36、宽0.84米,共18行,203字,为阴刻楷书,自右至左竖行排列。兹将铭文标点后迻录于  相似文献   

18.
佛山祖庙建筑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神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洪武五年重建。重建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初,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  相似文献   

19.
《文博》杂志从1984年创刊,迄今已历十个春秋。这十年中,我们欣逢盛世,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由于上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广大专家的热情支持,以及读者的厚爱,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集于一身,《文博》才取得了一些成就。值此十年纪念之际,不少领导、作者、读者投书寄柬,题词书款,我们十分感谢。为此,我们拟将今年三、四期作为“纪念《文博》创刊十周年专号”(上、下集)。选发这些来函、题词与论文,以飨读者,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20.
自秦汉以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图志的收集和编修工作都十分重视,目的是为施政提供各种确凿的依据。特别是宋代,辟设书局,遴选文臣,把编纂图志纳入了正常的议事日程,仅北宋间成书的各类图志即逾十余种。但由于年深日久,屡遭兵燹,其多数已泯灭无考,《元丰九域志》则是幸存者之一。不过,《元丰九域志》自成书后,曾几经增修。尤其南宋以后,又经翻刻传钞,故版本不一,内容详略各异,有称《九域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