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近代急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关于明代锦衣卫的研究上,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呈现了从传统叙事向近代分析、从赞颂帝制向反对帝制的转型过程。明代史籍对锦衣卫的记载,虽然应用了编年、典制、史志和笔记体的不同体裁,但叙事的性质则完全相同,官史多从正面予以陈述。民国对锦衣卫的研究,形式上出现了研究论文和章节体专著、讲义;内容上以理论分析为导向、直击锦衣卫"特务机构"的性质以及其为专制独裁服务的实质。当然,民国学者批判锦衣卫时,似乎亦取径于明代野史对锦衣卫的负面评价,说明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不仅受到来自西方分析史学的影响,同时也受惠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某种滋养。 相似文献
2.
Antonio Varsori 《Journal of Modern Italian Studies》2013,18(3):292-297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ost recent contributions by Italian historians on the Italian Republic's international role. It aims mainly to demonstrate that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er Italian historians is successfully offering new views and interpretations on First Republic Italy'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s also focusing on aspects such as the culture of Italy's political parties, the economic dimension,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actors on domestic Italian politics – in short, that there has been a turn away from traditional diplomatic history based upon the archives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史学发展史上,古代史学遗产丰厚并对后世影响深远。A·莫米格里亚诺将之大致划分为波斯、犹太、希腊和罗马史学等不同类型,并由此追溯了现代西方史学的古典根基。其间,论者着重探讨了古代史学自身的相互影响、古希腊史学内涵特征以及塔西佗影响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在此意义上,全书深入揭示了古代与现代史学之间具体的历史衍生关联。遗憾的是,论者对史学某些共性特征关注不够,部分论断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是我们党的建设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组织、思想、作风等各方面对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研究和总结党在这一时期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有益于我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民二军,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军事集团.北京政变后,在苏联政府的大力援助下,国民二军获得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使河南和陕西境内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为国民军经营西北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巩固革命政权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成功地解决了国体、政体、经济建设方针、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当时制定的相关政策不仅符合那时中国的国情 ,使中国得到稳定和发展 ,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为我国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同样是在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实施的 ,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的。“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 ,研究国史、写好国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之外,本文还反映了学术史本身随时代和环境变迁的清晰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期刊出现之后 ,重视反映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界动态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两类 :专门性史学期刊和高校学报类期刊。前者对历史学科的综合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者则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著而对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适应了现代史学发展的要求 ,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目标。"新史学"思潮涵盖了许多不同政治取向、却都看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要求改变旧史学面貌的多数进步学人。"新史学"思潮以批判旧史学为特征,但是其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撰述新型中国通史的尝试等学术建树,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中唐以后的史家开始重视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编年体史书由此中兴,历史上的二体优劣之争再起。及至北宋,孙甫强调编年体具有体正、文简的优点。体正,指编年体便于立褒贬以惩劝,同时起源较早,与儒家经典关系密切;文简则是指编年体史文简约。孙甫的观点得到宋代多数论者的响应。同时,宋代史学考察重心由人到事的转移,也对编年体史书占据史学主流地位推波助澜。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编年体史书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13.
14.
英国著名哲学家柯林伍德的substantialism之substance,是古希腊哲学重要范畴ousia的英译,substance中译作实质。此两种译法均没有完整地表达ousia的原义。substance表达的是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ousia是载体之意,而没有表达《形而上学》中ousia是形式的意思。substance译作实质,却超出了substance原义,而与ousia是形式有某些相合之处。本文乃采用中译名,遵循的是中文表述传统中的"名约"规则。柯林伍德的"实质主义"说,对西方古代史学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可是,柯林伍德仅提出此说,而没有用文字表述其全部的论证思路,所以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困难。要较好地理解实质主义涵义,应将此说有争议之范畴与主要范畴ousia联系起来思考,对柯林伍德有关实质主义的说法作出综合分析,并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置于其说之理论基础古希腊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加以考察。所以,本文对实质主义的理解,不可能完全重现柯林伍德的原意,而只是对其说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5.
汉晋至元代是云南古代地方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其中汉晋时期是云南史学的萌起时期 ,开始出现了专门记载云南地方历史的、带有方志特点的史著 ;南诏大理国时期 (即唐宋时期 )为云南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地方志史书的编撰趋于成熟 ,史籍体例日趋丰富 ,信史特征更加明显。元代为云南古代早期史学的成熟期 ,云南地方史学的编撰直追中原内地的发展水平。而且云南古代史学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 70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学术界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 ,我国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介绍颇多 ,但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论著则较少。本文对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疏理 ,尤其是就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作了认真的探析 ,认为后现代史学的核心是力图动摇西方现代历史编撰学的基础 ,颠覆西方自启蒙以来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7.
潮龙起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1):40-49
论文介绍了民国时期广东四邑侨乡地区的匪情及其产生的原因、海外华侨参与四邑侨乡治匪的方式和举措;分析阐述了匪患期间华侨护乡的效用及其影响因素。从民国广东四邑地区治匪的个案来看,侨乡与华侨社会之间存在较为频繁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海外华侨的积极参与在治匪护乡活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华侨这种外部力量对侨乡社会的作用时,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对侨乡社会的影响。尽管华侨在四邑侨乡具有一定地位,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力量无法与中国乃至四邑的腐朽势力相抗衡,结果致使其维持治安的效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This historiographical article contains two basic parts. First, it discusses recent approaches to the twelfth-century renaissanc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by focusing on some selected themes. These themes basically derive from Charles Homer Haskins' no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include individualism, rationality, secularis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emergence of a ‘critical mentality.’ From this point of departure, the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thematic innov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twelfth-century renaiss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so-called linguistic turn on renaissance studies in general and on the twelfth-century renaissance in particular. In conclusion,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singled out. 相似文献
19.
焦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 ,也是一位史学家 ,他的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史学功用、史学标准、野史的价值、史馆修史的认识等各个方面。焦提倡史书“彰善瘅恶”的借鉴作用 ,认为史著应当经世致用 ,有益教化风气 ;就史书标准而言 ,他表彰直书实录 ,提出了著史当“善恶并列 ,不必以人为断”、“贵贱?列 ,不必以位为断”的进步观点 ;焦肯定了野史的价值 ,主张用野史补苴国史之缺 ,还为改良明代史馆修史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目录学著作《国史经籍志》之“史类”反映了他对史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民初,陕西会党与革命党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发生,既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团体结构方面的原因。冲突具有两个明显特性:它是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是革命联盟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革命的变革。对当时陕西社会而言具有诸多正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