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德学 《攀登》2001,20(7):184-186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都需要加强行政化建设。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强化现代行政意识,培养健康的行政心理,是进行政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进行行政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调控市场运动,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这种干预必须是规则性调控,若随意超出应有的职能范围,则会造成政府本身的失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两重功能。这便需要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否则对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震荡,一时间国内的很多博物馆几乎都遇到了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博物馆向何处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博物馆事业?”成为文博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有的提出转换观念,强化商品意识,搞多元化经营,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有的感到困惑和危机,徘徊不定,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就在有关发展经济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在理论上产生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已被时代赋予了与传统诚信相异的内涵,其伦理价值彰显于我们面前,但当前社会中缘何出现较普遍的诚信缺失?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善我国诚信状况的路径:1、强化诚信教育;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3、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格局。本从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地位和比重的变化、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民族团结的新发展和“两个离不开”观念深入人心五个方面,对民族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回想着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这是各民族在总结社会实践,经过冷静反思之后喊出的饱经沧桑的呼声,“治贫必先治愚”,新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三个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的日益完善,呼唤着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跨入新世纪,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事业也同样如此。我们只有认清所处的地位,客观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清醒地提出对策,才有可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地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已被时代赋予了与传统诚信相异的内涵,其伦理价值彰显于我们面前,但当前社会中缘何出现较普遍的诚信缺失?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善我国诚信状况的路径:1、强化诚信教育: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3、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0.
孔伟 《黑龙江史志》2008,(11):10-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已被时代赋予了与传统诚信相异的内涵,其伦理价值彰显于我们面前,但当前社会中缘何出现较普遍的诚信缺失?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善我国诚信状况的路径:1、强化诚信教育: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3、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郭寻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06,21(1):106-109
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区利益分配矛盾以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的不能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区域政府合作有名无实。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分析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竞争及现行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碍,提出在地位平等、互信互利、政府主导和市场合作等原则的基础上,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以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共享机制,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则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随 《人文地理》1997,12(4):61-64
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考验,立足优势,建立农业经济体制,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华  沈玉芳 《人文地理》2007,22(1):112-116
“服务社会”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促使研究者日益关注它们的区位驱动力。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服务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其隐含的区位意义,并结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区位的作用的分析,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上的集聚或扩散现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新经济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认为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分析了城市竞争力发展的阶段及驱动因素,参考硅谷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系统的要素组成,并受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创新精神等外界环境影响。文章具体构建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上海、深圳为对比城市,对新经济下广州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并对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内部差异作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新经济下提高广州的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段杰  李江 《人文地理》2001,16(4):39-4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既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分析和预测了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若干趋势,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城市地理学只有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科的研究理论、内容与方法,才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广东省地级市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密切,而区域发展又不能仅仅依赖行政区划的调整来达到。况且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是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地级市的发展要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区域管治、改变城市型政区体系、理顺地级市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山区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了"廊道+沟域+节点"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以门头沟区为例,其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走廊带沟域促节点",这符合提出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交通线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廊道,在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行政上的界限;沟域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山区发展的最佳区域;村庄是山区发展的主要节点,通过集聚式发展,符合山区发展空间优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尺度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从县域、地市州和四大板块3个尺度对湖南省1990-2013年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进行测度,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3个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2全省总体经济差异演进呈"M"型曲线,可划分为逐步上升、持续下降、再次上升、趋于收敛四个阶段;31990-2009年板块间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26.55%快速上升至51.35%,近年来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4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国家宏观区域政策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理论、实践和研究者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种种挑战。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并就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理论建设及研究者知识结构改善和思维定式转变等提出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移民经济对会馆、公所兴起及区域市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隋福民 《人文地理》2007,22(4):124-128
本文以苏州城为例探究明清时期会馆、公所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发现移民经济对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苏州城会馆、公所这类组织的专业化市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近代区域市镇化的影响,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