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史学》开辟淮军研究专栏,这很好。近日我们读了董蔡时同志写的《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一文,受益匪浅,但也感到有些问题值得讨论。这里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说明我们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蔡时同志批评指正。一、李鸿章招募淮军的办法及初建哪“四营”蔡时同志在《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2.
方英 《安徽史学》2011,(6):95-103
淮军是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也是清代军事体制从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承先启后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淮军的研究状况,指出了既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该关注的方向,并就如何利用好淮军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兴起的以李鸿章为总首领的淮军,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的官将兵丁,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几所淮军昭忠祠,分析了李鸿章修建淮军昭忠祠的目的,叙述了淮军昭忠祠实行的入祀、祭祀制度、日常管理、资金来源,以及淮军昭忠祠的兴衰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对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4.
近日拜读了冀满红同志所撰《论淮军》一文,受益非浅,在教书之余,我试写一篇《也论淮军》,除淮军的封建性、私属性、买办性为人共知不再赘述外,就一些问题与满红同志交换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关于淮军长期存在的历史条件问题满红同志认为“淮军发展快、存在久,还取决于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点是值得商榷的。满红同志提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后到捻军起义失败时清政府执行了“抑湘扬淮”策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满红同志文中提到三点,说明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清廷对曾国藩施加压力,迫使他遣  相似文献   

5.
试论淮军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史学》开辟淮军研究专栏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董蔡时《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廖宗麟《李鸿章与淮军的近代化》,冀满红《论淮军》,陆方、高翠莲《淮军建立初探》等(以下简称董文、廖文、冀文、陆文),在淮军创建的问题上各抒己见,给这个过去一直寂寞冷落的领域带来了生机。但通读这些文章后,颇觉意犹未尽。其中,有些史实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订,有些结论尚需要进一步推敲,还有一些环节由于缺乏交待,而使淮军建立的过程显得脉络不清。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谨以近来读书所得敷衍成篇,敬请各位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6.
翁飞 《江淮文史》2005,(1):80-92
随着《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央视一套的热播,淮军名将刘铭传与淮军统帅李鸿章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相似文献   

7.
胡汉辉 《中华遗产》2006,(2):144-144
1862年春天,李鸿章率领一支8000多人的淮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上海。淮军士兵们腿上穿着“布袋裤”,身上穿着杂色棉袄,头上扎着花布巾,脚上穿着草芒鞋,肩膀上还扛着大抬枪、火绳枪和弓箭。这一队军容奇特的淮军行走在上海滩的大街上,引来市民的争相围  相似文献   

8.
一、淮军的营制及后勤制度军队的后勤制度与军队的编制密切相关。研究淮军的后勤制度,必须从了解淮军营制开始。淮军营制,分步队营制和马队营制。淮军的军队营制。初建时“一准楚勇规模”,以营为单位,营设营官1员,每营分立前后左右4哨。营官有亲兵6队,每队12人。每哨分立4队。每哨108人,4哨共计432人,加上亲兵共504人,营官在外。淮军搬运一切军用物资设有长夫。每营营官及帮办人员共  相似文献   

9.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应对,可以围绕王朝制度系统的反应,形成一种历史叙事。在这一事件应对叙事中,李鸿章不是直接责任人和主角。但围绕李鸿章的大量史料显示,这一事件发生前,淮军面临裁撤压力,海防体系也空虚无力,李鸿章充分利用日军侵台造成的危机局面,将闲居徐州的淮军精锐调往台湾海防前线,将参与西北平叛的另一支淮军精锐力量撤回沿海布防,成功实现淮军的转型。同时,利用危机,制造舆论,与总理衙门和沿海督抚一道推动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海防体制的形成。这是李鸿章和淮军从内部平叛之战时体制向应对西方的海防体制转型的关键一步。危机利用与权力外移是晚清权力关系变动和体制变化的重要路径,而事件应对和危机利用构成的复合结构是晚清历史的特殊构造,需要将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结合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淮军建立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安徽史学》组织淮军建立问题的讨论,弄清楚了许多问题,对淮军史的研究颇有益处。前日读了贾熟村同志的《淮军初建的几个问题》,颇受启发,使我联想到一些问题。在这里提出来进行讨论,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指正。一、淮军建立前的曾、李关系王闿运说过:“李(鸿章)在军中不见知,尝发愤怏望。后以沅浦(曾国荃)、俊  相似文献   

11.
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将自己与李鸿章的关系定位为"不深不浅",实为李鸿章不在幕的幕僚。他既依庇于李鸿章,参与政事,谋求自存与发展,又与其保持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特立独行的姿态。甲午战争前后,吴汝纶为淮军昭忠祠作记,为程学启、张树声等淮军将领撰写墓志铭,肯定淮军平内御外的功绩及其在军队近代化方面所做的贡献。李鸿章去世前后,世人对其多有毁谤,吴汝纶积极为李鸿章编辑文集,撰写神道碑、事略等,对其一生功绩予以表彰。吴汝纶通过古文创作,树立李鸿章及淮军的正面形象,对人们全面评价李鸿章及淮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太平军攻占无锡、金匮地区时,无锡荡口镇成为太平天国统治区域下的独立王国,究其原因是荡口镇团练主要领导者华翼纶在领导武装抵抗太平军的同时与淮军取得联系,最后在淮军的帮助下彻底击溃了太平军,恢复了清朝统治秩序。本文认为,虽然淮军在此地击溃太平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华翼纶领导的团练在战事初期与太平军周旋、战争中期积极寻找外援和战后对正常统治秩序的恢复却是这场战事的主导角色。淮军只是以击溃太平军为目的,当地的团练组织才是保境安民、恢复社会秩序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武装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桢负责处理台湾事务.在沈葆桢请求下,李鸿章派部将唐定奎率淮军13营武装保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并进行台湾早期“抚番”开发.在台期间,淮军共有2000余名官兵伤亡病故.为祭祀追念这些将士,清政府允准在台湾凤山修建了凤山淮军昭忠祠.  相似文献   

14.
百来年名人辈出的大家族 近百年来,上海滩活跃着几个著名的安徽籍大家族,影响最著的要推李鸿章家族,其次要算刘秉璋家族.刘秉璋是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大将,会打仗也有功名,是淮军中除了李鸿章之外唯一的一名进士,官至四川总督,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胜仗--中法镇海战役的指挥者.  相似文献   

15.
刘秉璋是清末淮军名将之一,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与淮军其他将领不同,他好学尚文,亦武亦文,具有浓厚的读书与学术兴趣。刘秉璋的学术思考,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汉、宋兼采,今、古不拘,并接受西学之影响。刘秉璋深受曾国藩青睐,显然与其尚文爱好有关。考察刘秉璋这一个案,亦有助于认识晚清军政集团淮军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6.
淮军华字营     
淮军是继湘军之后组成的一支地主武装。它是湘军的继续发展,又是北洋军的前身。这支反动武装始于镇压太平天国,盛于镇压捻军,衰于甲午战争。淮军是以太平天国时期皖中庐州府(辖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巢县)、六安州地主团练为主体组成的。其将领大都是皖中地区的地主团练头目。其  相似文献   

17.
论淮军     
清代有一种应急募集而成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叫做勇营。按清制,勇营出征隶于专征将帅,配合经制之师八旗绿营行动,一般不独立作战。淮军就是一种勇营。但它与以往勇营不同,淮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产生一直到这个世纪末才由“新军”替代,存在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它自成一系,从七十年代起,成为清王朝最倚重的军事支柱。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世纪60年代淮军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回顾,追溯保定淮军公所的修建历史及沿革,介绍其建筑布局、建筑功能及建筑特点,论述了这组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在湘幕“不见知”的情况确实存在翁飞王尔敏先生在。《淮军志》的一段注释中,就淮军建立和李氏出山,引用了王阎运“李(鸿章)在(湘)军中不见知”的话,并认为:“运所言虽稍失实,而大致近情,①”对此,不少学者表示不能同意。最有代表性者数贾熟村先生,他认...  相似文献   

20.
一北洋军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有的同志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的湘淮军作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开端。我看这种说法值得研究。所谓军阀,最基本的条件是军队为个人所私有,而曾、左、胡、李及辛亥革命以前的袁世凯还都不具备这一点。曾国藩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主动解散了大部分湘军。清政府对曾、左、胡、李的湘淮军也始终有调动权。当然,曾、李等人用封建主义的宗法观念控制湘淮军,具有某种程度的军阀性,但不完全具备军阀的形态。即辛亥革命以前的袁世凯也不完全具备军阀的形态。袁比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