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英汉习语中包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信息。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物质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是造成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该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形式上的简单转换,更应该是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词语文化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汉两个民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英汉词语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形式。本文从习语、典故、比喻和委婉语四个方面用大量实例说明英汉词语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英国与饮食有关的习语的总结,探讨习语作为英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对该民族风俗习惯的反映,旨在深入了解英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有所体现,对词汇的理解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东"、"西"、"南"、"北"这些方位词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挖掘中西方位词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英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及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存梅 《丝绸之路》2012,(10):65-67
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及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价值观、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本文对汉维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今后的学习者在理论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英国和中国历史、文化、习俗、传统以及地理位置等等的不同,导致了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生存环境、思维方法和风俗习惯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进行比较,并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秀光  韩艳 《神州》2012,(7):28-32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文化物种,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结晶,它包含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有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流传最为悠久,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语言,如今却正  相似文献   

8.
张筠 《神州》2012,(25):19-19
相对于人类创造活动来说,文化和语言都属于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习语在语言应用中尤为重要,翻译是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双向活动。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习语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文化角度针对习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郭静 《丝绸之路》2010,(6):50-5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本文从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特性解读了英国人自尊自信、互尊互让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通过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以期能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德明 《神州》2013,(8):157-157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必定反映到语言之中。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普及,"out了"频繁出现在汉语的言语交际中。本文用言语使用理论对其进行趋异分析,以揭示其本质和语言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野马,尘埃》作为一部丝路历史文化小说,其所并置呈现的互文性文本,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上的即唐史与各民族史、及东西文化的互文性;叙事方式上的历史记述与神话传说的互文性,叙事语言上的诸种文体及不同地域语言风格互文性。并且在三个维面的互文性并置上,都以文化符号相串连。以此探讨小说所呈现出的"致广大,尽精微"文学民族志的诗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俄罗斯历史、民俗、文学对语言的影响,认为广大俄语学习者,尤其是俄语专业大学生,不应仅掌握该语言的结构,更应了解文化因素,从而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自如地使用语言。俄语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它的历史、文化、民俗和文学。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同时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在文化现象之中是比较特殊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因而语言是民族特性的主要表现,同时语言关系也是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关系,而民族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也往往会在语言关系上反映出来.尤其对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语言的自由沟通交流是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前提.也是实现真正和谐民族关系的起点.就个体而言,各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族际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或一种少数民旋语言)的学习,才能够具备顺利步入主流社会的条件,从而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主流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粤地区传统建筑如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有诸多蝙蝠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因中华文化中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至晋代以来,逐步被人们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寓意"福"、"富",经过历代的演变,明清时达到极点,蝙蝠被人们充分美化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文物等上,形成了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秦家业 《神州》2012,(33):248-24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樊秀金 《神州》2012,(19):144-14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习语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语言的精华,使用简单的句子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学习习语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的文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着翻译实践。本文主要分析翻译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中的语言是个重要的系统,作用重大。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文化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语言能够反映包括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7,(3)
青海为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长期以来,多民族语言共生共存,形成了青海地区稳定、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更加注重和谐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语言和谐生态环境研究,构建语言和谐、社会和谐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韩莹莹 《神州》2020,(6):196-196
无论学习哪一种语言,掌握这种语言之下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者来说事半功倍。虽然英语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一种语言体系,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却与汉语一样,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因此,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认识到基础知识与文化背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向学生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欧美文化,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英语介绍汉语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为此,本文将以英语为载体,探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