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以来,我国钱币、历史学者先后发表了《北宋楮币史论述》、《钱引乎?小钞乎?》、《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两宋钞版新探》、《宋代“官交子”“会子”质疑》、《关于北宋小钞的研究》等颇有价值的论文,对北宋小钞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上述文章对小钞的流通区域、流通时间及其印版诸问题的论述,尚有待于进一步研讨。笔者不揣无识,拟对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北宋的纸币小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世昌 《钱币博览》2007,(3):3-5,13
(笔者附记:我曾写有《钱引乎?小钞乎?》,发表于《中国经济问题》1984期。本文以前文为基础,补充资料,重新改写。不再讨论“千斯仓钞版”是不是小钞,而讨论小钞本身的问题。特别是对谢采伯《密斋笔记》中的小钞资料提出了批评意见,谨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金代小钞版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森 《中国钱币》2006,(3):47-49
金代承袭北宋纸币和钞引之制,发行有交钞等纸币。其纸币现已无实物存世,仅存有钞版。由内蒙古钱币研究会和《中国钱币》编辑部合编的《中国古钞图辑》,收录有金代的各种纸币钞版10余块,但未收录西安金泉公司所收藏的这块钞版(见图)。金代的纸币,有大、小钞之分,金泉公司收藏者,为小钞版,是迄今所见到的唯一的一块小钞版。关于这块钞版的真伪问题,钱币学和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兹试论之。一、该钞版为铜质版,呈长方形,版式与金代(大)交钞版和贞宝券版略同,版面绘刻花卉栏,栏外上方有“伍伯文”面额字样,花卉栏内一方框,上端有“伍伯八十足陌…  相似文献   

4.
刘森 《中国钱币》2018,(1):18-22
正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自纸币交子产生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以降,宋代先后发行流通过交子、钱引、会子、关子等名目不同的纸币。但由于纸币在流通中实行以旧换新的"界"的制度,币值受发行量不断增大而常常处于严重贬值的境地,以及纸币的材质不易久存等因素的影响,迄今我们还未发现有宋代纸币的实物,仅见有被称谓北宋的小钞(或称谓钱引、交子、盐引)、南宋的会子和见钱关子的钞版存世。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北宋四川交子诞生以后,传统中国纸币使用的历史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及至元代,迈入全国单一纸币的时代,货币的价值基准实现了从铜钱向白银的转换。那么,元代是怎样迈入单一纸币时代?单一纸币的真实流通情景究竟如何?纸币摆脱了宋金纸币巨幅贬值、失去信用的命运吗?这里以世界最早的纸币条例《叶李十四条划》为中心,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钱币博览》2006,(2):41-41
2005年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参加了市钱币学会举办的每月的钱币知识讲座:听叶世昌先生讲钱币、货币理论和关于“张泳不是中国纸币之父”的论述.朱鉴清先生讲荷兰银币;王裕巽先生讲明代货币;周祥先生讲现代珍币等。请本会黄在仁顾问讲清代钱币.又组织会员参观了杨顺发先生钱币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中国纸币之父”之称见于《民间私钞》创刊号(2004年)许平安先生所写的《中国纸币之父——张詠》(以下简称《纸币之父》)一,声称“张詠为中国纸币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8.
评述《中国各省地方银行纸币图录》等书吴筹中徐枫、赵隆业两位先生编写的纸币系列丛书,现已出版了《中国各省地方银行纸币图录》、《旧中国国家银行纸币图录》、《中国人民货币图录》和《日伪政权银行货币图鉴》四本书,是同一体例和格式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 两宋钞版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纸币是我国发明的,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纸币,仅有北宋钞版拓本和南宋钞版实物各一,这两件世界上最古老纸币的真迹,是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两颗灿烂的明珠。自从这两颗明珠发现以来,引起各国历史学家,钱币学专家和货币史研究者的十分重视,论著颇多,真可谓中外瞩目。由于最古纸币乃萌芽时期的形制,令人讳莫如深。北宋钞版无名称,无面值,图名难辨;南宋钞版名“行在会子库”,其词意难解。  相似文献   

10.
杨恒 《钱币博览》2002,(4):38-39
2001年《钱币博览》第4期刊登了拙编译的《认识欧元》一,并在封三附图欧元纸币。今见2002年第2期刊有《海外来鸿》,白尔先生指出拙纸币附图和发行的纸币图案有不少差别,白尔先生来信的意见是正确的。原因在于欧元的发行是一件大事,从设计到印制有一个很长的修正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中币会”及纸币小丛书傅为群《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转载《纸币收藏园地》赵隆业先生介绍的“解放前的《纸币月刊》”,短短数语,其中提到纸币收藏家刘行方、王松麟曾办过中国纸币社和民主邮币社及于1948年10月在上海合办《纸币月刊》等。笔者正好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流通纸币的国家,国人皆为先民创造的世界之最引为自豪。据许多史书记载,我国在唐代就有了飞钱;宋代就有交子和会子的流通;元朝开历史之先河,在世界上首创了纯纸币制度。但由于纸币不易保存,至今未见宋代纸钞实物,这给研究和考证工作造成很大困难。日本人收藏的所谓“北宋交子版”(见图一,以下简称该钞版),最早见于《东亚钱志》,世界各国刊物竞相转载,我国的《中国历代货币》也转载为“北宋纸币版”。由于该钞版上既无年份,也没名称,有学者称“会子铜版”,也有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的《纸币月刊》1948年10月,纸币收藏家王松麟、刘行方先生在上海合办了《纸币月刊》,每期十六开纸4─8页。总共出了三期,终因经济原因未能办下去,刘先生还曾办过中国纸币社,王先生办过民主邮币社。二先生先后于1967、1990年谢世。所附《纸币月...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钱币》2010,(4):21-21
由关汉亨、周晖先生编辑《民国纸币藏品选辑——原大精印珍藏本》一书,共收录民国时期纸币九十枚,每枚图案均设计精美,并具有历史价值。当中八十五枚是关汉亨先生藏品,其余五枚是泉友收藏。按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1)广东省银行和广州市立银行纸币;(2)“四大行”之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3)部份省市银行纸币。编者对纸币均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一至十三世纪,宋代使用的纸币有交子、会子和关子,堪称人类最古老的纸币文化。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现宋代“千斯仓”小钞版和南宋“行在会子库”壹贯文省钞版之后,1981年在安徽东至县发现关子钞铅版(一组八块)。以往的研究工作,重点是对钞版年代及其性质的考证,但还不是古钞本身。因此,宋代纸币的制作技艺,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商会票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混乱,呈多元化货币发行的格局,但在各种主体发行的货币竞存中,乡村底层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即县乡纸币,是最独特的一种。笔者有幸参与由戴建兵先生主编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县乡纸币卷》的编写,有机会对石长有先生等人收藏整理的民国时期县乡纸币有较全面而又直观的了解,其中经商会注册或由商会直接发行的纸币尤为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7.
宋代钞币“官交子”“会子”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采用纸币最早的国家,由政府正式发行流通券,是在北宋天圣二年二月(公元一○二四年)。这是我国货币史上,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的第一代纸币,但是真正的宋代纸币或钞版却沉沦湮没,至今没有发现一件。这给我们研究宋代的货币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钱币学家无不引以为憾。我国著录纸币的著作首推元代费聚所著《楮币谱》,其次是武祺的《宝钞通考》,这两部书均属文字记载,没有图象,且原书现  相似文献   

18.
丁进军 《中国钱币》2009,(3):76-76,52
近接叶世昌先生来函,告知其在《中国钱币》今年第一期刊文《广东初铸银元史料钩沉》中,对敝人于2005年第2期《亚洲钱币》所刊《清代银元铸造中若干史实考订》一文中,将“广东开铸银元时间定在光绪十六年”之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当在光绪十五年间,其理由是,这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已分别铸有“七三反版”及“七二反版”两种龙洋了。  相似文献   

19.
柏文先生原名陆世百,国际纸币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1月14日出生于上海,后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小喜集纸币,集有商业银行、洋商客钞、地方私票等专题收藏,可惜文革时期全部藏品和资料被毁。1982年移居美国后重新开始纸币收藏和研究,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钱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纸币的文章。柏文先生仙逝后,在亚洲钱币学会会长黄汉森等先生的努力下,盛观熙、蔡小军先生不辞辛苦,汇集柏文先生发表的文章,按先生遗愿结为《百草集》,草钞谐音,实为泉学中又一盛事。 《百草集》收录了柏文先生300篇…  相似文献   

20.
夹锡钱是铁钱而非铜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锡钱是铁钱而非铜钱叶世昌THEMINGLEDTINCOINISIRONCOINNOTCOPPERCOIN¥YeShichang(31)北宋徽宗时,蔡京当政,铸造和推行夹锡钱。史书中提到夹锡钱时,多数作“夹锡钱”,只有《宋史·食货志下二》两次提到“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