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倪滕达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5,(1):9-21,112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并非如后世学者所断定的那般全面昌盛。吉本称这一时期为"黄金时代"。其实,这种说法略有不妥。从彼时罗马人的视角去考察,可以看到帝国更加真实的面貌。琉善这位2世纪帝国的重要学者,敏锐地观察到繁华背后的衰败因子。深入分析解读琉善的作品,总结其眼中的罗马社会风貌,探索罗马帝国衰落的起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从琉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2世纪的罗马社会业已沉醉于浮华生活,失去了以往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罗马帝国精神层面的衰退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公元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的退位往往被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研究者们对这一事件有各种不同的理解。5世纪后期和6世纪前期的史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476年事件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一个完全独立于东部朝廷的"西部帝国"并不存在。476年以后,奥多阿克和狄奥德里克等帝国西部的统治者们也仍然以罗马帝国的名义进行统治。但是,到6世纪前期,罗马帝国东部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当时罗马帝国西部和东部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4.
"引申义"与"比喻义"是我们在汉语言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理解他们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辨,有助于我们在文字语言的实际应用,更好地表文达意,减少分歧和异议。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一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应用,从理论上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流游的西垂(又名犬丘或西犬丘),是嬴秦祖先的发祥地和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一座古城。但此城从魏晋以后迅速衰落。本文对西垂从繁盛到衰落的原因 ,从不同层面作了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就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对“衰落城市”的概念、整体宏观态势、区域研究、个案研究等进行了展示,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今后研究中应注意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物"、"文化遗产"是文物行业的基础术语,但现时经常出现对两个词的交叉混用现象,引起认识的混乱。有必要从术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文物"、"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形成追根溯源,探查其对应术语的发展过程,厘清不同语言概念的对应和协调关系,辨析"文物"、"文化遗产"和相关术语的应用范围和特性,这一研究可促进行业内外对术语"文物"、"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以来,由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进行经典性表述、延续了200年的"罗马帝国衰亡"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以古代晚期研究为主力的"罗马世界转型"范式悄然兴起。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转型,重点介绍这两种解释模式的同时,发现它们都起源于晚期罗马帝国,尤其是410年前后围绕西哥特人攻陷罗马而引发的大规模舆论冲突。由于各有庞大的史料作为支撑,昔日互不相容的两种交锋理论,在今天转化为观察晚期罗马史的两个互补竞争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史坛上突起的一支狂飚,“新左派”史学无疑代表了美国激进主义史学的传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史学的最强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于是,在随后出现的史学多样化浪潮的冲击下,曾经喧嚣一时的“新左派”史学慢慢衰落了。本文认为,尽管如此,其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新左派”史学给美国史学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广交会是大陆开展对台经贸工作的平台之一。创办之初,广交会主要通过在香港的台湾办庄和台商开展工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海外侨商开展对台经贸工作。改革开放后,大陆积极发展对台贸易,台商间接参与广交会。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为台商直接参与广交会创造了条件。总结广交会台商工作的政策沿革和实践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进两岸经贸交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正是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同时吸收国外经验,了解和研究国外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比较系统地汲取东欧国家改革经济学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改革学派,形成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整套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1906—1931年日俄经济势力在东北地区的空间推移——以港口、铁路、货物运销范围的变化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永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1):35-41
日俄战争造成的南北满地理概念, 仅是以条约形式划定的非区域实体的空间分界范围。1906—1931年, 日本通过港口和铁路线的建设, 使其经济势力逐渐从东北南部扩大到东北北部; 同时, 俄国 (1921 年以后为苏联) 在东北北部的经济势力范围则逐步退缩。随着港口—铁路网的完善, 1931 年后日本确立了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霸权。 相似文献
14.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