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万里在农村改革中的思想和实践,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6月至1980年2月,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一个省的局部地区实行农村改革。邓小平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有功的”;坊间传说,“要吃米,找万里”,就是对这一段情况的概括。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2月到1988年4月,万里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兼任国家农委主任,分管农村工作,具体指导全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万里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下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即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一定成效后,必然要求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革农村的产业结构,取消实施已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发展体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改革起步阶段的研究相当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农村改革第二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在梳理相关资料基础上,对农村统购统销制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农村改革的曲折性与反复性,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改革的坚定决心、追求国强民富的信心及冷静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五常市志》( 1 986~ 2 0 0 0 )正在组织编写。其乡镇资料的撰写 ,我们认为必须要突出时代与地方特点。关于反映时代风貌方面 ,我们拟要求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完善了新的生产关系 ;农民收入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了土地承包和延期工作 ,加快了资源…  相似文献   

4.
深刻认识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文/袁海岚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总结80年代农村改革的经验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一是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从长期的实践来看,第一...  相似文献   

5.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涵义。中国要想取得改革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好的国际地位,这与农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本文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对于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面积铺开的。3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于2009年1月发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工作的第11个"一号文件"。抚今追昔,回顾前面10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认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试验理论是邓小平在探索和设计中国改革道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解放思想在改革中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改革起了直接和独特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今后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也不无裨益。一、改革“是一个大试验”中国的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一项崭新事业。正因为如此,如何改革便成为当时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提出了改革是一个试验的理论。他指出:“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是一个试验。”①不仅如此,还是个“很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对中国农村经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坚持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虽然标榜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中共革命道路并不认同的学者进行论争,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农民处于贫困化状态、土地分配集中、地主剥削农民、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主张中国必须走反帝反封建之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集体化农村经济。以上研究和看法,对阐释、传播中共革命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改造社会、为革命服务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丹丹 《黑龙江史志》2013,(23):137-137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陈翰笙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陈翰笙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农户阶级的合理划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其在农村经济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着哪些方面的矛盾,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的。况且,这一系列矛盾的处理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一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U,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顺利铺开,并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仅仅在于当时农民的探索、地方官员的默许以及中央控制的放松和政策的支持。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与5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具备了推进改革的较充分的历史条件,而正是有了这些历史条件,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农村改革,才能够顺势启动并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农村"水到渠成"的伟大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12.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采用地名志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解读连州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连州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即已设立,后随南北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时间上,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以明清时期增长最快。在空间分布上,连州市乡村聚落具备空间传承性,连州镇是连州市乡村聚落增长的核心,各时期乡村聚落密度最大的乡镇均位于市域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聚落密度较小者集中于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高山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地理条件、移民、交通、经济发展、民族构成等五个方面对连州市乡村聚落建立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30多年,有着鲜明计划经济烙印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经济转轨经历了从初始的起步探索,到后来逐渐转型和步入正轨的艰辛的改革历程。职工福利分解、社会福利社会化推进、社区服务普及、农村社会福利重构、适度普惠型福利探索等凝结为改革成果,初步形成了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但这些改革在社会福利的目标模式上是初级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面对变化的国情,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6.
Reform in the forest sector in Peru resulted in a new forestry law, developed with substantial input from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 donor organizations. While it incorporates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nconsistencies remain betwee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actual practices and outcomes in the field, leading some to consider the legal framework a failu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problems in the sector persist because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do not incorporate existing local institutions, norms and practices — all of which are rooted in complex historical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interviews, data on movement of timber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information,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local structure, actors and dynamics of the concession forestry system in the Peruvian Amazon. Th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financial,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in the network of actors, and particularly the patronage system, have helped actors in the sector adapt to the new policy framework. It is proposed that any further reform in the forest sector must be based on a kee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raxis of timber extract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7.
文斌  吴红 《攀登》2011,30(5):87-91
提出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关系深刻变动的实际,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s the central element in a policy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with low urbanization. Figures on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how that the system was initially successful, but less so during the 1980s. As a result, a number of reforms were introduced, which are described in some detail here.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must be viewed as playing three interrelated roles: it is an instrument of development policy, aimed at keeping urban populations small while foste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social institution which rigidly divides Chinese society into a rural and an urban segment; and an instrument of state control, which the state employs to cultivate client groups. This article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eed to adapt the system to changing realities, dictated by its developmental role, and the tenacity of the vested interests inherent in the social institutional role of the system, form a major obstacle to fundamental reform.  相似文献   

19.
In Scotland, land reform is, historically and still today, a defining political issue and a subject of debate. Central to this debate are different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rural past.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nature of the Scottish land question and explore several of the main—sometimes complementary, sometimes conflicting—ideologies concerning land, as put forward or supported by different constituencies: politicians; landowners; crofters; Scots more generally; and members of the Scottish diaspora. I consider the histories to which these ideologies relate and seek to locate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rural Scotland in its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农家旅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切入点。本阐述了农家旅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作用,从管理制度和经营思路等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家旅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