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僰人”悬棺,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存,在民族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悬棺置放都是在悬崖陡壁上,长期的日晒雨淋,一部份悬棺木桩腐朽、松动,棺身倾斜,棺木破损。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最近,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拨出专款,省文物部门派出考古专业人员。对九盏灯、珍珠伞、棺材铺三处悬棺进行维修加固。这次维修加固悬棺,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同志,按照国家文物局维修保护文物的规定,结合实际,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有关悬棺木桩的加固,残棺的修复,新材料的应用等复杂的技术问题。对已腐朽松动的木桩,采用将钢筋契入桩孔,再用水泥凝固,使钢筋承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五年七月,南京市张府园住宅小区改造工地发现五代南唐宫建筑遗址。遗址位于建邺区张府园21号房门前五米处。施工时在距地表0.50米的地下,出现一段直线的石块堆砌建筑物,方向200°,长度达15米以上,两端深入泥土中,不见尽头。其高2.46米,截面成阶梯状,上窄下宽,顶底石块的平面距离有1米。其下部的石块均平铺顺砌,唯最顶部一列却为侧立。其东距5.80米的对面,也出现一处石块建筑,但由几个大石块叠成,石块方向与西面平行。砌造用的石块尺寸多为长1.60、宽0.67、厚0.27米,打制规整,其后质、大小和打制方法与南唐二陵所相仿。在两处石建筑之间,有大量的淤泥,其中含有宋、明、清等时代陶瓷器的残片。再往东北,又见许多木桩竖插地下。木桩圆形,直径约碗口粗细,木质保存尚好,显系加固基础用。(参见示意图)  相似文献   

3.
水关是古城墙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对研究古城墙布局及城市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泰州水关遗址进行科学保护,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泰州水关遗址的残损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包括墙体残损、基础残损、券体残损及木桩残损;然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主要是地基和墙体问题。最后,综合残损调研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水关遗址的修缮设计方法,包括地基加固、墙体加固以及木桩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2011年淮安市楚州区里运河发现一段明清砖工堤与码头,均为砖石混合结构,下部有密集的基础木桩,其外有埽工遗迹及多排护堤木桩。河道中清理出土有陶瓷器、钱币和其它生活类器物,以及部分船上用具和大量船钉等,为研究大运河及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府城至定安驿道,是海南古驿保存最完整的线路之一。该驿成型不晚于元至正年间,铺石不晚于明正德年间,走向及铺石记载清晰可考。现尚能看到石板遗迹的路段接近一公里,石板较完整段约三十米。据考,这是全岛明代石板驿道的最后一处实物遗存。唯一的例外琼崖古驿,堪称海南最大的系统性历史遗存。环岛驿是琼崖古驿的主体,当代古驿爱好者甚至只关注环岛驿。可惜环岛驿中有据可查的明代  相似文献   

6.
母校的回忆     
长春城内全安广场的西南角上,早年是有一家马掌铺的,门脸朝向东北。低矮破败的铺面右方,是用木桩搭成的拴马架,呈门形。上有绳索下悬,做固定马掌之用。马掌铺正门前,立着一根水泥电杆,高八九米,粗过成年的白杨树,有了马掌铺,就常有马匹拴在那里。往来不断的胶轮大车给马掌铺带来不错的生意,骡马挂掌时的脆响传得很远。那时尚能见到高大骠烈的东洋马,通体栗色,  相似文献   

7.
辽宁抚顺市甲帮发现石棺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6月,抚顺石油二厂运输大队在市东郊前甸公社甲帮村北山坡基建工程中,发现石棺墓一座。市博物馆获悉后对墓葬作了调查,收集了青铜短剑一件、陶壶两件。墓室修筑在山的阳坡上,南北向。墓圹长方形,圹内四周用大小不等的石板砌筑,顶部也用大小不等的石板铺盖,墓底未铺石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古代壁画分为地上壁画和地下壁画两类.地上壁画主要是祠堂、庙宇和石窟中的壁画;而地下壁画主要是墓室壁画.由于受自然界侵蚀和人为破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顶之灾.为了使这些珍贵的实物史料得以保存,世界各国的文物工作者正在对现存的壁画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固和保护;由于自然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差异,因而各地对地上和地下壁画的保护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在此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一些经验,仅就所揭取的地下壁画背面的加固程序及工艺要求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我国大型古建筑群的基础岩体出现裂隙、破碎带、危岩体、负地形、崩塌、滑坡等相关病害成因,介绍了水平锚杆加固危岩体技术、斜锚杆加固海蚀洞技术、喷锚挂网处理表层破碎带技术、锚索加固城墙、表面作旧保护特色地貌等技术的研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普利石碓窝     
在关岭县普利公社下瓜生产队、上瓜生产队、下普利生产队以及撒井尖山附近几个濒临北盘江(古牂牁江)畔的生产队的山坡上,可以找到许多露天的石碓窝。这些碓窝是在山坡上的天然光石板上或山洞前的小石板上凿成的一个个坑形,它是无法搬动的。这种光石板大约有三公尺方圆,碓窝即凿于光石板的边上,但无碓杵桩(当地人叫碓槎)的痕迹,附近也看不到瓦片残渣。碓窝坑多凿在山坡顶部,不在溪水边沿。在碓窝坑的不远处,有小山洞,碓窝坑即离山洞门前约两米。看来光石板上的石碓窝之所以在边沿,可能是石板的中心,就是使用碓窝的人的住宿地,石碓窝在门外,便于加工粮食。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住宅小区建筑施工中发现一处元代水闸遗址。2002~2006年,上海市博物馆考占研究部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揭露了石质闸门、闸墙、底石、夯十层和大量木桩、水梁、衬石枋、闸板、挡水板等。有的木桩、地钉上存墨书文字及八思巴文戳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遗存,水闸遗址全套工程建筑保存完好,基础牢固,所用木桩粗大,桩上铺梁和衬石木板的工艺考究,闸门、闸墙和底石等细部结构的处理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进步,提供了长江水系、古海岸变化和城市变迁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华夏视野     
失落文明的路标在蒙古遥远的北方草原,神秘的鹿角鸟喙动物图案攀爬在被称作“鹿石”的花岗岩巨石上。这些石板上绘有佩着青铜时代的剑、斧及其他工具的腰带纹样,有些石板高达4.5米。学者们说这些石块是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间被立起来的,大概比成吉思汗的铁骑在这些草原上纵横无敌的时代早2000年。现在他们正在试图破解石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1950年2月12日,由花溪区区长高炳南带领省机关派到该区的70多名留用职员到彭官、石板一带征粮。春节前后,以包相臣、包华丰为首的土匪暗地进行破坏活动,白天拦路抢劫,夜晚偷牛盗马。农历正月十二日夜晚,包相臣与留用乡长熊树荣暗中勾结,包围了征粮队驻地彭官小学,土匪把征粮队员的手表、金戒指和贵重衣物统统抢走,还猖狂叫嚣专打北方佬。区委及时将此情况报告县委,县委要求征粮队暂时撤回石板。由于高炳南认为土匪多是大烟鬼,主要是想抢钱财,成不了大事。加之区武装部队配有机枪等,故该征粮队迟迟未撤回石板哨。  相似文献   

14.
该模式的典型遗址是位于台湾四部中心处的大马璘遗址,地处埔里盆地南部的爱兰台地上.与此模式相关的人类遗存未见有报告记载.但从石板棺的长度推断为直肢葬——可能是仰身.构筑棺具的材料大都是板岩,这些棺均呈东—西向.(图6)这个特殊遗址以其含有“蹲踞”的人类遗存的短小型石棺为特色而首次由铃木于1931年写入报告中.其后,1938年Asai与他人共同发掘了谢象花园遗址,在那里他们发现了5具石板棺.其中大多数由八块石板组成,有盖,无人骨遗存,但内有一些残断的石锄;这些石板棺明显地呈东—西向.5号墓仅50~60厘米长.因其位置紧靠4号墓,故发掘者确信这两具石板棺代表着一种母子群葬.[刘氏(Liu  相似文献   

15.
地下宝藏惨遭洗劫考古学家捶胸顿足最近,在经常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一小镇甘德菲附近,突然发现了一个地下大宝库─-蕴藏着大约100多万枚古银币和大批金币、金器等。仅金币和金器的表面价值就达一亿多美元,如按历史价值估算,这些都是无价之宝。现在,这些珍贵的古金币...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6月,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原童元管理区)小秋木沟村8组村民在房后桔园挖沟时,发现了两件窖藏文物,当即上报,县文化局派文管所的文物干部前往现场调查。据当事人介绍,动土时于地下0.6米深处,发现石板一块,起取石板后露出铜质莲花座,继续  相似文献   

17.
《淳化阁帖》历代翻刻频多,版本繁杂,许多问题千年来争讼未果。本文根据帖版"银锭"的材质和制作工序,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指出银锭榫技术在北宋已相当成熟,石板亦可用它加以连接;《阁帖》上的银锭纹,即来源于这种用于联结、加固的银锭榫,但这也不等于说锔银锭棒的帖板就是祖版。传世带银锭纹的《阁帖》有数种之多,而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近三年,南京博物院在保护江南古遗址古墓葬的过程中,采取了隔(用防渗毯等方法隔住室内东西南北及地下的渗水和室外的雨水)、引(将高处及地下渗水引入设计的特殊盲沟)、防(对土壤表面进行加固与预防处理,达到固结土壤防止滋长霉菌与青苔)三种水环境的治理方法,从而使保护的古遗址古墓葬基本不再受多雨、高湿、高温环境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期以来,绵阳博物馆馆在配合城乡建设,抢救性清理发掘一批西汉和东汉墓葬。在出土近2100件汉代文物中,铁质器物87件,主要有:斧、锛、镰、锸、灯、刀、削、釜、臼、铺首等十多种。由于时代久远,地下多水潮湿,这些器物大多锈蚀破坏比较严重,但都能看出其原貌,有的也相当完整,有着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是目前保护土、石、砖等材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常用方法。所用化学材料主要是有机硅等憎水性有机化合物。这些材料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和加固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导致了更严重的破坏。其中,憎水性保护层的起壳剥落是最常见的破坏现象,特别当环境干湿循环频繁,文物本体或地下可溶性盐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憎水性化学保护层很容易从文物本体上起壳剥落,造成文物的加速腐蚀破坏。为了减小此类破坏的危害程度,本工作探讨了化学保护剂在混合使用和多层配合使用条件下的防护和加固效果。结果发现,以憎水性较弱的化学材料做基底渗透,以憎水性较强的化学材料做表面保护,由此构成的多层保护措施可以降低化学保护层起壳剥落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多层保护形成的憎水梯度分散了吸湿膨胀形成的界面拉应力,也缓解了盐结晶析出产生的膨胀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