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对良渚遗址群反山遗址出土玉器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对整理后的反山遗址出土玉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进行了基本观测,并利用皮尔逊矩阵对出土玉器各个器型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存在一个以上玉器器型的捆绑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金沙遗址玉器的材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金沙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玉器最多的遗址,通过对其中551件玉器材质鉴定的结果发现,最主要的材质类型为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软玉。通过对软玉型玉器的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玉器和石器的矿物及岩石组合特征研究,以及与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特征的对比,并且采用ICPMS进行主要玉器类型和玉料的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现代资料和古代史料,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的材质应该来自于汶川的龙溪玉,与新疆和田玉、良渚玉器没有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地区玉料甚至是玉器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古方 《华夏考古》2007,(1):75-79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一种玉器的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较高,颜色为黄绿和深浅不一的绿色。这类玉料的外观与江浙一带所产玉料截然不同,而与辽东半岛岫岩所产软玉极为相似。因此,良渚玉器部分玉料可能采源于辽东半岛。岫岩软玉的传输路线,是从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出发,渡过渤海海峡到达胶东半岛,再向西南入山东腹地,折向南到江苏北部进入良渚文化分布区。在这条玉材传送路线上起运输中转作用的,是辽东半岛的原始部落和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原始部落。  相似文献   

4.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玉料的质量较好,可能来自同一种成矿类型的矿床。研究表明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古代玉器研究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探索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良渚文化的玉器风格独特,从玉质到纹饰的变化都体现着良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从不同阶段玉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以玉器为载体的宗教因素关系紧密。早期和中期,以玉器制造为代表的宗教活动,在社会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晚期,玉器数量大增,质量下降,大量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生活,社会平衡遭到破坏,在遇到外力因素时,必然造成良渚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横岭山商周时期玉器的质地、白化现象和玉料产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出土玉器的质地、白化现象和玉料产地,对玉料样品进行常规矿物学、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的测试。结果显示,该墓地出土玉器的材质包括石英、水晶、透闪石(软玉)和杂砂岩。其中,透闪石质的玉器呈白色、不透明的外观,被认为和酸性土壤的腐蚀有关;出土的石英质玉器(含水晶器)的包裹体特征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该墓地出土的石英质玉器(含水晶器)的玉料较可能来自变质石英岩。伟晶岩或高温石英脉,将其与博罗本地、台山地区(近环珠江口地区)的石英及水晶样品进行对比,未有证据显示该墓地出土的石英质玉器(含水晶器)的原料来自上述地区。本研究可为揭示商周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以及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物品交换及贸易路线等方面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东山村遗址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街道办事处东山村内,东距张家港市区18公里,北离长江约2公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参加,于2008年8月——11月、2009年3月——11月对东山村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总  相似文献   

8.
东山村遗址的发掘为太湖地区崧泽文化增添了新材料,为进一步探讨崧泽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契机。东山村崧泽文化墓地的陶器显示出其在继承马家浜文化的同时,也与周边文化处于相互影响之中,使得区域文化面貌逐步趋同,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太湖地区内部,另一方面,陶鬶差异暗示的地方类型则始终存在。从社会层面来看,太湖地区在崧泽文化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聚落内部的分层构成,其社会发展进程明显受到区域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址、哈克遗址第一期遗存及北山洞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年代,明确了三者的年代晚于小南山文化,而与兴隆洼文化共时。梳理了公元前5000年以前东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汉玉器的组分特征及玉料来源,利用显微放大观察结合电子探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LA-ICP-MS技术,对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部分玉片(玉衣片和玉棺片)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1)显微放大观察发现:出土玉片样品均含石墨包裹体,不可能来自不含石墨包裹体的福建南平闪石玉和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2)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出土玉片样品的ω(FeO)/%范围为0.287~0.925,不可能来自富Fe的玛纳斯闪石玉及贫Fe的的青海闪石玉;ω(Al_2O_3)/%远远高于河南栾川软玉。3)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与电子探针结果相符;玉片样品的M-OH伸缩振动谱带位置集中在3674cm~(-1)附近,说明玉料Mg含量较高。4)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具有和透闪石矿物共同的特征拉曼谱峰,为透闪石质软玉,与电子探针及红外光谱结果相符。5)LA-ICP-MS分析显示:出土玉衣片样品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及分馏情况与辽宁岫岩闪石玉、四川汶川龙溪闪石玉及河南栾川闪石玉有所不同;Cr、Ni、Co含量较低,指示玉料来自热液交代型镁质大理岩型软玉矿床;Sr含量较低,排除了来自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的可能。分析结果表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玉料来源主要和新疆和田地区玉料有关;新疆和田地区的闪石玉至西汉早期已覆盖到楚文化区域,并且成为宫廷玉料的主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1):60-64
本文简要回顾玉琮名称的渊源,主要探讨了《古玉图考》中有关玉琮的定名,指出良渚文化玉琮的名和形的确定以《古玉图考》为源。在评述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良渚文化玉琮的渊源,提出了宏观上的“一元说”和微观上的“多元说”。  相似文献   

12.
《连山》考     
闻惠芬 《东南文化》2002,(11):37-40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然今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太湖地区良渚玉化也,故作此以引玉。  相似文献   

13.
周玮 《东南文化》2003,(3):19-24
从玉琮的器形和纹样两个方面着手,对良渚文化玉琮进行分型、分式,并尝试着为玉琮分期,归纳出各期各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与水井的发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丽娟 《东南文化》2003,(11):27-30
广富林遗址良渚化晚期的M24、J14出土了一批陶器,为良渚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周玮 《江汉考古》2004,(2):43-47
全面、客观地考察良渚化玉琮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良渚化玉琮功用的基本功课。本在网罗良渚化玉琮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分四个部份剖析了和出土玉琮相关的基本事实,并对以往的有关观点做出了一些客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6.
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各有渊源,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玉壁是仿太阳而出现的,主要是借助太阳向上升起的巨大力量,使墓主人的灵魂进入永恒与再生。  相似文献   

17.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31-34
本剖析凌家滩祭坛的构造,对比良渚化祭坛性质的研究,通过解读为祭坛定性的诸因素,认为“祭坛”一说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凌家滩祭坛和墓葬分布之间的关系,似无法引证该遗址所处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8.
王方 《四川文物》2022,(1):94-105
古蜀文化的两个中心区域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中出土了数以千件温润细腻、制作精美的玉器,统称为古蜀玉器。对玉器材料的检测分析表明,古蜀玉器主要以透闪石玉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阳起石、透辉石、斜长石、闪长石、滑石等,材料种类丰富,选料较为广泛。通过对成都平原西北龙门山脉一带玉料矿源分布情况的初步调查,以及对中国其他区域矿源产地玉料标本的观察与对比,初步明确古蜀玉器绝大多数材料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玉文化玉料,三星堆、金沙遗址中绝大部分玉器应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