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雁芬  杨伟林 《文物》2011,(1):4-14,1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1987~198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在祥云红土坡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79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14出土501件器物,除1件陶罐外,其余均为铜器。铜器种类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礼器、装饰品、动物模型、乐器等。此墓出土有197件铜杖首,种类较多,造型丰富,有鸟杖首、鹭鸶杖首、鸳鸯杖首、鱼鹰杖首、鸡杖首等。M14的年代上限为战国时期,下限至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2.
2004年2~3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新安县洛新开发区发掘了一座西晋时期的墓葬(C12M262)。墓葬为穹隆顶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等组成。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出土有陶器、铜器、漆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陶三足炉、铜熏炉、鎏金铜架、铜鸠杖、漆奁等,是洛阳地区这一时期墓葬随葬品中较罕见的器形。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于一九七一年夏天在榆次县王湖岭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墓葬中的随葬器物表明这批墓葬的时代在秦汉之际(王克林《山西榆次古墓发掘记》,《文物》一九七四年十二期)。其中第四号墓中发现的铜  相似文献   

4.
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枣阳九连墩之"一号墩"进行了发掘,清理两座墓葬(M1、M2)及其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各遗存单位保存基本完好,M1为主墓,除南室少量器物被盗外,出土了数量多、种类全、保存相对完好的随葬器物。资料表明,该墓为战国中期大型楚墓,墓主人为男性,身份为楚国上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该墓的发掘和整理为楚墓葬制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二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市新华小区发掘的二号墓为中型东汉墓 ,与此前发掘的一号墓 (载《华夏考古》 2 0 0 1年第 4期 )相比 ,形制略小 ,但两墓的随葬器物有明显的演变关系 ,这对研究东汉中后期墓葬形制及器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涉县李家巷春秋战国墓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巷墓葬群位于涉县涉城镇城里村李家巷西南一块长46、宽13米的梯田上。东南为韩王山,西北600米处为一条季节性河流,俗称东枯河。梯田高出河床约25米,河西岸即县城(图一)。1997年8月,村民在李家巷村南梯田拉土垫地时发现鼎、豆、罐、椭形杯等器物,并报告文物部门。我们闻讯后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发现出土器物的地方原状已不存在,初步断定为2座墓葬所出(编号97SLM01、97SLM02)。我们对取土范围进行了钻探,在梯田南半部共发现墓葬9座(图二),随后我们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此次发掘及征集的器物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与结构本次发掘…  相似文献   

7.
安阳小屯殷墟妇好墓是难得未被盗掘破坏的殷王室墓葬。这座墓不仅保存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器物,为殷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保存有墓上建筑的遗迹,考古发掘报告中编为"一号房基"(F1),引人瞩目。为配合殷墟博物苑的建设,我们对妇好墓上的建筑作了复原。下面对这一建筑的性质、定名谈谈我们的看法,并对复原情况作一介绍。一、"一号房基"即卜辞所谓"母辛宗"的遗迹发掘报告记述:"在五号墓墓圹之上,压着一号房基(图一)。房基中部及五号墓  相似文献   

8.
成都金沙遗址Ⅰ区“梅苑”地点发掘一期简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2月 ,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村发现大量古代器物。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金沙遗址发现于1995年底 ,2001年之前 ,曾对黄忠村三和花园等3个地点进行勘探和发掘。2001年以后 ,对遗址区域内数十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 ,基本探明了金沙遗址的范围、面积及大致的功能分区。此次发现大量古代器物的地点位于遗址东南部的“梅苑”东北部 ,共清理出金器、铜器、玉石器、象牙等器物1400余件。其中许多器物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因此 ,推测金沙遗址可能是一处十二桥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 ,即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 ,在成都平原上崛起的古蜀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地。  相似文献   

9.
周燕 《南方文物》2011,(3):95-98
自1988年上半年至1999年下半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602所的基本建设,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德镇湖田古瓷窑址进行了十余次的考古发掘。在以上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十余件形状特殊、用途不明的瓷质器物。这些器物在出土前均已破损,但不影响其型制特征为一致的认识;其外观形体为上小下大的带喇叭形的内空圆柱体。不过它们的体积各有  相似文献   

10.
<正>为配合城镇建设,1993年,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西关居民区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近百余件(套),其中的一件铜鸠首杖为我省首次发现。鸠首杖分杖首、木杖、杖镦三部分。木杖已毁,杖首、杖墩为青铜质,有错金银装饰。杖首长2.3厘米,顶端为鸠首,尖喙,眼部为贯通孔,头部饰错金银羽纹,有对应的一对穿孔以固定木杖(图一)。杖镦长10.5厘米,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汉魏时期形制比较特殊的器物:铜质,喇叭形底座,柱身,柱头为一蹲坐的熊,憨态可掬。柱身上部靠近柱头处有一半圆状穿孔。通高54.9厘米,底径27厘米,重7.82公斤(图1)。关于此器物的名称及用途,依《东官旧事》(《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所记,应称为“熨人”,是放熨斗的架子;此外,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器物中,有与此造型类似的陶  相似文献   

12.
耀州窑瓷器当中,有一类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圈足的器物,在耀州窑发掘报告中被定名为“灯”。这种器物在北方宋代其它窑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南方地区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关于此类器物的定名,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主要有炉和灯两  相似文献   

13.
邯郸出土的“蜀西工”造酒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南郊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居南的一座编号为M1,居北的一座编号为M2)。墓葬虽遭多次盗扰,但仍出土了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铁器等文物160余件和5万多枚五铢钱。在出土铜器中,既有战国早期的铜鉴,又有东汉建武廿三年造酒樽托盘和“永元三年”、“永元四年”造铜鉴,还有带支架铜熨斗等。故关于张庄桥墓的年代,或说东汉,或说魏晋,目前学术界尚存不同看法。舍此不论,器物中确有东汉“蜀西工”造铜器。在M1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M2出土了1  相似文献   

14.
2008年4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在瀍河区利民南街西侧、西距瀍河约500米处发掘了3座古代墓葬(图一)。其中2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遭严重盗扰,无随葬器物;另1座为西晋墓(编号C3M723),保存较好,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7,(2)
<正>2002年9~12月,为配合(武)汉十(堰)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全省力量对枣阳市九连墩一号墩(俗名“鹰子包”)进行了勘探发掘,清理竖穴土坑墓2座(分别编号M1、M2)及各自祔葬车马坑2座(对应编号CHMK1、CHMK2),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经研究,该墓区为一处大型的夫妻异穴合葬墓地,墓主人为战国中期的楚国高级贵族[1]。2003年上半年,考古人员在对两座墓葬的随葬器物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多段漆绘木条,经拼对,确认为5件弩臂,且正好与所出铜弩机数  相似文献   

16.
<正>为配合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建设,从2002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宫署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南越国及其他时期的大型宫殿、衙署及各种重要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重要文物,为研究南越国的社会经济历史及岭南的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2009年,在发掘二区西出土了一件南越国时期的陶鸠杖首,为遗址首次发现(见图1)。本文就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陶鸠杖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甄强  杜玮  王倩倩 《南方文物》2022,(4):278-285
<正>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于2016、2018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各出土1件陶仓形器,分别编号为2016QMLⅣ3F63-1③:1、2018QMLⅤ2F67:2(以下简称F63-1:1、F67:2)。这两件器物造型特殊、纹饰精美,为齐家文化首次发现。本文拟从形制特征、出土环境、定名与用途等方面入手,对这两件器物进行初步研究,并尝试探讨这类器物的发展进程和出现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6月,我队在配合洛南新区永泰街、金城寨街、翠云路工程建设中发掘清理了春秋至唐宋时期墓葬130余座。其中唐卢照已墓(2005LNCM9),虽遭盗掘,但仍出土墓志等随葬器物(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7,(3)
<正>2003年5月初,在临沂市区王羲之故居公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化局联合抢救发掘了两座较大的砖室墓。M1为双室墓,是迄今为止山东地区已发掘汉晋大中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了丰富而精美的随葬器物,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等250余件(套)。M2为砖构单室墓,是截至目前山东地区已发掘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单室墓。两座墓葬年  相似文献   

20.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