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吴兆雪杨耕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当代中国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讨以及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以...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晚年停下<资本论>的写作,带病研究世界历史.除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外,还搜集了美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史料,探讨了俄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村社制度以及西方国家如何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分为"史前社会理论"、"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进而提出唯物史观只适用于西方社会,人道主义则适用于东方社会以及唯物史观理论早期和晚期的"对立".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事实表明,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不是在唯物史观面前的倒退,而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海峡政策是"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是涉及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复杂的国际斗争,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跨世纪的热点问题,更因为和当代中东地区政治问题有其历史渊源而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古代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郑祖铤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问题,是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东方国家抉择发展道路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因而,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几次讨论的热潮。然而,至今众说不一,其原因之一是参加讨论者各取所需地引用...  相似文献   

5.
赵艳龙 《神州》2011,(5):92-92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再一次的研究,来回答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的生命力及价值,同时去把握这种价值,运用这种价值于当代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一些人专门写书攻击“东方专制主义”,代表人是K·A·魏特夫。他是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旗号这样做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概念又从何而来呢?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东方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辩证法?在他们之前,西欧学术界对东方社会又是怎样看的?一句话,“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是怎样演变的?有必要考察一番。在欧洲,最早分析和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受奴主民主政治教育的,所以,在他看来东方(波斯帝国)是野蛮人,“野蛮民族天然都是奴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的浩瀚著作中论述得并不多,但却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强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他的"新贡献"。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郑重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该课题涉及范围及语言状况概说"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meine Reise-Ergebnisse)。通常是指中国到欧亚北部的商路,由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欧洲的著作《曼德维尔游记》以"普遍史"为总的思维框架,将东方的中国塑造成一种多面形象:东方的中国与基督教世界因"诺亚"而同渊源,但也因"诺亚三子"之异而彼此本质上有别;东方的中国的"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东方的中国承担基督教世界赋予的"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一形象的多面之间并不矛盾,而是恰恰反映了基督教世界自我认知与诉求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基督教世界在信仰上自居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在自身之外寻求最强大的拯救圣地的力量。曼德维尔的东方的中国"惊异之事"叙述正符合寻求这种拯救力量的逻辑,因而不应被视作"东方主义"式叙事;而其"归化"(domestication)策略也因此在使用上有其限度。曼德维尔的叙事表明,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世界历史"观以圣地为世界中心,以上帝创世而非"史前时代"为起点,以信仰而非我们的"求真"目标为目标。以"普遍史"为视角考察曼德维尔的中国叙事,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世纪欧洲"世界历史"观的认知,更可以更新我们对曼德维尔笔下的东方的中国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文学家的"东方学"--以芥川龙之介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了在西方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与"先进的西方"相对的"落后的东方",也就是所谓的"东方学"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在西方国家以东方国家为对象大力推进殖民政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霸权话语.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是它在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的状态下学习西方,并发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推进殖民政策.从日本近代文学家当时关于中国的言论当中也可以看出有类似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因篇幅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提出的观点,重点围绕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深入探讨他对中国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晚年停下《资本论》的写作,带病研究世界历史。除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外,还搜集了美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史料,探讨了俄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村社制度以及西方国家如何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分为“史前社会理论”、“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进而提出唯物史观只适用于西方社会,人道主义则适用于东方社会以及唯物史观理论早期和晚期的“对立”。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事实表明,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运河古风京杭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与长城齐名的"活化石",全长1794公里,无锡是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古运河像一条金线,将两岸枕河的民居、繁忙的米市、南禅古寺、妙光宝塔、古老的清名桥、穿梭的船只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江南民俗风情的流动画廊。被境外旅游者誉为"神奇的东方之旅"。日本友人游览古运河之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清名桥》。入夜乘船游览古运河,江南水弄堂两岸风情尽收限底。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八至九世纪,亚洲大陆两端分别存在着一个富庶、庞大的国家——东方的唐王朝和西方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籍称为"黑衣大食")。两大帝国通过贯通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横越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远程贸易,联手打造了中古时期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条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对比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起步晚,成果也较薄弱。虽然《新唐书·地理志》中的"广州通海夷道"对这条从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印俄农业村社及其前途论述的比较研究郑祖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关系到东方社会选择发展道路和前途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个重大理论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和未能被实践所完全验证,因此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农业公社及其...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个伟大的早期文明都有了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评选可谓"一碗水端平",尊重每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往昔。然而"人人有份"未必就真正公平。就拿早期中国来说,就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发端情况有所不同,仅仅一个"殷墟"实在是难以涵盖中华文明发端时的奇特景象。翻开《世界遗产名录》查看,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几乎都有体现其文明源头的文化遗产。古国遗产,人皆有份比如古埃及有"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该遗产地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是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朝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①毫无疑问,这是马克思对神话本质的精辟阐述。然而,要真正了解神话是如何"用想象和  相似文献   

19.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的理论基础是所谓“治水社会”。他是以“治水社会”为出发点论述他的“核心概念”——“东方专制主义”的。他说,他之所以采用“东方专制主义”这一名称作为他这本著作的书名,是“为了强调我的中心概念的历史深度”(《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导论,第19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在正文中注明页码,不另加注。如引自该书的“导论”、“序言”和“前言”,则在页码前分别注明);而这本书的“宗旨”就在于“为奴役和自由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答”(前言,第58页)。魏特夫把“东方社会”和“亚细亚社会”作为“治水社会”、“农业管理者社会”的“同义语”(导论,第19页);他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亚细亚式的经济制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序言,  相似文献   

20.
魏特夫一再声言,他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所系统发挥的关于“治水社会”的理论,是以“特别强调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和半亚细亚俄国为基础的”。他一方面认为,“从1853年起到他去世时为止,马克思一直同意亚细亚概念”,“马克思对于亚细亚社会和新的世界史概念在认识上的突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另一方面又认为,1877年马克思在给俄国《祖国札记》编辑部的信中“谴责了普遍主义的历史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