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边陶盆,城背溪文化的重要陶器,1984年湖北省枝城市技城北遗址出土。泥质陶,夹少量细砂和碳,股质褐色,内外表面均涂有红陶在,并经打磨,略有光亮。折沿上仰,花边,呈21个花瓣状,敞口,无颈,腹壁略内斜,底较宽,底中部微内凹。上腹部为素面,下腹至底部饰浅绳纹。口径34.6、底径16.8、通高15.6厘米。城背溪文化为湖北省境内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对年代为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5000年。这种文化十1983年发掘了它都(分枝城市)城背溪遗址之后定名,分布地点集中于枝城市境内的长江边上和长江西陵峡东段一带…  相似文献   

2.
江苏吴县藏书公社出土宋代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5月,吴县藏书公社篁村林场职工在鹿山南坡造林时,发现一座宋墓。此墓已被破坏,形制不明。出土一批遗物,共29件,现介绍如下。月白釉冰裂纹瓷洗 1件。敞口,折沿,腹壁弧形,矮圈足。胎质细腻,底足露紫褐色胎,釉厚,莹亮如玉,有细冰裂纹。高3.3、口径11.3、底径6.2厘米(图一)。莲花纽影青瓷盖罐 1件。盖沿平折,盖心内凹,中饰莲花形小纽;罐为子母口,球腹,小平底。露胎处颜色洁白,釉色闪青,内含少量黑点,底部有支钉痕。通高8、盖径10、底径5.4厘米(图二)。影青瓷粉盒 2件。扁圆形,盖与盒上下套合,小平底。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泛青。一件高1.8、直径3.7厘米;一件高5.5、直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从细石器文化中辨别出富河文化。陶器以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圈足碗、钵、杯、斜口器等,篦点之字纹和线形之字纹特征鲜明。石器中绝大部分是打制石器,压制细石器数量较多。骨器数量和种类多,卜骨上有灼痕。年代在距今7500~5000年,相当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多数为方形或梯形,少数为圆形。以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处于部落阶段,人与人地位平等。富河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西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同期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含西辽河流域、大凌河与小凌河流域,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邻近的吉林省西南部的白城和四平地区南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和锦州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东北部的承德、唐山、廊房等地区。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和小河沿等考古文化,自公元前7千年末到公元前3千年初,先后占有辽西广  相似文献   

5.
1972年山东省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在城关镇西关居委会院内,征集石雕人像一躯,现藏于南关孟子庙内。这躯石人为全身立像,通高1.48、肩宽0.49、臀宽0.48、底宽0.4、肩至底高1.24、厚0.23米。灰白色砂岩雕凿而成,表面粗糙。石人头戴平巾帻,椭圆形脸,眉骨突出,眼窝内凹,两眼用刀刻划成近似三角形,鼻梁隆起,唇部雕凿痕迹明显,双肩微耸,臂曲于胸腹前,双手斜持一柄斧状物,腰部稍细,臀部肥  相似文献   

6.
2001年5月,山西博物院征集到一件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瓷盒。盒通高6.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7.3厘米。盒呈扁圆形,由盖、底上下两部分组成,底为直壁、浅腹、子口、尖唇,口沿无釉,近底处呈弧形内收,小平底。盖与底相似,直壁,顶面隆起,四周呈斜坡状,平顶,与盒底子母扣合。  相似文献   

7.
《文博》2021,(4)
本文分析近年在福建省光泽县走马岭遗址出土的牙璋等8件玉器,指出它们分属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后段、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制作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530年之间,是中原地区及甘青地区与辽西地区的作品。其中牙璋的制作年代最晚,在公元前1560~前1530年。它们可能是从以牙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中原核心地区传播出来的,在走马岭遗址的埋藏年代在公元前1530年之后至商末之前的商时期。走马岭牙璋等玉器的发现,显示福建沿海地区与二里头文化相同的遗存应是通过福建西北部到达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并且可能是商汤灭夏之后的夏遗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此长文的中篇,主要探索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1600年间的玉器文化。从考古资料可知,约于公元前2300年前,分布于六盘山周围的客省庄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半山文化等与齐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笔者统称之为"先齐家诸文化"。齐家文化可能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但约自公元前2300年以降,迅速发展成地域甚广的强势文化,尤其是在该文化晚期,已分布至陕北高原西侧,北达河套地区。承袭了可能萌芽于庙底沟文化时的"璧琮礼制",先齐家时期已在祭祀坑里将琮与璧上下叠压掩埋,此时玉石琮也有了浅圈形的射口,或是为了固定二器的叠压而设计。齐家文化遗址较多,本文从墓葬、房址、祭祀坑等各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史前玉质斜口器的发现与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仅与红山文化有关。凌家滩文化玉质斜口器的发现是第四阶段最重要的事件,它引起学者对两个考古学文化玉质斜口器关系问题的极大关注。运用定量的分析手段,包括基于图表的散点图的制作和使用spss软件进行的聚类分析,中国史前玉质斜口器可以划分为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两个系统,二者之间并无关联。渊源和功用的不同是造成这两个系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四川,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化发生发展的最早地区之一。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众多入口、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地区。远在若干千万年以前,即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前316年),就开始出现了巴、蜀奴隶制王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秦并巴、蜀,推行郡县制,将原巴蜀两国地区分别建置巴郡和蜀郡。汉承秦制,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先后在县境内征集到一批六朝时期佛教题材青瓷器,现分别介绍如下.双系罐 2件.1990年3月福全镇王家山头村徐家山出土.口径8.6~8.7、底径7.8、高11.6~12.2厘米.直口,平唇,丰肩,鼓腹,平底微内凹.口沿处有七个支烧点痕.肩置竖耳、小佛像各一对,并饰弦纹、联珠纹和斜方格网纹带.其中佛像  相似文献   

12.
正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对白玉花叶纹蕃莲纹碗(图1),是使用一块玉料琢制而成。碗高5.1、口径9.2厘米,壁厚不足1毫米,每只重量仅有45克。口微撇,内壁光滑,外壁上层雕刻卷草纹及五瓣花,下层则装饰外凸内凹的细瓣蕃莲纹,花叶缱绻。碗足亦为蕃莲纹造型。这对碗莹润细薄,花  相似文献   

13.
一件宋代建筑图形青釉盖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釉盖罐出土于厦门吕厝,是宋淳祐八年(1248年)火葬墓的葬具,“出土时罐中套有一小罐,两者形制相似”。外罐形体较大,为长舌子母口,鼓腹,近底呈弧形内收,底平微内凹。半球形器盖几乎占该器通高的一半,宝珠状盖纽肥硕。胎骨为粗质灰泥胎,胎体轻,厚薄较均匀。器外通体施青黄釉,釉不及底,器内未施釉,釉面呈现因胎体表面不平及釉层厚薄不匀造成的花斑点。整器自上而下饰有十层纹饰,器盖饰两道弦纹,水波状曲线  相似文献   

14.
玉器的雕琢和使用是辽西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所涉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括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其中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在考古发掘中均有不同数目的玉器出土,且影响深远。作者分别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典型,剖析了辽西地区玉器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理清了辽西地区史前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晴 《旅游纵览》2015,(3):165+168
大力发展温泉旅游产业,对于促进辽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辽西地区的经济结构改良也是乃至推动辽西地区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特大型港口城市、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中的辽西区范围一般指辽宁省西部地区(简称辽西),区别于辽宁省东部地区(简称辽东)和辽宁省中部地区(简称辽中),位于医巫间山和辽东湾以西。地理上有辽西丘陵和辽西走廊地理单元。辽西走廊位于辽东湾西岸,为沿岸平原,东西范围狭窄,南北范围较长,形似走廊。辽西丘陵位于辽西走廊和努鲁儿虎山之间。考古学文化区的辽西区与自然地理中的辽西区范围不同。作为考古学文化区的“辽西区”或“辽西地区”广泛被考古学者采用,但其所指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时大时小,有几种不同意见。其一,辽西地区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我国最早命名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但其仍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化研究。本文以该文化中心区豫西晋西南地区为考察重点,在分析主要遗址的基础上,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期、性质和谱系等进行较系统的探讨。本文将此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前2300年。该文化的形成是仰韶文化晚期的发展和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吸纳周边文化成就又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其发展前进的基本策略和动力之一,并为中原史前文化的繁荣发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甬道内近封门处出土一件器物,为胡人面部形象,泥质灰陶,模制,外凸内凹。胡人带尖帽,深目,高鼻,颧骨凸出,下巴较尖,络腮胡,面带笑容。两耳后部有一对小孔,应是穿绳所用(图一,1)。M23为小砖券顶砖室墓,墓内出土大量的陶俑,类别有劳  相似文献   

19.
辽代向辽西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辽朝建国前后的50年(901—951年)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统治的时期(982—1031年)。辽朝统治者移民至辽西其目的前后有别。辽太祖、太宗时期的移民辽西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契丹腹心地区,辽世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活动旨在充实耶律倍家族的领地——医巫闾地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既着眼于辽上京、中京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有稳定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政治考虑。到辽代后期,辽西地区呈现"城郭相望"的局面,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也对辽朝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辽西地区的民族杂居局面也有利于辽代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起源及波浪式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建都于龙城的前燕、后燕、北燕3个地方政权,为发展辽西地区农业经济先后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不仅使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而且还促进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