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的全过程全系统防震设计理念;其次,针对浮放展柜及文物,进行地震作用下安全性分析研究;第三,与Getty博物馆研究成果对比,验证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分析得出:文物防震安全与文物高宽比、支撑接触面摩擦系数、安放处加速度峰值等因素有关;引入了抗滑动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设计,可充分保证文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文物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和全球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承载了民族、文化和社会的丰富内涵。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文章旨在探讨文物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设计的关键问题,以确保文物得到充分的保存和保护。目标是为文物保护提供全面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0,(2)
<正>~~  相似文献   

4.
武卫国 《丝绸之路》2010,(12):104-105
本文针对一些人忽视馆藏文物重要价值的不正确观念,用生动具体的事例阐述了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交流价值,对增强人们珍爱国家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念,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馨玮 《黑龙江史志》2013,(17):192-192
馆藏文物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如何做到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取得抗击"非典"斗争重大胜利以来,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进步: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在应对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的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  相似文献   

7.
李鸣 《南方文物》2005,(2):125-127
馆藏物的保管。是探讨论证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式。对博物馆的历史及革命物藏品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有关问题。馆藏物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关浮放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上海博物馆物的陈列特征及防震设计参数,提出简便实用的浮放式陈列物稳定性计算模型,编制了适合上海博物馆物安全性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上海博物馆物陈列的3类接触材料,4楼中国古代玉器馆的典型陈列物为试点,计算了陈列物的地震中遭受破坏的临界值。表明在设防水准的震和中震情况下,目前陈列现状的绝大多数物均存在倾覆和滑移安全隐患,但当物所受到的地震动减小到110gal时可满足陈列安全。  相似文献   

9.
馆藏文物霉菌综合治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对博物馆有机质地藏品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有效地控制馆藏文物霉菌的危害.应采用“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本文介绍了馆藏文物霉菌的预防及灭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武婷婷 《东方收藏》2023,(5):127-129
钱币是众多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所占比例较高且数量庞大的一类,因其材质对保存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锈蚀,因而在博物馆收藏保管和陈列展览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容小觑的病害问题。为此,了解钱币文物的保护现状,分析其有效保存的影响因素,梳理和摸清钱币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和保护对策,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德州市博物馆近些年高度重视钱币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此一并探讨。  相似文献   

11.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特色浓郁,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文物虫害一直存在并产生危害。为制定虫害治理方案,本工作从害虫检测入手,对西藏博物馆的害虫进行检测分析,阐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虫害预防治理的重要性,并就虫害的危害特性、种群特性以及预防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根据西藏博物馆的现状,分别针对库存文物和展览文物的环境特点和虫害情况制定虫害治理方案,并选择虫害较严重的库、馆进行了实验性治理,对库存文物及环境在所有文物原地不动的前提下进行了整体熏蒸防治,对展馆环境及展存文物进行了整体的消杀防治,均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通过实验治理的操作过程和效果体验,认识到化学防治的安全、快捷、高效、简便和实用,同时结合多年的文保工作经验,提出了对馆藏文物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彩绘文物表面滋生霉菌会改变文物的颜色与外貌、破坏整体稳定性,对文物造成严重破坏。防止霉菌破坏的重要方法就是使用抑菌剂,但目前缺乏科学评价彩绘文物抑菌剂的方法体系。本研究选择异噻唑啉酮、戊唑醇等12种抑菌剂,以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枝孢菌(Cladosporium sp.)、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五种彩绘文物常见霉菌为对象,从抑菌活性、抗药性、颜色变化、抑菌效果及其长效性等方面对抑菌剂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初步构建了用于彩绘文物典型病害菌防治的抑菌剂评价方法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方法体系筛选出对上述五种常见霉菌抑菌效果良好的抑菌剂及其质量分数,即0.15%异噻唑啉酮和戊唑醇,2%苯扎氯铵、肉桂精油和克霉唑;同时,苯扎氯铵对五种霉菌抑菌效果的长效性良好;0.2%纳他霉素会引起部分颜料颜色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多项指标选择抑菌剂,所构建的霉菌抑菌剂评价体系为彩绘文物的霉菌防治提供依据,对彩绘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境外无人继承文物面临流失的风险。国外法律一般规定境内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所有,对此,我国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赋予特定的主体追回境外无人继承文物的资格。此外,我国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会遇到管辖权、冲突规范和实体法律规定不完善等问题,难以作出有利于我国文物保护的判决。控制我国境外无人继承文物的流失风险,要求我国从原则、规则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规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将武汉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一期工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等控制方法和效果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同时从工作观念的更新、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工作方案的科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文物保存小环境的研究、尽早公布实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规范》、重点解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重视新馆建设、规范陈列制作和环境改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建议。强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以实现我国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个体保护走向科学的整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杂化物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铁质文物表面保护材料性能尚需完善,其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关系甚密。有机-无机杂化物是材料学领域的新兴产物,它能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能融为一体或赋予其新的性能。本工作根据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出一种有机广无机杂化物MT,经过盐雾加速腐蚀测试、电化学测试等大量模拟、对比实验,证明该文物保护剂能够有效减缓铁质文物的腐蚀,并解释了其封护保护原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物探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探技术在考古和物保护方面应用越来越多,在古墓探查、大型古建筑地下遗存现状探查、重要古建基础状况探查、古遗迹断代等方面,地球物理技术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本通过地球物理技术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北京故宫紫禁城、嵩岳寺塔、古泗州城遗址、风阳明中都等的物理探查实例,以及查找古墓、古遗迹断代等方面的工作,介绍了我国在考古和物保护领域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并指出了物探在用于考古和保时的特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找寻适宜砖质文物防风化保护的新材料,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保护方法和经验.在找出导致砖质文物风化、酥碱的主要原因后,对十几种高分子材料进行防水、防酸、防盐、防污染、耐热老化、耐紫外线等试验,从中选择出较为理想的新型保护加固材料Si-97.该材料用于风化、酥碱的砖质文物中,使残损砖质文物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加固.不仅达到了延长砖质文物寿命的目的,而且减少了维修经费.Si-97材料是在有机硅中加入二甲基硅烷、胺基硅烷、环氧硅烷等材料进行改性而成,增加了有机硅聚合物的柔韧性、降低了脆性,提高了材料的耐老化性能.Si-97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