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主要用材,瓦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瓦当,是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见《文物》1981年3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用来保护屋檐部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构件和房屋的寿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作,我国古代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的重要材料,其出现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秦砖汉瓦"一词的流行,则是后世对中国社会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社会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和技  相似文献   

2.
《文物》2005年第12期刊登了《陕西甘泉出土的战国瓦当》[1]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于陕西甘泉县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城区官井巷遗址、体育场遗址和西台遗址)的瓦当。这批瓦当纹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探讨陕北地区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资料。原文作者认为,这批瓦当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魏国瓦当。本文拟通过将这批瓦当与周边地区瓦当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批瓦当的年代和归属进行初步探讨。一甘泉县瓦当的特点新公布的这批瓦当虽然总数不多,但纹饰较为丰富,既有半瓦当,也有圆瓦当;既有素面瓦当,也有纹饰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或灰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淄博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在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和工农业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和征集了一批齐瓦当共百余件。这些瓦当不仅出土地点清楚,而且其中很多纹饰设计独特,制作精美,为齐瓦当中的精品。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新出土瓦当的地点,主要分布于齐国故  相似文献   

4.
崇安汉城出土瓦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于1958年发现,翌年进行了试掘,1980年至今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城址内外各建筑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汉代瓦当。本文就这批瓦当作一总述,并对其类型的划分、制作方法、装饰风格、年代的分析判断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秦都咸阳瓦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瓦当,它是秦文化遗存之一,对研究秦代的建筑和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批瓦当,有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有素面的和有纹饰的,其中以圆形带纹饰的为最多,半圆素面和圆形素面数量很少,仅有几件。素面瓦当从春秋到汉代,一直沿用。在咸阳汉代陵墓中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渤海遗址出土的瓦当为研究对象,以渤海上京龙泉府、珲春八连城、和龙西古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瓦当为主,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分期,初步探讨渤海莲花纹瓦当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瓦当,一般是指筒瓦的底端封堵筒瓦的部分。关于“当”的解释有多种说法,综合前人的认识,可以看出作为筒瓦下端下垂的部分,瓦当既有阻挡风雨、遮避榱头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屋宇的作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瓦当出土于扶风的周原遗址,多为素面或重环纹的半瓦当。东周至秦汉时期瓦当已大量应用于建筑中,地处西部的秦国在瓦当的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系列。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  相似文献   

8.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9.
陕西汉阳陵作为目前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的西汉帝陵之一,出土了大量的灰陶质文物,陵园上分布的建筑遗址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各类灰陶质瓦当,反映出当时社会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信息。汉代是瓦当制作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瓦当在各类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为了解汉阳陵瓦当成分和制作工艺,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两件汉阳陵遗址出土瓦当的胎体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和物相等进行了表征分析,从而为汉阳陵出土灰陶制品的制作工艺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 燕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其遗址在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自20世纪初以来,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瓦当,其纹饰之多样、工艺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列国瓦当所不及,是研究燕文化的重要实物。燕下都的瓦当大约从春秋早期开始使用,直到秦王政灭燕,持续了近500年。据燕  相似文献   

11.
富原寺是古日本吉备国的佛教寺院。该寺院遗址出土的1件莲花纹瓦当,与隋唐东都洛阳城遗址出土的B型双瓣莲花纹瓦当相似,但又显个性特征。该瓦当应是对唐朝宫廷瓦当的仿效,是古代东方丝绸之路遗物。  相似文献   

12.
"召陵宫当"瓦当早在清末就已出土,但学术界对于其出土地点一直以来存在着误判。文章通过收集此类瓦当拓片并梳理文献资料,认为"召陵宫当"瓦当的准确出土地应为今河南省郾城市东15公里的召陵故城遗址,再通过"召陵宫当"瓦当与安徽阜阳所出的"女阴宫当"瓦当的对比分析,可基本确认"召陵宫当"瓦当的年代为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13.
昌邑历史悠久,是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昌邑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基地,为齐国盐文化的源头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盐业遗址。为进一步了解昌邑盐业遗址的性质与文化内涵,昌邑市博物馆从2009年起先后开展了昌邑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唐央一号盐业遗址发掘、东利渔盐业遗址群鄑邑故城盐业遗址发掘、昌邑古代盐业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四个项目,陆续发现大型盐业遗址、建筑遗迹、陶窑、灰坑、沟、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战国及汉代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且出土的许多残板瓦上都盖有印章,现均藏于昌邑市博物馆。其中,盐业遗址古窑内出土的瓦当形制、纹饰,许多为首次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广泛,风格独特,相当数量的瓦当取材现实、表现现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4,(12)
1973年3月,我们在秦始皇陵内城西墙外的一座房子遗址里清理了一批瓦当。瓦当皆为圆形,泥质灰陶,体重,质细,火候高,色泽一致,与秦始皇陵历年来出土的砖瓦的质量是一样的。它的制法是:先做成一端封口的筒状瓦坯,再于封口一端的平面上模印  相似文献   

15.
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涿鹿故城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遗物,其中有6件鹿纹瓦当和3件人面纹瓦当非常具有特色。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并无相同的形制,涿鹿故城出土的这批鹿纹和人面纹瓦当为研究古代瓦当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温州辖区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又一批印制有戏曲人物、传奇故事的瓦当。这些瓦当除部分从明清古建筑遗址挖掘到外,还有相当数量至今残留在晚清旧民居及古宗祠、庙宇、戏台、路亭等建筑物檐头。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00年第10期发表的《新发现的西汉“尹寿亦王”铭文瓦当》,介绍了1999年在洛阳市新安县西汉建筑遗址新发现的一件瓦当。作者将瓦当铭文释为“尹寿亦王”,不确。从瓦当断残边廓的情况看,瓦当正确的放  相似文献   

18.
刘怀君  贾麦明 《文博》2000,(2):80-80
前不久,陕西省眉县第五村乡第五村附近出土一巨型瓦当,当径78.3厘米,高53厘米,轮宽1.9厘米。上饰变形龙凤纹,为秦代遗物。第五村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位于眉县县城西5公里处,山环水绕,风景宜人。据调查,第五村一带可能是秦汉成山宫遗址,原出土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条砖等物。此次发现于该遗址的巨型瓦当之大,超过今存世所有瓦当,堪称“瓦当王。”眉县出土“瓦当王”@刘怀君 @贾麦明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对南京、洛阳一带的考古资料,成都十二桥遗址隋唐文化遗存中的几件瓦当作品均可判定为南朝时期的遗物,其对于探索六朝之际成都的历史与文化面貌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20.
“宾连”纹瓦当考识方殿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绥中姜女石秦汉宫殿遗址出土一种大型瓦当(图一),此瓦当面径长52、尾长70厘米,堪称巨型瓦当,瓦当面上的纹饰稍细别致,一般称为“夔纹”。这种纹饰的瓦当,还见于秦始皇陵,因其形体大、数量少、纹饰美,则愈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