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激光清洗应用于青铜文物上有时会使其表面颜色及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何优化这种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为此,本工作将琼脂凝胶-激光联用作为一种可能的优化手段,首先研究了凝胶对激光能量和作用的影响,包括以能量计测量激光穿过凝胶层后的能量减弱幅度,以及通过热敏纸和文物样品上的烧蚀斑观察凝胶对激光烧蚀结果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类型的青铜文物样品上将之与普通湿法激光清洗、机械清洗等手段做清洗效果的对比实验,并以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凝胶能小幅度降低激光能量,减轻激光引起的青铜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改变,为清洗操作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选择。凝胶-激光联用的方法在实验的文物样品上取得了理想的清洗效果,兼顾了操作的效率性和安全性,是在今后的应用中可被考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出土铁器文物的脱盐清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试了铁在含不同浓度Cl~-、SO4~(2-)水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通空气的情况下,Cl~-和SO4~(2-)浓度的增大能加速铁的腐蚀,而在密闭情况下就没有这种影响,说明铁器在地下不通空气的环境中相对较稳定。但出土铁器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Cl~-和SO4~(2-)的加速腐蚀,只有及时地排除这些有害物质,才有可能减缓铁器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根据铁在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电位-pH图判断,在pH=9-13的碱性水溶液中铁的腐蚀较小,因而可用添加有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助洗剂成分的复配碱性脱盐清洗液来处理出土铁器。它比铁在蒸馏水中的腐蚀速度小四十多倍,且去污和脱盐效率高。这对恢复出土铁器的面貌及进一步化学稳定转化铁器表面的锈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石质文物(包括石窟寺、石雕像、摩崖石刻和碑刻等形式)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历史久,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石质文物特别是石窟、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会受到各种污染,典型的污染类型有粉尘,油烟、苔藓、墨迹等,些表层覆盖物不仅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严重威胁着文物本体的保存,造成文物损毁,同时还会影响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青铜文物锈蚀机理及有害锈转化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护好出土青铜物,防止“青铜病”蔓延,必须除去有害锈,为此作了青铜器锈蚀机理的模拟性验证实验。依据电化学原理,经6次配方筛选和多次工艺条件试验,研制出能将青铜器中有害锈转化为无害锈的转化剂,它可特有害锈中的CT转化成Cl2、Cu^ 转化为Cu^2 和Cu,从而制止“青铜病”的蔓延。用此方法对青铜物进行保护,在大气中存放7年,至今保护完好,无锈点。  相似文献   

5.
李立  李娟  相建凯  张亚旭 《文博》2024,(1):97-105
大量青铜文物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化,其健康遭受威胁。科学评估出土文物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文物现场提取、包装和运输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支撑。本文从评估指标、分析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了一种考古现场出土青铜文物健康评估方式,并应用于咸阳机场考古工地,验证了评估方式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益。  相似文献   

6.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乡的中河西岸,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1999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遗址内化堆积十分丰富,化层厚度达2.75米,地层分为11层,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的遗迹遗物。遗址保存完整,是一处典型的巴化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至7月,四川省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家坝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珍贵、精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物,其类型包括:礼器、容器、兵器、工具和装饰品等。这些青铜物为研究西南地区巴人的政治、经济、军事、化、生活、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这批器物出土时表面粘附厚厚的泥土,泥土里层是酥松的(绿蓝)色锈或土锈混合层,器物表面纹饰基本被遮盖,严重影响到考古绘图、考古研究和物本身的保护。为此,国家物局拔专项研究资金对这批青铜器进行了清洗保护。[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青铜箭镞是古代制造量最大、一次性使用的兵器,与要求甚高的青铜剑和青铜礼乐器等相比,在选材和表面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锈蚀过程最能反映材料在经过数千年后所产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潮湿,埋藏条件复杂,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古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和锈蚀机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古代青铜器的保护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结果表明,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三个特征层,不同特征层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致密性,以及显微硬度等;并沿横截面观察和分析了锈蚀层中的微裂纹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即,平行于表面的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其进一步发展将形成“粉状锈”,而垂直于表面呈放射状的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锈蚀机理研究认为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是环境中杂质元素通过过渡层沿界面能较高的α固溶体和(α+δ)共析体晶界或孔隙等缺陷逐步向内部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精度不断提升,高精度的工业级CT系统集现代化射线检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于一身,并在青铜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体现出日益明显的优势。本工作通过南京出土春秋青铜鼎的修复案例,将高精度工业级CT技术运用到传统青铜文物修复中,并将检测影像数据与视觉增强现实(AR)相结合,为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为修复实施提供了更为直观与便利的操作环境,也是对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发展进行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句鑃共有14件。根据类型研究和年代分析,这批器物均具有典型的吴越文化风格,其年代当在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0.
11.
12.
硝酸铵是清洗石质文物表面污垢的常用方法。然而,有研究认为硝酸根离子可能会溶解大理石或石灰岩等含碳酸钙成分的石质文物中的部分钙质。针对此问题,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博物馆保护协会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硝酸铵是否会在清洗石质文物的同时对文物本身产生伤害。研究人员制备了8种不同pH值、不同浓度的硝酸铵溶液:pH值分别为7、8、9、10(用氢氧化铵调配);  相似文献   

13.
陕西沣镐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珍贵的车、马实物,对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礼制以及西周的青铜器铸造业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及研究意义。我们此次研究,旨在通过专业的科学仪器分析,得到青铜车、马器相关的合金材料金相显微组织结构;青铜车、马器合金材料显微硬度;青铜车、马器合金材料的元素组成及比例,锈蚀产物等方面的数据,目的揭示这批车、马器铸造工艺方面的科技信息以及腐蚀状况;进而实证及补充西周早期青铜车、马器铸造工艺方面的历史信息,为进一步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影响出土丝织文物老化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丝织品本身的材料属性决定了它的“弱质”.易损。难以保存。因而流传下来的古代丝织品的保护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六月,一九九五年二月先后两次在江夏区湖洲镇祝词村东北约800米处的陈月基商周古文化遗址上出土五件青铜甬钟。该遗址位于区境的南部边缘,与大冶仅一边湖汉相隔,距大冶鄂于城遗址仅数公里之遥。该遗址分布于高出周围地面5-9米的三个高岗台地上,内地农民称此地为“三二局”,现为湖洒砖瓦厂所在。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以自然断面看,文化层厚约2-3米。内中夹杂有大量的陶片、红烧土渣,采集的器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石器有斧、铸,皆为砾石,斧身纵断面呈椭圆形,铸身纵断面近长方形。陶器可见器形有鬲、豆、罐、钵…  相似文献   

17.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青铜甬钟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不仅因为它铸作精工,纹饰精美,是商周青铜礼器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器物,更因为西周甬钟较前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从形制、铸造上还是从音质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浙江三门县亭旁镇前楼村出土了一对宋代青铜贯耳瓶,现藏于三门县博物馆。本文对这两件贯耳瓶的形制、年代、功能等进行分析,并考察它们出现在台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李家山位于云南省江川县城北16公里,西北距离名的晋宁石寨山约50公里,北距昆明市80公里,山势为南北走向,面向江川坝子和星云湖。1972年以来,云南物考古工作相继在李家山发掘了一批滇国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物品,进一步揭开了滇化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陇县出土的匈奴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陇县境内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些器形与以游牧为生的西北少数民族有关,因出土时间较长,又都没有经过正式发掘,故出土情况不明,现就出土的文物介绍如下: 1.铜鍑 2件,出自同一地点,器形略有差异。其中一件两扁状环形立耳,耳稍向外撇,腹微鼓、平底,素面。口部残缺、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