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子潇 《神州》2013,(6):5-6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为数不多政治批判力作,在书写底层百姓的苦难命题中进行了深刻的人性揭露和强烈的现实讽刺。莫言基于农民的身份体认酝酿出对底层农民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曝光信心;以作者的客观身份真实残酷地叙写了伴随蒜薹事件衍发的底层农民的人间惨剧和生活遭遇。本文将从《天堂蒜薹之歌》文本入手,深入剖析莫言笔下底层人物在生命价值、生存境遇、个人福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与困境,探寻底层苦难背后的人与社会双向反思和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州是一个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对《元和县奉各宪禁止弋猎网捕告示碑》的解读分析了乾隆六十年苏州山塘街至虎丘一带非法捕捞的情况以及当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具而言之,清代苏州地区已经有了朴素的环境保护理念,促使地方官府在治理渔业中采取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法律条规定义了非法捕捞及处罚措施、规范了人、船、货三者监督方式、划定了禁捕区域,同时从道德伦理层面以“放生”“善恶”等为切入点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塑造出渔甲、地保及周边居民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通过运用现代GIS技术展现乾隆年间保护区的划分并结合保护区内对捕捞业的管理方式,可知我国古代在渔业管理方面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大整体为出发点。对清代苏州渔业治理的分析,为解读苏州地区诸多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荆棘之城》是萨拉·沃特斯的第三部作品,凭借高超的叙述技巧与象征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一个维多利亚背景中悬疑色彩浓厚的故事。本文通过对《荆棘之城》叙述方位及"手"因素的分析,简析其如何抓住读者内心,讲出一个完美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现今对书画文物原装裱的修复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宋艳艳女史草虫花蝶图卷》为上海博物馆藏重要文物,虽然已非宋代原装,但现装裱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流传至今装裱已出现包首磨损残缺,天头前部残缺,天杆处开裂,覆背首端严重拱起等病害,亟需修复。修复采用保留文物装裱原貌及改善原裱不合理处的方案,通过将包首与天头分离,分别进行修复后,再复位还原;去除不合理"引条"纸以改善局部拱起不平的现状;以及对原包首边缘做皮纸包边保护,以提高老材料的强度。修复后的包首和天头恢复完整,原先因加"引条"纸而拱起严重的部位变得平整柔软,更有利于今后的展示和收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南为例,揭示了三版《大清一统志》中"原额人丁"的来源以及各地"原额人丁"的建构过程,证明"原额人丁"来源于乾隆《江南通志》中复杂多样的"人丁"记录。"原额人丁"的涵义复杂,定义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中不假思索地利用这些数字是极其危险的。  相似文献   

6.
景麟先生无论是在语言起源研究领域还是在文字与语言关系研究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而独至的学术贡献。《原"名"》一文之结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乃景麟先生这两方面研究之出发点。从语言起源的层面看,是文出色地解决了语言起源之一大难题;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层面看,其有着难以替代之重要价值。就研究方法言,景麟先生将各自"独立"而又有极为密切联系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与语言起源作通盘考虑,所收乃1+12之效。  相似文献   

7.
从黑暗之歌》到失踪的生活》共同反映了我”从黑暗走向漂流,拒绝被文明遗弃”,寻找具有强烈个体意《《““识的活命方式”和存在价值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底层生命被漠视的悲哀,个体存在价值被湮没的无奈。夏榆散文的道德批“判力和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悲悯情怀来自于对存在的哲理思辨和灵魂的赤裸之美。  相似文献   

8.
临桂自古以来是广西的文化之邦,享有“状元县”、“将军县”、“冠军县”的美誉。在中国古代广西籍的10位状元中,临桂人占了5位。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广西人在中央政府中任职最高的陈宏谋和李宗仕均是临桂人。自唐朝至民国初,临桂人著述结集出版的达200种,居广西之首位。临桂人聪明勤劳,开拓进取,敢于争先。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年代,临桂县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刘亚虎 《满族研究》2015,(2):105-106
戴嘉艳老师的专著《生存智慧与文化选择——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是一部关注农业民俗及其映射的生态文化方面的论著。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一个典型农耕村落为个案,以生态文化特征为视角,对达斡尔族农业民俗进行全面、整体的考察。既结合传统生活背景,深入分析和阐释农业民俗的文化本质与社会功能,又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联系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农业民俗的现代传承与价值提升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无疑是在应用民俗学领域拓展视野和思路,并在实践层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体现了民俗学者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中华书局引进了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丧葬信仰的重要著作。该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认为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发生大转变,反映出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牛丽云  兰措卓玛 《攀登》2008,27(3):105-108
传统的公司法理论,在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上过分相信并依赖于资本的担保功能,不注重其他法律制度的设计,结果导致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只停留于形式。笔者通过分析债权人保护模式上的差异,认为新公司法对债权人的保护,不仅要有事前的预防措施,也应有事后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2.
裴恒高 《沧桑》2009,(5):241-242
本文将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的《围城》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二者在深层内涵上的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对现代文明背景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进行了露骨的剖析,但其犀利与绝望之余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3.
新得隋大业十二年《尹彦卿墓志》拓本一帧(图一),云近年出土于西安市城南长安区,石存未详。拓本高23、宽22厘米,志文11行,满行12字,楷书。似此类小于25厘米见方的隋代墓志小品(不含砖志),以笔者所见,还有河北武安  相似文献   

14.
张凌雨 《东方收藏》2023,(1):146-148
20世纪,西方兴起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巴黎画派画家马克·夏加尔无疑是其中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其作为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性画家,用梦幻般的色彩与律动的笔触来展现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始终没有脱离永恒的爱恋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其代表作《生日》最能代表他对爱情永恒不朽的赞颂。本文通过这幅作品研究夏加尔热恋时期的浪漫生活,从而展现出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的《孟子师说》与黄以周的《子思子辑解》既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又是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成果。从《孟子师说》到《子思子辑解》,充分展示了清代浙东学者对儒家道统的构建和细化。从《孟子师说》到《子思子辑解》,清代浙东学派逐渐由对义理的关注转化为对考据的重视,至《子思子辑解》更趋细密严整。另外,在哲学本体的选择上,《孟子师说》立心,《子思子辑解》尊礼,但在功夫修养上,两者皆以“诚”与“慎独”为津梁。从《孟子师说》到《子思子辑解》,清代浙东学派亦经历了回归当下与还原经典的变迁。从《孟子师说》到《子思子辑解》,不仅真实展现了儒学思想之演变,而且透露了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嬗变的消息。  相似文献   

16.
康宁 《黑龙江史志》2008,(22):22-23
《左传》里刻画人物分为积累型和闪现型两种,属于前者的无外乎是一些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其中,每个国家都有一到两位被认为是理想人格化身的卿士大夫,通过这些人物,来达到《左传》宣传道德史观的目的。他们就是晋叔向,郑子产,齐晏婴,鲁叔孙豹,宋子罕等。其中,晋国的叔向是《左传》作者努力刻画的一位人物,也是一位符合儒家人伦政教思想的理想人物。  相似文献   

17.
陈红桂  刘林娟 《沧桑》2014,(2):82-84
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被定为"现实的个人"而非物质生产的原因在于:这一词汇包含了对"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现实进程)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注,较之物质生产概念更全面。同时,这一概念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紧密相关,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理解历史矛盾,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总之,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特殊内涵及其在"唯物史观前提"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文坛两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分别在其代表作《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使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骤爱情模式,并通过这个经典的爱情模式为我们塑造了世界女权画廊中的两位不朽形象:简·爱和伊丽莎白。  相似文献   

19.
背叛是经常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题,作家们往往通过内涵深刻的象征、比喻或典故来展现人物在各个方面、各种层次上的背叛与矛盾,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给现代人以警示和启迪。在《开花的犹大树》与《离婚》这两部小说中走进人物的精神王国,探讨背叛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20.
李英华 《丝绸之路》2014,(18):59-60
小说《飘》和《小妇人》是美国文学殿堂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均由女性作家创作,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从社会背景、女性主义和人物结局三方面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揭示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历程,并对小说作了更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