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婷婷 《神州》2013,(36):4-4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以布兰奇的悲惨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美国战后人们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的缺失。很多人研究过欲望号街车中蕴含的象征主义元素,本文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人名地名解释的主题象征意义,颜色背后的象征等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平 《文史博览》2013,(1):40-41
在长篇小说《你恋爱我受伤》中,燕玉梅用不同于其同时代作家的笔调,坦诚直面现实生活,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迷惘灵魂构筑了一个现实存在的、枯黄的欲望迷宫与时代图景,道出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令人惊异的秘密,叙述了欲望是如何以其不可抵挡的力量改变着我们曾经生活其间的简单世界,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相似文献   

3.
杜阳 《神州》2012,(12):26-27
《乞力马扎罗的雪》取材于作者30年代的几次非洲之旅,小说充分体现了海明威象征意义丰富的写作风格。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哈里对死亡的千思万想,并同时赋予雪山,豹子,狗和坏疽等与主题相关的象征意义,使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的两种价值观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谢颖 《神州》2013,(2):4-4
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冲突和变化三个方面来寻找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成名作《飘》数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黎夏 《神州》2020,(4):17-17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作,影响着欧洲文学的发展。两个重要角色——安提戈涅与克瑞翁是作品的精髓。安提戈涅的不幸历来令人悲悯,而拥有多重身份的克瑞翁同样是悲剧另一重要体现。本文着眼于克瑞翁的多重身份,来解读这部伟大的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就经历了从比兴到更为复杂的象征手法的演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离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离骚》这一个案的考察可以详细推寻出从比兴到象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永远别叫我电影明星 63年前,37岁的费委丽优雅地在电影《欲望号街车》里说:“他们告诉我搭乘一辆欲望号街车,再转一辆墓地号街车,坐6个街区,到天堂乐土下车。”只有昏暗的灯光才能掩盖这张绝美脸庞上的抬头纹,这是她饰演的布兰奇,也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8.
《唐律疏议》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典型代表。该部法典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中身份影响刑罚判决的特点。特殊身份享有刑罚特权,而身份等级的高下对比,更是定罪量刑中不可缺乏的考虑因素。这样的结果是同样的案件,却由于当事双方之间的不同身份对比关系,而出现不同的法律后果。这种身份影响刑罚现象的原因在于儒家法律思想所主张的礼制与法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段晓玲 《沧桑》2009,(3):223-223,238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剧作家写作的核心关键。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即围绕宋引章被陷与赵盼儿救助构成全剧的冲突,使剧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李婧  刘志平 《神州》2012,(23):18-18
身份焦虑这一概念在阿兰德波顿的同名书里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本文结合这一概念来对狄更斯笔下一个重要群体—孤儿进行分析,通过《大卫科波菲尔》中集体的孤儿形象来阐释其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秦代陶》(三秦出版社1987年)分上、中、下三编,是一部汇集和研究秦代陶的重要作。其中上编第陆部分为《秦代陶登录表》,共八栏,有顺序号、陶内容、件数、刻或印、器名、出土地点及器物号、图版中拓片号、备注。一目了然,甚便读。笔在使用此表过程中,发现个别拓片号有误,今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非洲人奥拉达·艾奎亚诺或古斯塔夫斯·瓦萨自我撰写的有趣的生活叙事》这本书不仅是18世纪不可多得的奴隶叙事佳作,而且它加强了英国讨论废奴的热度。但是学者们对于其作者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主要分为两个派别:非洲出生派和北美出生派。双方各执一词,而对于作者身份真实性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更倾向于出生于非洲的说法。无论如何这本自传都发挥了比其真实性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文君 《神州》2021,(3):45-46
韩国电影《寄生虫》表面上讲述的是两个家庭的故事,但实际上则隐藏着第三个家庭.一贫一富的对比,金钱、欲望、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以悲剧收尾更具有抨击人心的效果,也更能激发人们去反思电影背后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人性的探索、石头的隐喻、寄生的概念几方面来解读电影中所隐含的人性与欲望.  相似文献   

14.
田本相 《纵横》2014,(12):61-64
曹禺,还有他的亲朋,都曾对我讲过有关《雷雨》的一些故实。曹禺是怎样在这些故实中升腾起他的想象,构建起《雷雨》的场景、人物、戏剧冲突的?把这些摆出来,也许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他创作《雷雨》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刘宇佳 《神州》2011,(10):9-9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创作,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是一部在情感、情怀和伦理血缘关系上展现的人性冲突,并由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作品。剧中人物对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引发了无可奈何的呼喊。但《雷雨》并非宿命论,它通过人性在现实中的苦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毁灭,讲述“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这一值得探讨的“人性深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王成珍 《神州》2012,(35):10-11
从文化的角度看,一部电影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其艺术成就,而在于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政治信息,以及它与社会、时代的互文关系,对时代的折射和诉求。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通过浅析电影《澳洲乱世情》中的几处隐喻,探索电影力图寻求澳大利亚人身份、构建和谐多元新澳大利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王煦华先生考定为唐高宗朝抄本、范宁改字本系统。本则认为其抄写时代当在高宗朝以后、玄宗朝以前;而其版本来源,则应是萧齐妙方兴本,而非东晋范宁改字本。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创作,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是一部在情感、情怀和伦理血缘关系上展现的人性冲突,并由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作品。剧中人物对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引发了无可奈何的呼喊,但《雷雨》并非宿命论,它通过人性在现实中的苦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毁灭,讲述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这一值得探讨的人性深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王作全 《攀登》2023,(4):1-14
为了增强我国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同性,就正在制定中的我国《国家公园法》而言,保证该法从诞生时起其效力体系更加统一协调,首先需要明确该法在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效力。在此基础上,不仅需要建立健全调整一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已有法律间效力关系的规则,以此调整规范法律间的效力关系,更要建立健全同步调整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程序规则,在立法阶段就同步调整好法律间的效力关系,保证每部新订法律具有更加统一协调的效力体系,以此增强法律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