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被破格录取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吴晗,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分为零分,另一个是因写《围城》而蜚声文坛的作家钱钟书,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但这两个人皆因超人的天赋和卓越的文学才能,而被著名的清华大学慧眼相中破格录取,成了清华校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人物。2003年国庆节前夕,一个名叫张业超的考生又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这个特殊的考生,在高考时只考了556分,而清华大学的录取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  相似文献   

3.
牟翔 《广东史志》2002,(2):60-61
北京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名的高等学府,而广东籍人士唐国安是这所学府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人之一,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时,他是该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摒弃了科举时代的弊端,使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为其发展为清华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4.
童念张 《环球人物》2013,(19):71-73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两所清华有相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梅贻琦在北京清华做了18年校长,又到台湾新竹清华做首任校长,一当就是6年。之后的13位继任者中,一小半都是清华校友。现任校长陈力俊则属于另一半"外来者"。他今年66岁,是知名物理学家,从事电子材料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台湾。当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工学院电机系。自1915年应聘清华学校物理课教师直至病逝,以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于清华,凡47年。其间有17年(1931—1948年)主长清华,使清华大学从  相似文献   

6.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7.
正民国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又在时代夹缝中尽显个性和骨气,名士之风甚烈,而大学校长们更是个性鲜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做人外圆内方,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我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和革命生活(中)徐子佩北伐战争期间,清华已有中共党、团组织。1927年春夏间,北京市的党组织,遭受过一次奉系军阀大的破坏,清华校内不少党团员,有的被逮捕,有的退学回家,有的转学他校,致使清华中共党、团组织曾一度中断。1928年,奉系...  相似文献   

10.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11.
对清华学人,本刊已介绍了三位。本期介绍清华学人之四《不朽的梁启超》讲了他的为人及学识。《略说者清华》一文则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创办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月6日,我到清华大学东区看望了分别57年的小学同班同学陈书祥。1951年到1957年,我们在清华附小同学6年。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101中学,他被保送上了清华附中。1963年高中毕业后,他留校当教师,我则考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由于各种原因,这么多年来我们彼此打听着对方的消息,却始终没有见过面。这次见面,我们都非常高兴,谈了许久。尽管出身不同,我们在小学时关系却很好。成  相似文献   

13.
曲杰 《中国西藏》2017,(6):16-19
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岗堆村,西藏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然而,这里却走出一个不普通的青年,他本、硕就读于令人眼羡的清华大学,还计划着在清华继续攻读博士。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学霸",但讲起他的成长与求学路,坎坷、机遇、拼搏才是一路的"风景"。他叫普布多吉,是个90后。  相似文献   

14.
周承恩 《百年潮》2011,(10):65-69
2011年4月,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历史系邀请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在本系学习过的老校友返校聚会。当天到会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939年在西南联大入学的何兆武先生,现已年届九旬。最年轻的则是1951年入学的王敦书先生,也已78岁。聚会中的话题之一是半年前刚刚去世的老校友梁从诫,特别是他在清华学习时的一些情况。遗憾的是那天在场的老人中,与梁从诫同班的校友只有我一人。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原名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书香门第,幼读诗书,常“忘寝食”。后入清华学堂,“五四”运动时曾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去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清华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归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转入西南联大。他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出版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又精研中国古代文学,旁及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无所不通,而且功力很深。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都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当过系主任,主要讲授《易经》、《诗经》…  相似文献   

16.
2005年8—10月是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惠宪钧、柳一安、政治部主任吕方正两次联名给毛泽东写信反映清华问题30周年。我采访了四位当事人之一的惠宪钧。 惠宪钧,男,1932年生,原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总务长,现已退休。  相似文献   

17.
清华学生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因为他在托福考试中考了630分,而清华的学生一般考过600分已经不易。他还自学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他只是一个在清华大学食堂里打工的农民工,被人称为"馒头神"。在他的故事背后,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地理解什么叫做"天道酬勤"。  相似文献   

18.
正除美国师长外,还有两位关心过我的师长也应提一提。一位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的清华教授陈梦家。由于他夫人赵萝蕤当时也在芝加哥大学进修,他们在当地有个家。他虽是位著名诗人和考古学家,但为人热情,不时邀请我们这些在芝加哥大学的清华同学到他家聚会,因而相识。1947年上半年,他了解到我因未按照陈达教授要求重点攻读社会统计学而未被清华聘请时,主动地多次为我向国内著名大学联系工作。另一位是南京中央大学教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清华有着良好的史学研究传统,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而其中的中国古代史更是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亮点。现代学术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曾在清华任教或就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被毛泽东称颂为“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闻一多教授,早年受过美国化很深的学校教育,后又留学美国。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美国有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的美国观,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1912年冬,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学生可以公费留美5年。教员中很多美国人,课程多是按美国标准设置的,教材也多是英文课本,甚至课外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