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术界历来对"吐蕃"一词的语源和读音很感兴趣,尤其是史学家、语言学家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持续不断.最新版本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吐蕃"一词读音定为"T(u)bō".这使"吐蕃"一词的规范读音问题有了定论.本文针对吐蕃"一词读音问题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的进行了梳理,对"吐蕃"的"蕃"应当定音为bō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江户时代是日本大量吸收中国儒学的时期,此间中国朱子学在日本获得了广泛传播。随着朱子学在日本传播的不断深入,由于日本儒学者对朱子学的理解和取舍的不同,因而在日本知识界产生了各种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是古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朱子学观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其对朱子学的观念的变化中可以揭示出伊藤仁斋创建和发展古学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研究日本"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研究内容,其二是研究方法。"研究日本人的生活方法"是研究日本的主要内容;采用学科交叉并客观地再现日本人的赓续活动是研究日本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成都"名称的含义解释一直颇为棘手。尽管自宋以来,关于成都名称的解释已不下十种,但没有一种解释能够令人信服。由于早期蜀地与中原及其以东地区的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联系,且古蜀人的语言"颇与华同",成都一词当就是古夏(汉)语。成都名称约在古蜀国开明王朝晚期(战国晚期)出现,其时"成"的读音可能为端纽耕韵,"都"的读音可能为端纽鱼韵。汉代西南地区的"×都"地名,是附近存在湖泊水体的标示。成都即得名于附近的"滇池",滇池、成都二名上古读音近同。作为聚落名称的成都,是水体名称滇池的转化。滇池就是"天池"的意思。滇池、成都名称最早的文字书写者,是战国晚期楚威王时进入古蜀国的楚人。成都一名由来与含义的破解,对于古代成都平原自然环境、西南地区民族历史的新认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日本侵略一个表述之真意>①一文(以下简称"<真意>")拜读已久.该文以解读"毛泽东说要感谢日本侵略"的说法(作者称之为"关于日本侵略一个表述")并铨释其含义来为人们解"惑",立意甚高;但读后却使人增添了"困惑".<抗日战争研究>将该文列入"问题讨论"栏目,表明有关问题可以讨论,需要讨论.我想说一点个人看法和想法,就算参加讨论吧.  相似文献   

6.
七、八世纪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女性登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并且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共涌现出了八代六位女天皇,该时期也被称为"女帝世纪"。那么"女帝世纪"这一独特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巧合,还是必然?本文拟以"母性崇拜"情结为核心,从日本的继承制度、神话传说、婚姻制度等角度对"女帝世纪"的成因做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年战争"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十五年战争是从1931年"满洲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日本学者把这段历史叫做"日中战争史"、"太平洋战争史"、"大东亚战争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出版了不少关于十五年战争史的文章和书籍.一位日本学者说:"1956年鹤见俊辅率先将'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及'亚洲太平洋战争'三场战争统称作‘十五年战争'.此后,这一称谓受到大家欢迎并得以普及.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历史与法律的角度,去伪存真,分析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官书(政府文书)对"尖阁列岛"的"无主地先占论"及其依据.本文认为,日本方面宣称对钓鱼列岛"无主地先占"的历史依据与国际法依据,均相当不足.日本是借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机,在文书上窃占了钓鱼岛.而其在文书上的窃占过程,其资料证据又相当不完整.  相似文献   

9.
康里子山是元代朝廷重臣和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其名字是"巙巙"还是"巎巎"。今人模糊不清,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元史》特将原来的"巙巙"改为"巎巎",并注名读音"挠",学术界多从之。通过对《元史》纂修者考察、俗体字问题研究及蒙古名字译音对照,可以断定子山之名应为"巙巙"。读音为kuikui。  相似文献   

10.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复交前,日本多数首相是"两个中国"论者,日本多届内阁奉行了"两个中国"政策,只是表现或露骨或隐晦而已.这一政策既是导致日本长期成为"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和中日郑交正常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出人意料地为中日复交后的日本朝野右翼所沿袭,继续干扰两岸统一和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本文就迄今尚未系统梳理的从吉田茂到佐藤荣作五位日本首相及其内阁的"两个中国"政策进行纵向考察,对认识和把握今天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及其政策源头和来龙去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满洲假名”系1934年7月由伪满洲国大同学院教授曾恪提出的用日语假名表记汉语的文字方案,这是一个完全屈服于日本殖民统治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时而生的特殊文化奉献。1940年由日本文部省所属机构付诸实施,意在取代注音符号,排挤汉字体系,后随着日本战败而消亡。“满洲假名”的缘起与终结的历史过程,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日本在伪满洲国实施的语言殖民政策的恶劣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重要文献在我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部分或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对这些遗失于东瀛的逸书、逸文等资料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古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名类聚抄》的引文为中心对今本《释名》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negotiations for the repatriation of the Japanese residents of New Caledonia who were transferred to Australia for internmen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sia-Pacific theatre of World War II. It shows that whilst the Japanese residents’ place of origin was New Caledonia, it was deemed instead to be Japan, and they were repatriated to Japan either as part of the Anglo–Japanese civilian exchange of September 1942 or after th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The paper also shows that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had security concerns regarding the Japanese before and during the war but was willing to repatriate the Japanese to New Caledonia after the war should the New Caledonian authorities have been willing to accept them back. The New Caledonian authorities’ decision not to accept the Japanese back in New Caledonia resulted in their repatriation to Japan even though some expressed the wish to return to New Caledonia.  相似文献   

16.
居酒屋夜话     
日本的史学界,对明治时代促进近代化的评价过高的观点,是否可以商榷?这显然是一个道地的学术理论话题,日本何以无宦官,遣唐史与中国的文化东进,俳圣芭蕉的《古池》读解,汉字在日本的命运,文化阴影里的“国技”相扑……,本文的十个分支,构筑的是一个中国旅居者的日本文化观,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学术文本,本文以文化随笔的模式道来,力图企及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在风格上,自然与学术文章之道多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国体”是战前日本的民族主义的重要保证和推动力量,因此亦可称之为“国体民族主义”。与“国体”的结合,体现了日本民族主义的独特性。本文即以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体现——1935年的“国体明征运动”为例,指出“国体”意识形态作为共同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作用不在于是什么,而是在于它的绝对价值特征可以用来确保民族认同、统合民众。于是每当体制有动摇之虞时就出现国体论的高潮,在这个意义上,“国体”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结构性的。  相似文献   

18.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8,(11):41-50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日本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海军技术,其政要井上馨在英国进修财政经济,还有一些中日留学生同在法国学习造船技术。基于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6年最早提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福州船政学堂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陈宝琛1921年继之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直到1932年,林耀华、钱基博将"日本同学"细化为伊藤博文,严、伊"同学"传闻遂告定型。严复本人并无借伊藤抬高自己的动机,更不可能从生前并不存在的传闻中受益,据伪造"严复书札"断言严复是"同学"说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德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战争性质和侵略罪行的认识、历史教育、战后赔偿等问题上。如果包括部分政要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得不到遏制,那么中日两国重新走向交恶亦绝非惊世之语。中日两国历史悲剧能否重演,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1、日本政要能否正视侵略历史,真正反省战争罪行;2、日本国民能否全部走向觉醒,不再盲从日益抬头的右翼势力;3、中国本身能否迅速走向崛起,并与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作者最后还就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体思考。  相似文献   

20.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o play down the 'place stratification' of Japanese cities, and to emphasize their lack of social class segregatio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Japanese city lacks a social geography in this respect conforms to, and serves to advance, the view that Japan has produced a capitalist form of development that avoids many of the inequalities and social ills characteristic of other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e.g. no 'inner city' problems). But do the social geographies of Japanese cities really conform to this picture of Japanese society? This issue is explored with the help of a new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class geography of the city of Kyo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