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2.
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时的晋国(当时称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所建.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乃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其子燮继位后,因其境内有晋水流出故将国号"唐"改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绩,在晋水源头修建唐叔虞祠以示纪念,后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蕴含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景致和人文画卷,也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诗人及文学家的关注,留下了不少隽美的诗篇.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翻阅《眉山县志》(民国12年版)时,读到三苏祠的来历,是从元代改宅为祠。后历代官员为苏祠修整扩建,达到新中国前的规模。后又翻阅了1988年和1992年两版县志,也记载了三苏祠从古至今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4.
誉驰中外的茅台酒,吟咏赞美它的诗歌甚多。但细细考究起来,绝大多数诗篇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所作,民国、清代极少。就笔者所读到的诗篇来说,清代吟咏过茅台酒的诗人只有4人,即:张国华、陈熙晋、郑子尹、卢郁芷。  相似文献   

5.
蓝水 《福建史志》2005,(4):59-60
四十三年前,我国著名历史学、社会活动家和诗人郭沫若来到厦门,游览了鹭岛秀美的山海风光,也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三国圣地明良千古--武侯祠1780年回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成都武侯祠走过的1780年岁月:始建于蜀汉兴修惠陵、汉昭烈庙之时,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唐宋时已成著名景区,许多诗人前来拜谒,留下佳作,同时形成了新任地方首脑一到成都就先拜祭武侯祠的习俗,明初分开的三个景点合为一体。本文首次指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逐步成为该景点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姚永辉 《民俗研究》2010,(4):180-189
清代川东北南江山区的墓祠群,既具有宗祠文化实体功能和表征意义兼具的一般特质,又在巴山老林的自然生态、移民文化、宗教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马氏墓祠相对保存完整,无论是其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抑或族内禁令、族规、四止界畔等石刻铭文,都为探析南江山区的墓祠文化提供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读本。此外,在空间布局上,墓祠、风水塔等链接着多姓杂居、各有分区、合作共存的乡村秩序网络,我们可借由对马氏墓祠的解析,探寻在一个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和文化都相对封闭、宗族财力和权势悬殊较小的山区,不同的宗族之间如何实现自治与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杜牧在黄陂     
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并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杜牧,是晚唐诗坛杰出的代表人物,曾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篇。“停车坐爱枫林  相似文献   

9.
秦浩翔 《中国地方志》2022,(6):91-102+128
受到荒政意识与边疆治理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尤为重视祥异、水利、仓储、祠祀等条目的书写。“天人感应”是清代广西地方志祥异条目的核心思想,修志者将灾害解释为“上天示警”,以此提醒地方官员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受到荒政思想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着重强调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对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并结合水源利用与仓储运作的实际情况指出相关问题,以期本地官民予以重视,及时改善。清代广西地方志的祠祀书写,体现出灾害文化与方志纂修的密切互动。清代广西修志者重视灾荒问题的书写,对于荒政思想的传播、灾害文化的建构,以及边疆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0.
从事件的局限出发,考察士大夫阶层的"淫祠"观念及其禁毁淫祠的动机和目的,认为广东士大夫观念上既排斥异端,又主张"以神道设教",导致毁淫祠实施不彻底甚至变质;实践上却张扬儒家教化,贬抑民间信仰,忽略民众意志和需求,则使毁淫祠得不到民众的响应和支持,最终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11.
以《女神》开辟现代诗坛的诗人郭沫若,解放后多次踏上广东这片土地。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诗篇。这些诗篇或吟咏名胜古迹,大好河山,或讴歌建设成就,新人新事。有的把历史与当代交织在一起,有的将浪漫与现实融铸于一体,无不热情洋溢、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12.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约生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兄弟三人,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有文名.人称“柳氏三绝”。柳永少年时在崇安生活,留下题咏武夷山水诗篇,青年时随父宦游汴京,精于音律,善为歌词,常应教坊乐工之请,为谱写新词,流传一时。  相似文献   

13.
文游台 “国土无双秦少游,堂堂坡老醉黄州,高台几废文章在,果是江河万古流”。这是清代有名的诗人王士贞咏文游台的一首抒怀诗。惋惜的是十年浩劫,使楼阁凋零,墙塌垣移,景色黯然。近年来闻得秦游高阁重新修葺,我于今年开春三月,旧地重游,果然别有一番景色。 首先引入神注的是“古文游台”四字横额字形清雅秀丽,料底素色,嵌于大型的牌坊之上,是清代山东新城王土贞的手笔。走进牌楼以后约数百步,便是四贤祠,祠分前后三进,前筑门厅,中建祠,后进是秦观的读书处。这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贤,苏东坡、孙莘老,秦少游,王定国所建的,文游台是他们当年吟诗、撰文、饮酒高歌的地方。秦观的读书台建于高埠的半坡之上,三面临空,曲道而上,室虽不大,却很幽静清雅。 紧接四贤祠东边的便是文游台,台于岗埠的最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突出创作个性和成就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诗篇,但他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却做着“永恒的苦役”。他的苦恋,是一种执著而崇高的追求,透露出诗人纯真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其中的苦恋意象颇为独特,充分折射出他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15.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董婷婷 《纵横》2013,(7):55-56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他善于以诗言志,越是在困难时刻,他的诗词就越能体现他的境界、思想和意志品格。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清平乐·会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陇南徽县记     
李加福 《丝绸之路》2012,(11):27-29
在甘肃,徽县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徽县,古代并不叫徽县,西汉时置河池县,北宋时期一度升为州,清代又降为县。徽县历史悠久,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此逗留,并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诗篇;南宋抗金名将吴玢、吴磷在此英勇杀敌,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妇孺皆知,其作者为唐代宰相、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李绅(772—846),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6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李绅在无锡长大,启蒙,读书,赴京科考,再次返回无锡闭门读书,数年后进入宦途,留下许多有关无锡的诗篇。他是无锡首位进士、当仁不让的历史名人,论身家,他与陆贽、范仲淹、李纲等地位相似,然而由于在唐代牛李党争中被政治对手抹黑,以致长期以来以讹传讹,被描成了一个有“污点”的高官,在江苏无锡惠山祠堂群中,尽管宰相祠也有十多座,但是唯独不见李绅的祠堂。  相似文献   

19.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文坛泰斗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犀利雄建,气势磅礴,魅力无穷,至今人们仍把它视为经典,如甘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韩公坎坷的人生,更是让人感叹不已。久久的仰慕,驱使我两次拜谒韩公墓祠。 2000年初夏,我与同仁再次前往孟州拜谒韩公墓祠。孟州韩愈研究会会长尚振明老先生,虽年愈花甲,听说我们前来,如逢知音,亲自讲解,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尚老先生为研究韩愈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为证明韩愈是孟州人,他不顾年高,南下北上,四处考察,使这一历史疑案最终有了定论。因此,他的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