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琳  张健 《沧桑》2013,(6):65-67
清代徽州汪梧凤的“不疏园”,是集藏书、研究、聚会为一体的重要学术园地,也是当时经学研究的中心,徽州学子们的学术沙龙,皖派汉学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张玉钟 《炎黄春秋》2007,(4):22-25,34
为求学假“烈士遗孤”,爱读书成“政治骗子”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到了蔡忠平身上却成了“唯成分论”,使他处处求学碰壁,一生21年的劳改厄运便由此而起。  相似文献   

3.
郭静洲 《江淮文史》2002,(3):162-166
会馆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邸会”、明朝称为“会馆”,是旅居外地客商、游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又称之为“同乡会馆”。旧时由于科举制度与求学经商的需要,全国各州县在北京建立会馆很多。  相似文献   

4.
李丹 《古今谈》2005,(3):41-41,37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风度》、《读书与求学》。版权页上印有“印数:113000册,ISBN7—80656—060—2/G416,定价:赠送”。  相似文献   

5.
李修贵 《沧桑》2009,(3):134-135,137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人才,一个人的教育可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又各有侧重。他倡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启发诱导”“、温故知新”“、众说异同”“、因材施教”等。他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的首位,在道德教育中自我的道德修养又是首要的。“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是关于他读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个关于读书、求学、进业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古时候,读书做官,读书经商,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做官与经商,都需要有文化基础。古时候从商,是个广义的概念,做生意为经商,开作坊也为经商,除了农事之外,凡挣钱的活路都可视为经商。读书之后,是先去经商,还是先去做官呢?那就看运气了。科举考试,必经之路。有人运气好,年轻得志,一试即中,那就做官吧。能中举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先得找个事情做,边做事情边备考,有人就一辈子在备考与应试中度过。以前写到的方晞原,考到58  相似文献   

7.
中国著名的湖北籍纺织企业家石凤翔,早年发迹于武汉,抗日战争期间其创建的事业达到了高峰.他对发展中国纺织工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对实业救国理想的执着追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倍受中国纺织界人士的高度推崇.求学日本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湖北孝感县滑石嘴的石凤翔,又名志学,有兄弟5人,全家靠父亲石忠仪经商维持生计.他8岁进私塾读书,12岁便能诗文.他8岁时丧父,家道逐渐中落,1907年夏天,求学日本的长兄石志泉从日本回乡度假,受祖母嘱托将石凤翔带往日本.长兄见他年已15岁,便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相勉励,并取名志学.他到日本后不久考入东京成城中学,结业后又考入京都高等工艺学校,研读机织科专业,于191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石凤翔立志学习纺织,乃出于他思民报国的拳拳之心.他感到“衣着是人生衣食住行四要素之首,经济价值极大.” 同时又感到中国落后的原始纺织工业亟待改造.他说:“外国早已进入机器化时代,如再不予改进,决难与外国竞争.”痛感到“我国由外国输入的棉纺布以及其他衣着所用原料,以银两计,每年在一亿两银以上,如欲堵此漏洞,非急速改良发展机器纺织染业不可”.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1988年7月26日发表史国藩《关于孔夫子对待经商的态度》文,认为:5年前(木巳)人在该报上所发的《读书人不要染上市侩气》中,“引用‘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来说明孔夫子不满意子贡经商一例,似乎不妥”。又从这一事例论起,连举两例,得出结论是:“说明孔夫子是同情经商的。” 所举一、二两例都出自《论语》,一是《先进》篇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镱则屡中”。说,“显然,这是孔夫子对端木赐善于经商表示赞赏。”二是《子罕》篇的:“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韞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说:“这是孔夫子对商品买卖感兴趣的一种乐观自豪表现。”尽管不免有拔高之嫌,但总还是有所依据的,而第3例所举《孔子家语》中的“置六关”,是应加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小”中见“大”话绩溪王大悟也许黄山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几乎没人会关注毗邻的山区小县绩溪;也许朴实的绩溪人民祖祖辈辈在这里耕耘、读书、经商,还没来得及去推敲“旅游”这个当代时髦词儿的内涵,绩溪的旅游局也是到去年才成立的。绩溪小县,人口仅18万,在安徽省...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之计在于春”。谁都指望春天事事有个更好的开端。但我以为不能忽视的仍然是读书——需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快快地攀上书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接通书这“知识的源泉”。赶快读书学习——就应从抓紧“春读”开始! 抓紧“春读”,就要放宽视野。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只是学生、学者和文化人的事,须知“知识跟着时代走,谁不学习谁落后”;也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增不了收入,见不到效益”, 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读书的效应往往是潜在的,一旦需要便会如岩浆喷吐,发出巨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11.
晋商成功之道(连载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伟 《文史月刊》2006,(12):40-44
第二章卓越商才在善于经商的世界各民族中,无论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中国商人,还是犹太商人,都以其独特的经商术著称于世,而同时他们又有许多相互融会贯通和英雄所见略同之处。晋商是中国商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与享有“世界商人”美誉的犹太商人在经商智慧和致富  相似文献   

12.
自拙文《赤兔之死》见诸报端以来,蒙读者错爱,每来信询问读书之法。余一后学小生,于古文略知皮毛而未得三味,安敢于人前妄谈读书之法?但盛情难却,斗胆以粗鄙之论奉之。愚以为读书之法犹似用兵之道。夫良将者,熟读兵书,通晓战策,此为“精”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读万卷书,识百家言,此为“广”也;临阵不拘常法,随机应变,此为“活”也。故读书之法,一言以蔽之,乃“精”“广”“活”是也。板桥先生云:“读书  相似文献   

13.
郑珍(1806——1864)少年时,就有事业雄心。论及政治,谓学者出仕,应该以勋业显名于世:“男儿生世间,当以勋业显。”以令名为归宿:“贵仕无令名,不如不尊显。”反对变节、贪污:“文官只爱钱,不如为牧翦。朝廷用书生,亦日其言善。岂其所读书,到官即收卷?”(《诗集》卷四,以下简称卷几)他慨叹吏治腐朽,不尊重人才、不重视学习:“而今卿相不揖客,颜回饿死沟中掷;而今英雄不读书,官贵都乘孔子车。”(卷五)当时,官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客家人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和社会资源,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廖安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廖安祥早年经商香港,抗战期问参与组织港九“秘密大营救”,被誉为“梅州大侠”;开办“源吉行”筹集华南抗战经费和物资;创办“香港亚洲贸易公司”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九十年代捐赠价值连城字画于嘉应大学,等等,高风亮节。他宽厚和蔼、侠肝义胆的风范,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6.
山西人经商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大批山西人走出家门,外出经商,正如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赞机务的张四维所称:“吾蒲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缘而取给予商计,其挟轻资牵车牛走四方,则十室九空。”另有“晋省……民无恒业,多半携资外出,贸易营生”。“太原以南多服贾远方,或数年不归”。“晋省民人经营于四方居多”。“查晋省人,多系外出贸易”等史料记载。正因于此,数百年来,形成了山西特有的商业性移民现象。  相似文献   

17.
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的丁甘仁先生,是著名中医学家、我国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者,与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等医家并称孟河四大家。丁甘仁之子丁仲英、孙丁济万,亦为知名医家。孟河丁氏三代皆为名医,在中医界被传为佳话。丁甘仁,名泽周,生于1866年。他6岁入私塾学习,10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在12岁那年,家里因生活困窘,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了。父亲想让丁甘仁弃学经商。少年丁甘仁却另有志向,他向父亲提出了学医的请求。父亲欣然同意了。丁甘仁由此走上了拜师学医之路,先是求学于马绍成,又跟费伯雄的弟子丁松溪学习…  相似文献   

18.
奥登 《世界遗产》2014,(10):24-29
一谈到福建人,我们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商人的形象,长期的海上贸易让福建人被冠以优秀商人的形象。然而从古到今,福建人其实还有一张“农业面孔”,他们在农业上所花费的心力,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输于经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 ,不乏吟咏养生之道和益寿的佳对名联。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丰富的文化营养 ,也是养生和益寿的良方 ,读来颇有启迪。北宋名相寇准曾题一养生联 :“但知行好事 ;不用问前程。”为官者要行好事 ,因为“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除了行善外 ,古人提倡修身、寡欲和读书。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养性莫若修身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和清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行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等等 ,都为养生之道。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 ,晚年多动…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耕读传家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顾名思义,“耕”即耕田,“读”即读书。但“耕”不只是耕田,而要参加农耕基础上的各种生产劳动,属物质层面的需求;“读”也不只是简单地读书,而要知书达礼、修身立德,属精神层面的追求。清代中后期以来,乐都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名播遐方的吴栻、赵廷选、谢善述、萌竹等硕儒名士,李生香、吴邦振、李绳武等教育名师,焦桐琴、吴生霭等革命先烈、长征干部。民国中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