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执莲童子是宋代的玉雕中流行的一种造型,为一类风俗题材玉雕,可称"莲孩玉"。本文探讨了宋代这类玉雕的起源和定名。  相似文献   

2.
明清瓷画中常见一种儿童手持一朵莲花或者一枝莲叶正在玩耍的形象,这种画面的名称,除了"婴戏图"之外,还有"持莲童子""持荷童子""化生童子"等数种。名称应该能反映画意才好,所以这种瓷画究竟怎么定名值得推敲。"婴戏图"是笼统的称呼,不能说错,但对儿童为什么持莲的理解帮助不大。"持莲童子"和"持荷童子"是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描述,可合一为"持莲童子",这个名称也没有反映画意究竟为何。“化生童子”是佛教典故.但手持莲花就一定是“化生童子”吗?此说似乎有勉强之嫌。本文收集明清数百年间瓷画上岀现的几种“持莲童子”,对其寓意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夏时期佛教艺术中童子形象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管从莲花中化生的童子还是世俗社会礼佛供养的童子,他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生命本真,赋予童子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西夏艺术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地创造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元素特征,他们笔下的童子有的赤身裸体,憨态可掬;有的扭动身躯、活泼可爱。这些童子形象在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出现,无论是来自佛教经义,还是世俗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西夏童子的生活与风貌,让我们更多了解一个神秘的西夏童子世界。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了五代吴越国时期玉雕善财童子像一件,通高8.6厘米,最宽4.1厘米,最厚0.6厘米。该件玉雕童子系用青白玉制作,透光性良好。整个器型作扁平片状透雕,祥云、身体局部为镂空透雕,正背两面阴刻细部花纹,表面抛光度极好。童子脸部开相作羽状眉、丹凤眼,眼中刻划眼珠,大鼻小嘴,环耳,身着宽衣宽袖,腕缠臂金,腰间系带,衣饰米字纹,为宋代持荷童子造型的滥觞。身体左侧及脚下的如意状祥云,云头粗大上卷,云尾细而长,与头顶平齐。童子站立在飘浮的云彩之上,衣衫随风飘动,作翩然起舞状,一副怡然自得、天真自信之态,栩栩如生,形…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仿古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明 《收藏家》2009,(8):61-68
一宋代仿古玉的产生.价值及其影响 在宋代生产的玉器类型中,仿古体裁的玉器制作是一种性质比较特殊的门类。这类玉器的数量在当时虽然不是很多,但因其制作性质和使用功能独特、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制作者除具备一般玉工的技艺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历史玉器文化知识,使用者则主要是当时的权贵与文人士大夫。  相似文献   

6.
曹平 《收藏家》2007,(2):91-94
商代出土和传世品中的动物型玉雕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形象朴拙生动。动物型玉雕多见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商代玉器制作在夏代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而动物型玉雕在整个玉器工艺中占重要地位;二是玉匠能仔细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并和自己的艺术创造相结合。玉匠能娴熟地把握住各种动物的形体与习性特征,准确地雕琢出淳美动人的艺术佳作,以满足奴隶主豪华奢侈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组宋元时期的玉雕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世文物当中,有着大量衣着各异、形态不一的玉雕童子。由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这类作品极其相似,考古发掘材料中又未见有玉雕童子出土。古文献中也很难见到有关琢制玉雕童子的记载,因而,鉴定工作亦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正>童子题材玉器自唐以后非常流行,宋、金、元代、明清都有作品。原因比较简单,一方面多子多福的传统,使中国人总想着自己能够儿孙满堂,况且孩童永远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好玩儿的;再一方面,童子的各种造型和姿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能够给佩玉者带来好运。例如,童子将一只带着长梗的荷花或荷叶高高举过头顶,"荷"即"莲",寓意"连生贵子";有的童子则是呈卧式,将荷叶背在背  相似文献   

9.
李影 《东方收藏》2022,(8):22-24
陶瓷在宋代发展迅速,当时官窑民窑竞相发展,不仅釉色品种质量高,装饰题材也极其丰富。在北宋早期的陶瓷花卉装饰图案中,莲花纹为重要的组成,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婴戏莲花、荷塘风光和莲池水禽等组合图案,不仅富有民间生活气息,也带动了宋代陶瓷的多样化发展。本文将简述宋代莲花纹样陶瓷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其风格特征,最后对莲花纹样陶瓷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人们崇玉、尚玉,玉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代以前人们对玉器的喜爱和收藏还只是停留在视玉为宝物,将它作为财富、地位的象征,而从唐代特别是宋代开始,玉器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和收藏领域,从而开启了文玩收藏之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民族的文化不断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唐代文化。我国历史悠久的玉雕艺术再度展露出新的面貌和风采,唐代玉雕一改过去图案化、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开始面向生活,把大自  相似文献   

11.
乾隆皇帝对玉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而且倡导兼收并蓄,治玉时吸收古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挥地方工艺特长,制作了大量的时作玉和仿古玉,将宫廷玉雕推向了集大成的历史高峰。我们常常称这一时期的宫廷玉雕为"乾隆工"。本文重点剖析了乾隆时期宫廷玉雕的工艺特征,诠释了"乾隆工"玉器的概念及其在玉料、工匠和设计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彩瓷娃娃,其一是金代白地红绿彩持莲童子,此件曾在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作为插图刊载,但背景情况未作任何介绍;另一件是清康熙五彩抱宝瓶莲花娃娃,系首次发表,与故宫所藏的康熙五彩童子像同样精美。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元代玉器在继承宋代玉雕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玉文化特色。题材内容丰富,图案民族特色鲜明,制玉风格简练粗犷,琢刻工艺注重深雕重刻和以钻代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优秀的历史化传统。宋代以后,借鉴和仿造古代工艺美术的造型和纹饰成为重要的社会风尚。玉器的仿古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在仿古玉器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宋代,当时人们雅好古玩,金石考古之风盛行,但古玩收集人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宋代以后,借鉴和仿造古代工艺美术的造型和纹饰成为重要的社会风尚。玉器的仿古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在仿古玉器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宋代,当时人们雅好古玩,金石考古之风盛行,但古玩收集人士唯一获取古玉的途径就是去民间收集和市肆购买。于是工匠们顺趋这一社会时尚,四处收罗古玉资料,大量仿制古玉以满足社会的好古需要,当时仿制的古玉被后人  相似文献   

16.
对宋代玉鱼的研究,目前尚无专门论述。过去学界曾认为“玉雕鳜鱼作品流行于元代。在造型和纹饰特点上也已约定俗成,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实这一模式的萌芽始自宋,从现有资料看,宋代的鱼形较杂,尚未形成倾向性品类,而其中就有形似鳜鱼的作品”(《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宋代鱼形以鳜鱼为主则是本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何宏 《文博》2011,(2):18-21
2005—2006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韩城市东北方向7公里黄河西岸的梁带村发掘了一组三座春秋时期的大墓(M19、M26、M27),并发掘了为其大墓陪葬的一座车马坑。本文选取M27墓室出土的人面兽身玉雕加以考释,通过与商周及汉代同类题材器物的对比研究,推断这件人面兽身玉雕的制作时间在西周中期,应是当时人们信仰崇拜的产物——神兽"马腹"。这件玉器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合雕玉器的内涵,它将神兽马腹出现的时间,提到了西周中期,为人们研究西周时期神话传说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后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出现了两个制玉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则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以"子刚"款玉器作品最为著名。"子刚"款玉器源于当时的制玉高手陆子刚,在玉器上署制作者姓名的,甚为罕见,陆子刚可谓开此先河。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活动于苏州一带著名的琢玉工匠,制玉技艺高超,玉雕作品非同一般,被誉为"吴中绝技"。《苏州府志》称:"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4,(7)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型玉雕人兽像,有学者提出属红山文化作品,并称之为"红山文化玉祖神"。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牛河梁遗址群中没有与这件玉雕人兽像同类题材的玉器及其他器物,就连玉雕人兽像上的一些主题纹饰,也不见于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群中。通过对这件玉雕人兽像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不属红山文化玉器,而应是距今4000~3400年间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首都博物馆藏痕都斯坦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痕都斯坦玉器,是指清乾隆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种玉器制品。痕都斯坦(亦作温都斯坦或痕奴斯坦),一般认为是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系昆仑山脉的西部支脉",因为当地盛产玉石,所以玉雕业发达,玉器工匠的技术水平很高。痕都斯坦玉器约于乾隆中期传入清宫廷,立即得到乾隆帝的赞赏。乾隆曾"留下三十余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