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读者来信     
正读了2016年第7期的《开卷有悟》之后,我认为应然同志可能身居张家界的山下,对天门山、第岩河……都了如指掌。有一次,我上山砍柴,体会到了山水风光尽在目的感受。第二次登山,则是率领青年男女,从山脚一步步向上爬,沿山尽情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已登上峰顶。与上次砍柴上山的感受差异很大。再到后来,第三次是坐缆车上山的,轻轻松松就  相似文献   

2.
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七岁那年,去山上砍柴,从崖上摔下来,造成了腿部骨折,结果落下了终生残疾。接下来,不幸接踵而至,家里的惟一支柱,她的父亲,在一次煤矿透水事故中死于非命,家里只留下母亲和自己,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母亲每天坚持着上山砍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一对夫妇,养了五女二男。一天,五姐妹上山砍柴,到了山上便砍起柴来。不一会,四个姐姐都砍得差不多了,各自捆好柴背,但还不见五妹来,便大声地呼唤她。喊了好几声,才听见五妹在另一个山头上答应着:“我的柴背还没捆好,你们先  相似文献   

4.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寡妇带着一个年幼的儿子过日子。她生活十分困难,过不下去了,便向大富人家借粮食,后来无法还清,被逼得去当帮工,舂米磨面、砍柴种地样样重活都得干。瘦弱多病的妇人实在劳累不起,没过几年就死了。幼小的儿子成了孤儿。母亲生前借的债没有还清,孤儿又被逼去帮工抵债,白天上山放牛砍柴,晚上到母亲坟前哭诉苦情,不管刮风下雨、大雪纷飞,每天都如此。天上的七星姐妹,每天晚上都听见孤儿在痛哭,十分同情。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儿渐渐长大了。一天晚上,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  相似文献   

5.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在古树参天的达里山脚,有个寨子,寨子里有个后生名叫达文,靠砍柴种地过日子。有一天,达文上山砍柴,见一只红眼小白兔被一根藤子绊住脚,挣扎不脱,怪可怜的,达文急忙上去砍断藤子,并说道:“小白兔,快回去吧!”小白兔点点头,撒开腿跑远了。第二天,达文到很远的穿云山砍柴,不小心跌下一个黑咕隆咚的深洞,昏了过去。他醒来时,见自己躺在一张白毛皮上。洞里亮堂堂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面前,一位银发飘飘的老奶奶在引线绣花,旁边  相似文献   

6.
生的典礼     
摩梭人对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他们对孕妇关怀备至,通过种种禁忌对孕妇进行保护,把禁忌作为一种道德形式,共同遵守。比如:孕妇不能上山砍柴,不能背重物,不能吃外人送来的以及刺激性强的东  相似文献   

7.
传说,过去有一家兄弟两个,哥哥是个好吃懒做的懒汉,讨了个媳妇也是个舔稣油灯盏的馋猫。弟弟与哥嫂不一样,为人老实,砍柴、割草、揉皮子,样样都能干。老人们回西天去时,给弟兄俩留下了点家产。扳起指头数数,其实也没有些什么了不起的:没牙的老奶牛一头,跛脚老山羊一只,一件破楚巴已经补钉上面加补钉,锅碗瓢勺,没一样是不缺口的。就这么点家产,哥哥和嫂嫂还唯恐弟弟分享,决心把弟弟撵出去。一天,哥哥对弟弟说:“弟弟呀,你天天上山砍柴、下地割草,辛辛苦苦养你嫂嫂和我。我当哥哥的实在过意不去,再说也对不起成了佛的两位老人。从明天起,你就到外面挣大钱,找好日子过去吧!家里这点破烂,你嫂嫂我俩看守好了。”就这样,弟弟被赶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8.
点苍山下,大理城南,有一股清冽的泉水,人称“石马泉”。相传很久以前,附近住着金老倌一家人。这金老倌五十多岁了,每天上山砍柴,十四岁的女儿阿凤和老伴在家打草鞋。他家门前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这石头上端有两个象马耳朵的丫杈,阿凤母女打草鞋的绳扣就拴在这两只石耳朵上。这天清早,金老倌上苍山砍柴去了,阿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两个人打老友。一天,两老友相约一同上山砍柴。他俩用同一只碗量了两碗米,用同一个杯子量了两杯豆豉,又用同一把刀切了厚薄一样的两片肉。做午饭时,两老友又每人去抬了一块大小一样的石头,准  相似文献   

10.
汝瓷研究     
可能足由于年龄关系,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很少关注动画片,然而前些日子,我却被电视节目中的一部名叫“心中的小偷”的国产动画片深深吸引住了。它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老汉上山砍树,由于砍下的树太大,无法一个人将其扛到肩上,正在发愁之时,恰巧邻居家的小孩儿也来山上砍柴,见此情景就帮助他一起把树扛上肩。老汉回到家后发现砍树的斧子不见了,于是就怀疑上了邻居家的小孩儿。此时小孩儿也砍柴回来了,他越看越觉得那孩子就  相似文献   

11.
潘老勇     
潘老勇是我们瑶寨的第一个王。传说他曾经给财主当过长工。有一次,财主要他去砍柴,他二话没说,拿起一把斧头就上山去了。到了晚上,潘老勇回来了,可是两手空空的,不见担回半根柴。财主见了,很不高兴,但没有发作。一连七天,只见他天天上山,不见挑回柴来,财主这下可发火了,指着潘老勇的鼻子骂道:“你天天上山,为哪样不挑柴回来?只会吃饭不想干活,给我滚!”潘老勇不慌不忙地说:“财主,你别发火。我这几天砍的柴,恐怕一整条街子都放不下。”财主不相信这话是真的。  相似文献   

12.
彝家寨子里有一个孤儿,名叫阿衣措披。阿衣措披七岁时,阿达上山砍柴,被一阵黑风卷走了。阿衣措披九岁时,阿嫫到山谷里背水,也被一阵黑风卷走了。失去了父母的阿衣措披啊,就象没有母鸡照管的小鸡一样孤单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藏》2016,(4):93
香浪节是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群众性游山活动。香浪节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语意思就是采薪。香浪节为夏河拉卜楞寺首创,第四世嘉木样为保护寺院周围生态环境,避免乱砍滥伐,规定每年藏历三、四、五、六、八、九月为进山采薪日期,过了香浪日,一律不准进山砍柴。过去寺僧每年这个时间进山伐薪,  相似文献   

14.
酷品     
《南方人物周刊》2011,(23):96-96
书雕盆栽 书雕渐渐成为一种主流艺术,但艺术家Kylie Stillman的技艺还是显得与众不。她将闲置书籍堆叠在一起然后镂空,雕刻成盆栽——十足中国风!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政墓建于唐仪凤二至三年(677~678年),是唐玉铃卫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开漳始祖”陈政暨夫人司空氏合葬墓。墓位于云霄县将军山东麓,神道两侧排列花岗岩雕就的石象生仪仗,依次为翁仲、享堂、仗马、卧羊、门狮、望柱等(图一),守护着通向墓地的山门。这组石象生中,雕造最为细致精美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木家俱看苏州,苏州红木家俱看常熟。"无愧于这一美誉的常熟红木雕刻工艺家们,于岁末年首推出一件中国红木雕刻的稀世杰作--千狮台。这件一台10椅的系列观赏紫檀家俱,竞雕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狮子1300多只,其情其状几乎无一雷同。行家们惊呼:她创造了中国单项作品上的狮雕数量之最,中国狮雕  相似文献   

17.
翻开 12 0万字的《农十师志》,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她的沉重与庄严。因为这部书跟其它地方志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志书忠实地记录了在“国境线上种庄稼 ,界河边上牧牛羊”的农十师三代人艰苦卓越的创业史、奋斗史、抗争史和奉献史。农十师成立虽只有 40余年 ,但她的前身却几乎跟共和国同龄。 195 0年 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独立团穿越雪地戈壁步行到达阿勒泰 ,同年 5月 ,新疆军区干部挖金大队在大队长麦宗禹率领下抵达这里。 8月 ,骑七师先遣队到达阿勒泰后又徒步进军至巴里巴盖 (现农十师一八一团团部所在地 ) ,并随即上山伐木 ,修建地窝…  相似文献   

18.
布朗人喜欢用自己制造的竹夹剪捕老鼠。有一家父子俩,做了许多竹夹剪,要上山支放。上山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在火塘边嘱咐儿子:“明天一早,我们就要上山支放夹剪了,但放夹剪,有许多忌讳;犯了忌讳,老鼠就不钻我们的夹剪了。”“有些什么忌讳呢?”儿子问。“第一,要起得早,避免出门遇到人。”父亲告诫儿子,“第二,从出门到归家不能讲一句话,我怎么做你就照着怎么做,不许问。如果讲了话,破了口,犯了忌讳,好运气就走了。”儿子听完父亲的话,连连点头:“您放  相似文献   

19.
方壮猷(1902年~1970年).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长于研究民族史、民族语言、宋辽金元史以及北方史地。原名方彰修;学名方兴:字欣安,一作欣奄、新安、心安。1902年6月28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区环山乡。方先生祖父、父亲都出身贫农.家境贫寒。先生幼时随祖母讨饭,少年时上山砍柴、给地主放牛,深切的感受到世道的艰难,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10岁入方氏族立明伦小学。1916年考入湘潭县第七区立振铎高等小学堂,1918年毕业。在学  相似文献   

20.
张昭娣,原名招弟,1916年12月出生在上杭县溪口乡大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她降临这个世界还不满一个月,封建守旧的父亲张高能就把她送给邻近的三溪村姓邱的人家作了“童养媳”。象旧社会众多穷人的孩子一样,小昭娣很小就干起了放牛、砍柴、挑纸等重活。养父虽然给她取名招弟,但翌年养母生下的却也是女孩,她未来生活和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