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以淮阴故城为中心,淮安城市的三点式肇兴今天的淮安市区,即是历史上通常说的“两淮”。历史上的“两淮”,大致有3种含义:一是泛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二是指淮阴(元明清时期称清河县)、淮安(…  相似文献   

2.
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目前比较好的《聊斋》注本。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疏漏之处。这里说一个例子。卷十《五通·又》:“金生,字王孙,苏州人。设帐于淮”(注本1409页)。注:“在淮上设帐授徒。……淮,淮水。”“淮上”所指不明确,“淮水”当指淮河(但称“淮水”易与南京的秦淮河相乱)。南原按:此“淮”指淮安,明清时为府,府治在今江苏淮安。明清人以“淮”指地,一般都是指淮安府或淮安城,此处当指淮安城,理由见下。蒲松龄时的淮安并不在淮河边,亦见下。“一日,生诣河北,……至河,坐…  相似文献   

3.
淮安位于古淮、泗水与古邗沟的交汇地带,处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个中枢枢纽。公元儿28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727年中,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交汇,咽喉莫重于此。其间,历南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这里更是军队驻防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南宋时期的淮东制置使或两淮制置大使等边防大帅驻节楚州(淮安)。元代的淮安,是淮安路总管府所在地,还有郯沂万户府、洪泽屯田万户府在这里驻节并部署重兵。  相似文献   

4.
淮安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淮安是黄、淮、运的交汇处,为漕运和商旅必经的咽喉要道。淮安作为漕粮转运的一个重要枢纽,明清时期这里设有包括漕运总督在内众多的漕运管理机构和官员,其中就包括淮安运河水次仓——常盈仓。淮安运河水次仓的设置与沿革明代淮安是漕运重地,江南几乎所有的漕粮都要从淮安起运,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漕粮的存储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淮城记事》是一部有关今江苏淮安地区的史书,此书逐日记事,详实记载了明清易代之际江苏淮安的历史,它对淮安的地方史研究乃至南明史研究均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但目前为止,学界对此书的专题研究,尚付之阙如。职此之故,本文拟对该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版本、史料价值等进行系统的考察。一、作者及成书时间《淮城记事》全书仅一卷,最早见于冯梦龙所辑《甲  相似文献   

6.
河下兴衰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淮安河下.位于淮安新城之西、联城西北,其西、南阻里运河,北侧为古淮河山阳湾。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处末口(在河下北辰坊.即邗沟的北端)筑有堰坝.保证运河水位。过往舟楫须到此盘坝入淮。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是古北辰坊的一部分,所以河下的历史非常悠久。宋代,河下称满浦,筑有通运软坝称满浦坝,建有蓄水石闸称满浦闸。  相似文献   

7.
<正>《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6—1580),是明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吴承恩去世后葬在吴氏家族墓,其墓在今淮安市淮安区石塘镇二堡村郭大庄。吴承恩墓是在1974年的一次地方盗墓中被偶然发现的,近年我在淮安二堡一带寻访大运河淮安区段石涵洞、渡船时听闻了有关发现吴承恩墓、棺木和他父亲墓、墓碑的情况。在墓碑发现者郭井爱的帮助下,我骑车往返淮安区淮城、石塘、二堡、  相似文献   

8.
世纪末的一天,我乘车从建湖县出发,因盐淮线修路,遂从高作、永兴、东沟、益林,沿苏北灌溉总渠,进入淮安。  相似文献   

9.
在黄山诸多景点中,以皮篷景区最为秀美,这里群峰环列,峦崿峻秀,云?欤芍褫铘瑁善倭魅?人间奇境无逾于此。而皮篷的出名,与清初一位淮安籍的僧人在此隐居有关,这位僧人就是雪庄大师。一雪庄(约1646—1719年)俗姓无考,法名传悟,字惺堂,号通源,别号黄山野人,祖籍楚州河北里,《淮安府志》、《重修山阳县志》以及《续纂淮关统志》均有传。  相似文献   

10.
古典学名《西游记》中提到“泗州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即泗州大圣。据《高僧传》载:泗州大圣为唐代高僧,人称僧伽大师,葱岭北(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何国人氏,俗姓何,在本土少而出家,唐朝龙朔二年从西域来游北土,至长安过洛阳入淮泗,居楚州龙兴寺。一日,在宿山阳(淮安古称)县令贺元济位于洪泽湖畔泗州临淮县信义坊的家中,  相似文献   

11.
公元二零零二年八月,我区于修建市民广场施工中发现明清漕运总督署遗址。该遗址位于淮安旧城中心高地,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与分居南北之镇淮楼、淮安府署位于同一中轴线。总督署建筑规模宏大,各类用房凡二百十三间,主体建筑两侧之附属建筑基本对称,体现传统建筑风格。遗址清理中复发现部分宋元建筑遗存。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方志》2006,(5):32-32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京杭运河的中段、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历史上,这里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是著名的“南船北马,辕楫交替”之所,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人文荟萃之地。特别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最高的理漕长官漕运总督驻节之地,其间,这里还设有江南河道总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和淮关监督署,漕、河、盐、榷、驿,成为明清五百余年淮安城市的经济支柱、兴衰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元代的淮安位于黄、淮、运河交汇处,不仅是交通枢纽,而且是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据《马可波罗行记》载:"淮安州是一甚大城市,在蛮子地界入境之处,居民是偶像教徒,焚死者之尸骸,臣属大汗。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河之上,前已言之也。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缘此城位置此河之上,有不少城市运货来此,由此运往不少城市,惟意所欲。应知  相似文献   

14.
明代南直隶扬州、淮安府境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淮河、大运河以及数十条运盐河纵横若织,水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在淮、杨二府濒临黄海地带,亭池、卤地遍布,盐业资源十分丰富。淮南地区以煎熬法、淮北地区以摊晒法生产食盐,两淮地区构成了明代最大的海盐产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刚刚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便设置两淮盐官,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淮安市是古老的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地,错综复杂的黄(河)、淮(河)、运(河)关系,与漕运和盐运的加持,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水道名物文化。本文就“山阳湾”和“清江浦”,略作叙述。一、山阳湾山阳湾,本是古淮河流经淮安境内的一段“U”字形河道,因湾道紧挨山阳县城而得名。它起自清江浦东北的草湾河道转而向南,至淮安古末口又转向北,到涟水县境内的赤晏庙后,再向东出云梯关流入大海。在《宋史·乔维岳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中,皆载“淮河西流(或作‘西南’)三十里曰山阳湾”,这当是以古末口为入淮运道的起点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遗产的分布具有点、线、面结合的特点。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位于旧时的黄、淮、运河交汇处,今淮安市区西侧的码头、杨庄一带。这个枢纽,作为大运河最重要的遗产点,横跨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北盐河、洪泽湖区(含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7条引河、窑河等),覆盖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其中又包含很多小的遗产"点"、遗产"线"。该枢纽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遗产分布最广、国家投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副刊部主编穴吹史士、摄影记者白谷达也,在山东枣庄学院古文化研究所所长李锦山的陪同下,来到淮安河下古镇,探寻《金瓶梅》创作的地理背景。《朝日新闻》来淮的缘由土生土长的山东枣庄人李锦山是山东"金学界"的异类,有别于山东"金学界"金瓶梅的创作背景地为山东"东平"、"临清"之说,他认为金瓶梅的创作背景不是在山东,而是在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淮安,先后发表了《〈金瓶梅〉地理环境"淮上"  相似文献   

18.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万历二十年(1592),潘季驯曾经四次任总督河道。他不辞劳苦,经常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进行大量调查,提出综合治理的原则:“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于入海,则治河、淮  相似文献   

19.
正据载,古海门因遭江坍,县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迁居金沙场,"清康熙十一年(1672)县费并州,民迁居永安镇,永安又复临江,至五十八年(1719)……择置徐涧渡田迁居,聚处是名兴仁镇。"兴仁镇,即今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在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北侧,距金沙镇13公里。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渡田"(沼泽地),渡田中流动的小溪名为徐涧,徐涧上的桥即为徐涧桥。海门余民到此后,对这块"渡田"进行了开发,此地又多了一个名称——新地。但富有文化传统和开拓精神的海门人显然不满  相似文献   

20.
春晓 《旅游纵览》2017,(5):102-105
正据史料记载,有“开国第一宴”之称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首次举办的招待宴会,毛泽东提议,采用“恩来家乡的淮扬菜”。淮扬菜,姓淮名扬,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扬”即以扬州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淮”即以淮安为代表的淮河流域。但淮扬菜并不单纯是地理上的习惯说法,而是突出了淮扬菜在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明清之前,淮安、扬州都有各自的饮食系统,明清之后,二者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为一炉,形成统一的菜系,“淮扬菜”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