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城市企业主义是理解地方政府行为与城市空间变迁的重要政治经济视角,在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住房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化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大城市政府,在保障房的建设实践中往往采取偏向性的策略选择。本文着重讨论企业主义视角下大城市政府保障房建设的策略选择及其社会空间后果。研究发现,大城市政府主要通过实施保障房政策的异化和保障房住区的边远化策略,来履行其住房保障职责。然而,这种选择性策略带来的直接的社会空间后果是低收入群体的边缘化,具体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在保障政策上的边缘化,以及保障房居民在社会空间上的边缘化。文章进一步指出,保障房应回归其保障本位,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竞争时代,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增长策略的重要工具。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视角,对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物质空间效应、社会空间效应、经济与政治效应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揭示了通过大事件营销实现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本质。文章指出,大事件营销成为城市在全球化流动空间中增强对资本等发展要素粘性的重要媒介,实现了从流动空间向场所空间的转变,对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等都产生着深刻的重塑作用。但是,更加关注如何将外向增长机遇与城市内生增长能力进行更好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展。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空间对外扩展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现有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并没有揭示中国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独特因素及其根本动力,特别是忽略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体制背景,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城市经济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及其土地开发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实农业土地租金较低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额外扩展,外部性收益使得地方政府零地价出让土地仍然有利可图,诸如铁路及其站点建设等外部条件冲击推动城市以蛙跳(飞地)方式对外扩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指出县域经济"空间剥夺"具有空间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特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三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效应,制度因素的作用和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指出空间距离,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强度和作用机理产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其形成与"空间剥夺"有直接关系。本文还探讨了"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培育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府企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康艳红 《人文地理》2006,21(5):10-13
文章在论述了政府企业化的产生背景与实质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特征,并简要评价了政府企业化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透视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地方政府管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给中国城市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更加明显,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了种种反应。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地方政府力图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的制约,以增强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强化地方发展利益的一种新城市管治方式。章通过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分析了其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主导角色,透视了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管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吴翊朏  李郇 《人文地理》2014,29(4):52-58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外围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磊  田超  李莹 《人文地理》2012,27(4):25-31
我国城市发展自本世纪以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然而,这一进程尚不均衡和协调。本文通过城市企业主义这一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实现空间与经济迅速增长的机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首先考察了2001-2009年间的公共财政结构,揭示出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并对其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体现出城市企业主义是如何受到高度集中的行政考评体系和分税制这一转型期财政体制的影响。文章接着对地方政府为实现其城市企业主义战略而采用的土地驱动型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转型的呼吁。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云南省旅游驱动型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驱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12个旅游驱动型城市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属于中高度协调水平且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消费能力、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能力、区位条件、文化资源禀赋对本州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消费能力、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区位条件、政府能力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各因素的空间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并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应该注重驱动因素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这种新型的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且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浙江人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发展模式。在中国的浙江,全省86个县、市中有85个县、市拥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按其成因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环杭州湾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等四大特征分区;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浙江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探讨了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的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机制,提出了中小企业的集群成长及其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是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区域块状经济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规划决策民主化:基于城市管治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京祥 《人文地理》2005,20(3):39-43
管治是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力量协调整合的理念与过程。在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引入、借鉴管治的思维,对促进城市规划健康发展与决策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管治的背景、内涵,从管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特定发展环境中的城市规划民主决策问题,并辨证地评析了管治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管理的要求,使得管治进入中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随后文章分别从城市规划存在的整体性体制缺陷、政府的企业化导向、薄弱的公民社会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中国开展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展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只能是有限目标、有限进度的。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制相匹配的一个环节,它的建设与完善取决于整体的社会管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京祥  于涛  殷洁 《人文地理》2008,23(3):7-11
面对全球化所营造的激烈竞争环境,19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型,普遍从福利型政府向企业型政府转向,大力实施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在国内、国际环境转变的双重压力下,以土地储备为重点的城市经营和以大事件为载体的城市营销正被中国诸多城市政府所积极采用,因而城市治理表现出显著的企业化倾向。在实施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过程中,官商利益联盟共同推进了城市的增长,并各自产生了明显的利益寻租行为。文章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透过城市增长机器理论的视角,剖析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形成机制和利益格局,并以南京市土地储备和奥体新城建设的案例,揭示了其所导致的经济、社会与空间负效应。文章认为,城市内生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摈弃营销型增长策略的功利模式,推进城市政府从单一目标的"增长型政府"向综合目标的"发展型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海外学者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学者是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本文就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全球化与城市发展、体制改革与城市转型及城市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期望加强了解,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间再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文章归纳了西方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并对其经济社会绩效进行了评估,深度解读了其动力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5.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矿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判定的基础上,选取石油城市大庆、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煤炭城市大同等典型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梳理矿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重点研究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文章认为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对应整体演进过程也呈现出"矿业经济的点状离散-新型制造业的分区极化-综合性城市的多组团圈层"的阶段性特征。在矿业经济时期内部又呈现"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型期",且对应不同阶段在城市人口、职能、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特点。矿业城市空间演进整体上体现出"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有序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转型中国的地方管治:海外学者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与区域在分权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剧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地方管治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海外研究中国地方管治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主流理论对中国地方管治变革的两种观点-强势的地方政府与低效的地方政府,并做出评述。研究同时也指出深化中国地方管治研究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劲松  毛锋 《人文地理》2008,23(2):67-72
本文在追溯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选取1952、1984、1990和2004年四个时段我国届存的资源型城市,从城市数量、类别和空间格局的变化,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演化的特征与规律,并剖析了其形成的根源;进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调控措施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积累与分化及对规划角色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的主要目是探讨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分析全球化时代规划角色的转变。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化的研究阶段和争论,指出全球化是一个非均衡、非对称的过程。随后分析了这种非均衡、非对称过程对空间发展的影响,即城市和区域空间积累与分化及城市密集地区作用的凸现,然后文章对中国空间发展的特殊影响因素和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以经济增长和空间营造为主要目的传统技术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规划被赋予了公共政策指引和提升竞争力的双重新功能,具备了对内解决问题、对外参与全球竞争的双向职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年企业的相关数据,以兰州城区行政区划中街道为空间单元,通过对兰州市制造业企业的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的分析,探寻该市内部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规律,并从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入手,分析现有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无论从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来看,兰州城区制造业企业空间结构由内到外都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历史因素、土地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集聚效应、开发区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