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治初年,新疆伊犁府的宝伊局即鼓铸同治年号钱,目前已发现有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当十和同治重宝四的部颁样钱,黄铜质。实际上,宝伊局并未鼓铸同治通宝小平和同治重宝当十大钱,仅仅开铸当四钱,这与咸丰重宝当四钱  相似文献   

2.
<正>在清代钱币收藏和研究中,许多方家认为同治通宝小平钱的收藏可谓乏善可陈,微不足道,甚至不屑一顾,但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从清代货币史研究角度考察,同治小平钱应该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同治时期,民间普遍使用白银,而且外国机制银元输入颇多,且成色和制度均有保证,使用比较  相似文献   

3.
宝苏局大字版同治通宝异书钱,钱文四字楷中含隶,书法遒劲洒脱,一派大家风范。宝苏局一般同治通宝钱文,拘泥不畅,显谨小慎微与此异书钱文无可比拟。是钱"治"、"通"、"宝"三字更显超凡脱俗,"治"为连水,顺治钱中有"连水治",多显呆滞,毫无生气。该钱文治,  相似文献   

4.
同治初年,为了解决成丰年间钱制紊乱问题,户部特铸一批同治重宝背当十标准钱,颁发各省,照式铸行,此即部颁样钱。其制作精美,形制雷同,钱文如出一人之手。计有宝泉、宝源、宝直、宝晋等18种。对此,各种钱谱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日得两枚厌胜钱。二钱皆为银质手工錾刻,钱文一阴一阳。阴刻钱文正面为“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源”(图1)。此钱外径34,内穿55,厚15毫米,重124克。阳刻钱文正面为“同治国宝”,背满文钱局待考(图2)。此钱采用减地打洼法刻成,“国宝”二字为简写,外径33,内穿6,厚19毫米,重13克。二钱被拾得者磨损,阴文者尤甚。但品相尚好,锈斑仍在,应是银质墓葬钱。两钱出土于辽中县城南十五公里处一田氏墓地。墓主为清末武举人,原陵园规模较大,石碑、石栏等毁于“文革”。墓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盗,此二钱为田氏族人于被盗墓中拾得。两枚“同治”银…  相似文献   

6.
龚伟 《安徽钱币》2000,(2):46-46
部颁样钱向为收藏界所重。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的标准钱样,以供各省铸行时对照之用,故稀少名贵。笔者所介绍的两枚,一枚是同治通宝宝陕局小平样钱,另一枚是同治通宝宝福局小平样钱。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日得两枚厌胜钱.二钱皆为银质手工錾刻,钱文一阴一阳.阴刻钱文正面为"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源"(图1).此钱外径34,内穿5.5,厚1.5毫米,重12.4克.阳刻钱文正面为"同治国宝",背满文钱局待考(图2).此钱采用减地打洼法刻成,"国宝"二字为简写,外径33,内穿6,厚1.9毫米,重13克.二钱被拾得者磨损,阴文者尤甚.但品相尚好,锈斑仍在,应是银质墓葬钱.  相似文献   

8.
宝河局同治通宝背“伍年”雕刻银样乃是一枚奇品(彩页4):①它不符合清代钱法规定的祖制;②早期开国制钱钱径一般不超过28mm,此钱36.5mm;③除新疆外,其它钱局铸钱从无纪年。同治五年(1866),穆宗载淳年仅6岁,不能亲政,慈禧太后一手遮天,垂帘听政。想必是河南主省大臣乘机逢迎,创此“伍年”银样邀宠。  相似文献   

9.
在《安徽钱币》2003年第4期有吴先生和周先生撰文介绍宝泉、宝源局的同治通宝,称其为部颁样钱及大样钱。实误,应该称其为大制钱,或者称其为内廷大制钱。  相似文献   

10.
同治和光绪年号制钱小样轻薄,质量差,发行量小.当十大钱还在继续铸造、流通。  相似文献   

11.
宝伊局小平红钱作为新疆红钱大系中的制钱.在红钱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历史跨度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只有大钱,无小平钱)四朝,加之又有后朝补铸前朝钱币的现象,使得宝伊局小平红钱的种类多、版式版别多。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宝伊局小平红钱存世量相对来说较少,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户部曾特铸一套标准钱颁发各省(称部颁样钱),要求各地照此式铸造,以达到统一全国货币的目的,结束了咸丰时期制钱紊乱的局面。部颁样钱,小平钱直径26毫米,枚重5克以上。因当时的经济状况不良,铸钱严重亏损,工部宝源局的小平钱仅3克左右,而且铸量很少,  相似文献   

13.
石刚 《新疆钱币》2005,(3):96-100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伊犁将军伊勒图的建议,开设宝伊局鼓铸制钱,岁铸钱九百二十余串,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因农民起义占领惠远城终止,宝伊局前后共铸钱九十一年,先后铸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共五个年号钱。  相似文献   

14.
叶尔羌局是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的第一个铸钱局,先后在乾隆、咸丰、同治年间铸造过铜钱。笔者把集藏多年的叶尔羌局所铸的红钱精选若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孟滢 《安徽钱币》2000,(2):37-37
1993年第2期《安徽钱币》刊出拙文《两枚清钱小谭》之后,在近6年中,我又购得6枚清钱。去岁9月,江苏宜兴市泉友曹顺年先生函寄其藏“同治通宝”背满汉文“陕陕”套子钱“(图七)一枚,并要求我介绍近年所得清钱状况,遂成斯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承德的避暑山庄。临终前托孤,以肃顺、载垣、端华等顾命八大臣接受遗诏,辅佐六岁小皇帝载淳,又为之改元,年号"祺祥"。铸"祺祥通宝"小平钱,"祺祥重宝"当十钱。九月底慈禧等一行人先行到京,发动"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分别捕杀了顾命八大臣。恭亲王提出为小皇帝改年号为"同治",内阁大臣们一致同意,认为"同治"是上下一心,同臻郅之治。恭亲王将新拟的年号奏知慈禧,果  相似文献   

17.
笔在整理清同治钱币拓片时,发现有一枚难以定局的同治重宝当十母钱。该钱直径30.7毫米,重11.2克,钱体铸造精良,楷书秀俊,体工整有力。为尔宝断笔同,下八贝宝,背满是闭口宝,局为满“泉”字右侧加一点,当十(图1)。此钱是李伟先先生在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购买新式机器铸造银币。银币币面除文字外,“龙”的图案占据了极大位置,一时“龙洋”成了中国货币的代名词。在中国机制银币中出现龙的图案,当首推同治六年(1867)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两种。铸额极少,仅为样币,没有正式流通。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厂平为当时吉林使用的重量单位,也称吉平,每两重35.86克),有壹两、柒钱、半两、三钱、壹钱与(?)钱六种,主要流通在吉  相似文献   

19.
邵义 《清史研究》2014,(2):136-141
<正>在清代,京钱是指人们行使制钱以一当二的一种特别方式。了解这种特别方式的最好方法是剖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晚清人杨葆光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华东—华北各地的剃头价格: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十五日:支剃钱四十文(引者按:作者在江苏溧阳);同年四月初六日:支剃钱五十文(引者按:在上海);同年五月初六日:支剃钱四百(引者按:在北京);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二十三日:支剃钱一百文(在通州);光绪三年(1877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从乾隆至宣统年间,新疆先后在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局、库车、喀叶噶尔、伊犁、迪化七处设立铸钱局铸造红钱,宝伊局便是其中之一,先后铸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共5个年号的制钱,并铸造了一批当十、当百的大钱,前后共铸钱91年。咸丰四年(1854年),宝伊局铸有当五十、当百、当五百等大钱,分别重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