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旧中国有多少知识分子,没有精确的统计。各层次的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和高级知识分子)总共不到五百万人。大致构成是: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中学文化程度者,约四百万人以上。高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二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国外留学者约二万人至三万人。 二十世纪以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新式知识分子。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民族资  相似文献   

2.
翻译科技古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献知识和古代科技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就已经整理的古籍和发表的论文、专著中存在的问题谈些浅见.一、由于缺乏主代科技知识而造成的错误二十四史、《清史稿》、《畴人传》等古籍的整理皆出于著名专家之手,其贡献之大,是不言自明的.但由于缺乏古代科技知识也出现了一些疏漏.  相似文献   

3.
邱敏  唐文彰 《神州》2020,(1):23-23
孔子著作记述了大量古代科技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科技观。孔子科技观虽散见于各经典中,但充满了求真创新的探索精神、知德无神的科学特质、惜生爱物的人文关怀、敬天畏命的规律意识。吸取孔子科技观的天道贵生、客观求实、为仁从善的科技智慧,有助于我们防范科技“双刃剑”对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孔子科技观的语言表达也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独特的表达形式与其科技观内涵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文革”风暴乍起,针对知识分子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忧心忡忡的周恩来力图通过政策的手段加以限制和约束,逐步改善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处境。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郭沫若等人的命运也由于伟人的亲切关照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型时期,海外不少学将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二代(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第一代)知识分子。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汇合着全国各地化精英的结合体,而皖籍知识分子在这个群体中显  相似文献   

6.
<正>色目人是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元人使用"色目人"之名,就是指其种类繁多。本文所考察的色目文化,指的是色目人的文化,包括色目人的科技知识、医药饮食、语言文字、建筑及艺术。学界对色目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语言、文献(文字)三个方面;色目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亦是学者研究色目文化的切入点。本文拟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就笔者目力所及,对2006—2015年十年间海内外  相似文献   

7.
学习了舒焚先生近作《金初女真族知识分子群》一文(见《北方文物》1986年第1期),甚受教益。但文中提出,金初宗雄、宗翰等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机要起草小组,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书,其中包括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三月遣使“以衮冕圭册,册宋康王(高宗赵构)为帝”,并强调这些文书都“经过起草小组的推敲”一事,似为不妥。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17,(9)
正陈毅是党内正确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代表之一,素有"儒将"之称,在知识分子心目中有崇高威望。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毅在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上海市市长期间,为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上海高校知识分子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关于陈毅关心知识分子的具体案例,党史上已有大量的记载,老一辈学者也有大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西方。但这并不是说,我国近代就没有出色的人才。有识志士为了使民族振兴,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表现了卓超才能,掌握了科技知识。只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这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终被淹没。因而不少人名不见经传。我国近代最早留学法国的造船专家魏瀚,就是其中的一位。魏瀚(1850—1929年)字季诸,福建闽侯人。1867年2月,考进了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前学堂学习造船专业。最初学生只有12名。当时学校聘用法国人授课。“他学了  相似文献   

10.
为《郦学札记》作序,我实在感慨万端。我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毕生花大量时间从事于美其名曰著书立说其实是所谓“爬格子”的营生。这是大人先生们所不屑为而却是我们这一类人的本职。我生平出书,包括专著、译著以及点校古籍和主编辞书之类,据我的研究生们统计,已经...  相似文献   

11.
公元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引起了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亿万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别是包括一大批中小知识分子在内的市民群体,反映更为强烈.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新闻舆论工具,阐明和宣扬自己的立场、观点,为反法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奔走呼号,推波助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以下简称《画报》),即是在这种群情激愤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以相当多的篇幅描绘中国人民抗法斗争的动人场景,想方设法适应社会潮流和读者心理,风行一时,深受市民的喜爱,本文拟根据所掌握的史料,对《画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画报》描绘中法战争部分在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点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皖南新四军军部的知识分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四军前身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部队里中下层干部主要是工农分子,有化的人很少。所以,新四军建军之初,领导上就重视团结和吸收知识分子,以使新四军成为人才荟萃之师。当时新四军对知识分子采取“热情欢迎,大量吸收,关怀爱护,积极培养,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去留自由,去时欢送,回来欢迎,仍然重用,并不歧视”的方针,使新四军这座革命大熔炉熔进大量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探析汪闻生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在他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知识分子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观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作一个系统的探析。一、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般中国学者会认为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彻底而又没有任何遗留,但事实上德国人的反省不是这样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26年前,当德国统一时,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东、西德在反省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问题上会出现明显的区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个成功面对第三帝国历史的国家,它的精英阶层包括知识分子,都以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众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在社会政治频繁大动荡的表层下面,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社会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其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社会变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追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初生形态,在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洋务事业中形成的新式知识人材群体,可称为其雏形。这一群体可分为两代:第一代包括从社会上招集的一些通西学的文人、士子,以及教会学校培养出的西学人材,这些人成为80年代中期以前洋务事业中主要的西学和科技力量。第二代  相似文献   

16.
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为了镇压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反抗,迭兴文字大狱,大肄屠杀无辜的知识分子和人民。有的全家被戮,有的被开棺戮尸,有的被充军到黑龙江。此外,因其它莫须有罪名被流放来北大荒的为数也不少。所以,有清一代,流放到黑龙江来的知识分子(流人)是很多的。其中不乏有学问、有才华的人。如清初因科场案流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江南才子吴汉槎(兆骞)和他的诗集《秋茄集》便很有名。  相似文献   

18.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真实写照,它记载和反映了科学技术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储备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科技档案的再利用价值是巨大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促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众多科技成果研制者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戊戌时期的学会运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讨论戊戌时期(1895—1898年)的学会以前,先对“学会”一词加以界定。学会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学会,指知识分子为某些共同兴趣而组织的团体,参加团体的人,或研究学术,或传播知识,或宏扬理念;狭义的学会,指知识分子为研究学术所组织的团体,传播知识或宏...  相似文献   

20.
正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就其反映的时代跨度而言,从小说"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写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二百四十八年,几乎反映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士人生活,这在前此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未见有。因此,《儒林外史》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虽然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明朝,却实实在在是他所生活着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士人生活的图景。吴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