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船棺葬     
船棺葬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地乃至太平洋群岛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本文广泛收集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船棺葬的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进而论述了船相葬的分布、时代、族属和所反映的丧葬观念.文章认为,行船棺葬的民族均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船棺葬俗实际是海洋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船是海洋民族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死后以船为棺,目的是满足死者在想象的另一世界中的生存需要,并祈求死者福佑活着的人们,即行船棺葬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它集中体现了海洋民族的信仰,追求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常经宇 《文博》2020,(5):53-60
居室葬是指人类主动将死者处理在居住址室内的非奠基性质的埋葬形式。作为不同于传统埋葬形式的特殊案例,芦山峁遗址居室葬可能与辽西和坝上地区的居室葬存在源流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似的生业环境与稳定的文化交流网中。将死者埋葬于房址中并继续居住,可能体现了生者的亲情观念以及期盼佑护的功利思想。  相似文献   

3.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马的来历     
纳西族在人死后,要举行两次仪式,一次是人死后的出葬仪式,火化尸体或埋葬尸体,处理人的肉体。第三年的阴历十一月份,举行超度仪式,把死者灵魂超度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超度人灵魂。在这  相似文献   

5.
史前碎物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史前时期的碎物葬划分为用碎物陪葬、殓葬及祭奠三大类型 ,并分别用考古发现较为详尽地举例说明。在文后又对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如认为碎物葬中碎物的意图应是避邪和为死者享用两者兼而有之 ;碎物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碎物葬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6.
墓葬,也就是"坟墓",是生者为死者所营筑的栖身之所。它不仅是死者灵魂的栖居之地,也是生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模式为死者设计的另一个世界。如同生者的世界,死者的世界一样精彩纷呈,随墓主人而葬的随葬品通常表示着墓主人生前对这些财物和生活方式的占有性质,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一些近海地区的原始氏族墓葬中,死者头部复盖红陶钵的葬俗甚为流行。其中有些墓葬的死者均为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作者对这两种葬俗的来历和含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葬死者,使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很少发现居室葬;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绝少这种野蛮的葬俗,从而造成了我们对它的忽视。假如对居室葬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将发现它是人类最古老葬俗的一种,并曾广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原地区原始葬具王晓人类历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300万年以前。但是,人们宗教意识的产生却较晚。早期人类并不知道死者的尸体进行埋葬,往往弃之荒野,或分而食之。在纺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人们逐渐走向了母系氏族社会。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期刊发了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地简报,此墓地的77座墓葬排列整齐,无一迭压、打破现象,死者葬式中有一种无头骨葬比较特殊。  相似文献   

11.
“异穴并葬”墓是殷墟墓地中常见的一种埋葬现象。所谓“异穴并葬”墓,即两个墓穴较紧地并葬在一起,墓穴的方向一致,但两个墓主的头向相反或相同。这种形式的葬法应是后人有意将两个死者并葬在一起的。关于“异穴并葬”墓,笔者在以前的有关文章中曾涉及过。本文拟根据殷墟现有材料中的“异穴并葬”墓的概况、典型墓葬特征及性质,作一概述和分析,并对殷商社会的婚姻形态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2.
简述帝王陵墓的殉葬、俑坑与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居死葬,自古皆然。我国古代的丧葬礼制与死者生前的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因此,历代墓葬成为考古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帝王陵墓又为历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据所看到的帝王陵墓的殉葬、俑坑和石刻材料,对其葬习和演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丧葬就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一整套方法,丧葬观念的产生是受灵魂和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人类最初对尸体采取自然葬法,有《孟子·滕文公上》为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1]。其实  相似文献   

14.
沙武田  陈璇 《文博》2023,(5):90-96
敦煌莫高窟B47窟为瘗窟,死者独葬于窟内并随葬两件告身。根据告身可知葬者“□文楚”是唐代战死归乡的低级军官,死后由亲属承担丧葬事宜,因敦煌战死不入家族墓地习俗,亲属选择佛教丧葬观念与形式,将其送入莫高窟北区瘗埋安葬,以期为其除罪升天。佛教石窟寺允许世俗人单独开窟入葬并随葬世俗文书与纸钱,说明佛教葬俗逐渐受到世俗葬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盗葬"一词作为丧葬习俗中的特殊用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指"窃用他人土地、墓穴埋葬死者",在典籍中较常见;另一个重要义项是"葬不斩草买地立券,谓之盗葬",在买地券中常见,主要出现在宋元明时期,且只在江西地区,并与道教内容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道教词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三峡地区发现的23例六朝至隋唐时期的多人埋葬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分期和多人埋葬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这种葬俗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多人、多次、分层次、多时期葬死者于一室是三峡地区六朝隋唐墓葬的重要特点,它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蛮人"与"夏人"葬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在死者手中放上的玉器,或其他器物,称之为“握”。古人认为,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生人不愿死者空口而去便有了“唅”,不愿死者空手而去便有了“握”。灵魂不灭的信仰使得慰藉亡灵的厚葬之风产生,死者生前所拥有、喜爱的物件也由此葬入了墓中。《仪礼·士丧制》云:“握玉手用玄熏,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这就是说,用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红黑色织物包裹东西,握在死者手中,并用丝带捆紧。《释名·释丧制》“:握,以物在尸手中,使之握也。”握玉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山西汉墓出土的遗物中,常可见…  相似文献   

18.
夏娃勃梯是古代埃及人给墓葬小雕象所取的名字。夏娃勃梯象与死者一起葬在墓内,每当死者被传唤担当任何强迫性的工作,如挖掘运河,灌溉田地,自东界往西界搬运沙土时,夏娃勃梯就代替他的主人来完成工作。据说只要死者诵念咒文,雕象当即复活以替主人服务。由于一个奴仆不能把一切必须做的事情全都做完,因而人们认为在国王和达官贵人的墓里就有必要多放几个夏娃勃梯象,通常部放三百六十五个,以使一年之中每天有一个夏娃勃梯在替他的主人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史前居室埋人现象的考古材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相关问题。认为我国史前居室埋人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史前居室有序埋人现象(A类,又可分为a、b、c三小类)和史前居室无序埋人现象(B类),A类是人类有意识的形为,B类则更多的是自然灾害和部落间冲突所造成,不能简单地将死者埋在居室内的现象称之为居室葬,居室葬仅仅是史前居室埋人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自然灾害、部落冲突等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 人生老死,是自然的法则。由于各个地域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从而对尸体的处理方法亦有了较大的差别,也便有了世间的诸多葬法和各种关于丧葬的风俗。人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死亡占的比例最大,而由其它原因诸如战争、自然灾害以及瘟疫等而导致死亡的人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那么,在对待这些不同的死者上各地的丧葬风俗也是有区别的。在对死者头颅的处置问题上,也是和各地的宗教信仰,风俗观念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