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顶点城市的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华 《人文地理》2008,23(5):47-52
三角洲顶点城市是基于城市区位和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特征而提出的经济地理概念,此类城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多个三角洲,此类城市与门户港城之间由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形成了三角洲顶点城市-门户城市这样一种新型的双核型空间结构空间组合类型,并且,该双核结构沿线经济要素密集,是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轴线。基于对我国多个三角洲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此类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广泛存在性,认为其形成伴随着海岸线变迁等三角洲自然环境要素的演化,并且,在这一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进程中,部分三角洲顶点城市经历了区域功能和地位的转化,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三角洲门户的港口城市往往在短时间内超越了顶点城市。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对其形成演化的进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连云港市呈现出典型的一市双城式空间结构。研究表明,该市的这种由市区与港口组成的双核结构,历史上曾经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即海州与新浦、新浦与大浦、新浦与连云。海岸线的东移、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河海相交的区位优势等是造成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双核结构的主要原因。对其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探讨该市今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为双核结构模式的机理分析,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双核结构与广东省东西翼经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空间结构的角度,通过对区情的具体分析,以内因为发展导向,引入双核结构模式,提出以汕头-潮州、湛江-茂名区域连动为特征的双核结构将是广东省两翼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具体可以通过突出核心城市、培育核心产业竞争力等经济措施加快扩散作用,推动东西翼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速公路货流数据的重庆市区县关联网络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空间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网络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领域。国外研究多采用信息流、航空流作为研究城市与区域网络的主要手段。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与区域关联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高速公路货流数据拟合重庆区县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析关联网络结构。研究表明:①传统的"一圈两翼"结构逐渐向"双核"结构演化,空间结构面临重组;②主城区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渝西方向;③横向水平联系的分布具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5.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工业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为了揭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存在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湖南长沙和岳阳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双核结构,对长沙-岳阳双核结构模式进行分析,优化长沙-岳阳双核结构模式的方法在于,区域中心城市由长沙拓展成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岳阳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扬长避短,实现双核城市的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体结构及其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本质过程和直观表现是城市群体结构或城市群形态结构产生、发展到成熟完善的过程。文章从城市群体结构的概念入手,研究了其基本型式和结构划分的思路,概括了四圈层空间结构模式,即核心首位城市带、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城市群腹地带。分析了其结节性与均质性、网络性、功能性的特征,并对城市群体结构发展动力、阶段及特征加以理论概括。以城市群演化为基点,对城市群体形态结构、类型和演化规律予以阐述,归纳出城市群体结构和城市群形态类型演化的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三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1982年和2000年的上海社会空间结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2年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相对简单,市区和郊区各自具有较强的同质性;2000年社会空间结构则趋于复杂,异质性特征明显增强,各类社会区间的圈层分布成为主导模式,并呈现指状空间扩散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从能动者和结构两个层面揭示了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1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铁路客运班次构造多中心指数来表征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功能联系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体呈单中心化趋势,但地区差异化明显,珠三角、山东半岛和闽东南城市群已表现出多中心化特征;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先单中心后多中心的演变过程;城市群规模的增大和城市间联系加强促进了城市群向多中心方向演化;而面积小、三产比重高的城市群更有利于形成单中心的结构;政府干预作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并不显著。鉴于不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不同,未来政策取向应该遵从各个城市群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旅游产业化组织、旅游合作的技术支撑、旅游合作的空间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接着对徐(州)连(云港)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出徐连两市具有城市共生、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扼等,有利于旅游联合发展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徐连旅游带的总体思路。最后指出了徐连旅游带建设应重点实施的五大战略:政府主导、系统开发、联合促销、结构演变、信息化推进。  相似文献   

12.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城互动、提升港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连云港市1989—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结合协调度、静态和动态协调发展度,对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轨迹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2009年,连云港市港—城协调发展模式总体上经历了濒临失调模式到勉强协调模式再到基本协调模式的演化过程;②港口与城市基本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动态协调发展度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分析认为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主要由港口功能的升级、临港产业的壮大、城市发展的支撑等推动以及自然环境和区位因子、腹地的经济水平、周边港口的空间袭夺、港城关系的空间分离等约束要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现代物流业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性的产业转移高潮,处于全球供应链枢纽节点地位的大型港口城市在物流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强大的极核作用。现代物流业在港口城市飞速发展,必将引起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变化,并通过港口物流发展带动物流企业集聚、大型物流园区兴起、构建城市型轴--辐物流网络主导物流配送网点布局,参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本文运用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大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计算评价了江苏省地区级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并利用重力模型划分主要中心城市腹地范围,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函数的变化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江苏省中心城市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存在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鹏军  吕斌 《人文地理》2005,20(5):108-111
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借鉴国外港口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三角洲地区和海港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港口经济发展,研究港口产业对于港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港口产业的时间演替规律和在港口产业带动下的港口地区地域空间扩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港口后勤功能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港航服务企业为港口后勤要素,通过分析2002-2018年港口后勤要素结构变化和空间演替,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阐释长三角地区港口后勤功能转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及各城市的港口后勤功能均在不断优化,大型港口城市的转型态势较中小型港口城市更显著;不同城市后勤要素的增速不同,中心城市上海的高端要素增长显著快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在中低端要素增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类后勤要素的增速存在明显差异,中高端要素的增速远大于低端要素,且空间分布上较低端要素更集中;区位和行业特性共同导致港口后勤要素在不同尺度上的集散特征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艳红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4,29(6):95-103
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