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为配合蒲城县文物局对永丰镇发现古墓群的有效保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并对发现的4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家族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M2为大型竖穴木椁墓,墓主身份尊贵,时代为战国晚期;M3、M4、M5为中小型竖穴墓道土洞墓,时代为秦代或汉初。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考古以及丧葬礼俗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1996年8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东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00余座。其中M20保存完好 ,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等。墓葬为竖穴土圹木椁墓 ,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以铜器和漆器为主 ,另有少量玉、石器。铜带钩和银带钩饰浮雕式兽面、猛禽等 ,制作精美 ,具有北方民族风格。铜灯的柄部有刻铭 ,为三晋之器。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 ,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3.
大河口墓地M1、M1017、M2002及横水墓地M1、M2、M2158是晋南地区西周早、中期的高等级墓葬,本文通过对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铭文比较,认为六座墓葬从早到晚的年代顺序分别是大河口M1、横水M2158、大河口M1017、大河口M2002、横水M2、横水M1。推测大河口M1的年代为昭王时期,横水M2158为穆王早期,大河口M1017年代为穆王晚期,大河口M2002与M1017同时或略晚,横水M2为恭王时期,横水M1为恭王末年或略晚。二墓地各具特极征,可能是国别的不同所造成。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5,(7)
2009年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增城市博物馆,对浮扶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M511为发掘区内规模最大的墓葬,由墓道、封门及椁室组成。该墓底铺石子,上置木椁,出土陶器、原始瓷、玉器等,具有典型的越人墓特征。从整个墓地来看,该墓的规模和随葬器物都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应为越人部落的首领或上层贵族。底铺石子的木椁墓,在岭南地区发掘所见,以此墓为最。  相似文献   

5.
韦正 《考古》2012,(9):60-68,113
吐鲁番阿斯塔那M148、M233和阿斯塔那西区M408、M409等4座墓葬在发掘报告中被认为年代较晚。但通过将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周边相关墓葬比较可见其年代或可早到十六国早期。在西晋甚至曹魏时期,汉式墓葬已在吐鲁番出现,且与河西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面貌接近,或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周家寨墓地位于湖北随州曾都区周家寨村和孔家坡社区。为配合当地小区还建工程建设,2014年9~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除少量为东汉和六朝时期墓葬外,其余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300多件(套),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漆木器和竹器等。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西汉墓葬M8出土了一批简牍。M8为一椁一棺,木椁长2.3米、宽1.4米。随葬品丰富,均出自头厢与边厢,除简牍外,共有72件(套),以漆木器为主(耳杯、俑、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发掘了6座保存较好的汉代竖穴土坑木椁墓[1].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并且存在一墓多椁或一椁多棺的合葬现象.其中,M1与M7、M8、M9为Ⅰ型木椁墓,被置于同一个长方形竖穴墓坑之中,属于同一墓葬的四个椁室.它们之间用生土或熟土隔开,每个椁室内放置1~2具木棺.因而,似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家族内几个家庭的多人二次合葬墓"[2].  相似文献   

8.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的香山M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墓为越国高等级贵族墓,是继印山越国王陵之后发现的又一座木椁横截面呈人字形的两面坡状越国大型墓葬。该墓木料加工场、木质排水系统、考究的土木结构基础平台及先进的细木作工艺,是越文化考古中的首次发现,而该墓复杂的营造方法、木椁底部多层枕木的构造、墓内不积炭及特殊的防水防潮的做法等,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该墓的发掘为研究越国墓葬等级制度、越国贵族墓葬的墓葬制度及埋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苏州观音山石室土墩墓D1M1墓葬结构为打破基岩的岩坑墓,常见于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山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式,特别是在东周时期比较常见。器物坑所出土器物均为春秋时期常见的器形,印纹陶纹饰也流行于春秋时期,因此D1M1年代可推断为东周。另墓室底部清理出的少量玉器具有秦汉时期的特点,据此推测D1M1在秦汉时期被破坏,并利用了春秋时期构筑的岩坑墓穴进行再次埋葬。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为配合奉化市西环线公路一期工程乌鸦山隧道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奉化市锦屏街道下路头村乌鸦山西麓缓坡处的一批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共清理不同时期墓葬7座,其中西晋时期墓葬3座(编号M5、M6、M7)、南朝时期墓葬1座(编号M4)、明清时期墓葬3座(编号M1、M2、M3)。现将有关西晋和南朝墓葬发掘情况作一简要报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江苏常州北环新村宋木椁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常州市北郊北环新村住宅基建工地发现一座木椁墓,市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了清理,情况概述如下。一墓葬形制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椁顶距地表1.6米,方向250°,葬具为一椁一棺(图一)。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新出版的发掘报告《朝阳袁台子——战国西汉遗址和西周至十六国时期墓葬》,详细发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辽宁朝阳袁台子村附近的城址和墓葬的发掘资料①。发掘报告将袁台子村附近的王坟山等地的162座墓葬划分出十类墓葬,其中甲类墓有6座,集中分布于王坟山的南坡,即王坟山墓地的南小区,编号分别为M121、M122、M123、M125、M126、M129。发掘报告将这6座墓葬断代为西周早、中期,认为它们是袁台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山东省日照市海曲墓地的三个墩式封土墓。其中的2号封土呈圆形,封土为堆筑而成,其内共有38座墓葬,有木椁墓和砖室墓。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和漆器等。根据地层关系、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组合与特征等推断墓葬的时代为西汉中期至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5.
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6.
茗山前共计发掘的4座墓(M1~4),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2为凸字形单砖室券顶墓,M3、4为长方形单砖室券顶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晚期的盗扰及破坏,其中M3、4未发现任何随葬器物。尽管这几座墓葬均未见明确的纪年材料,但由于M1、2出土的9件随葬器物以实用器为主,时代特征明显,作者通过参照长江下游地区两汉、吴、西晋墓葬分期研究的成果,并通过器物类型的比较,得出了上述四座墓葬的基本年代判断,笔者认为是基本可靠的,为同时期的墓葬研究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区(Ⅱ区)共发现墓葬107座,其中汉代墓葬数量最多,魏晋北朝和明清时期墓葬次之,还有极少量的唐代及辽金墓葬。西汉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木棺墓,有的有木椁和头厢,出土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盒、铜镜等典型器物组合;魏晋北朝墓葬发现了精美的"位至三公"铜镜;明清时期墓葬除了陶瓷器,还发现了完整的八宝纹铜镜等。延庆西屯墓地的发掘对研究妫水河流域的考古序列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吉工业园区建设所涉及的9座土墩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第八号墩为一座墓坑为方形的墓葬,编号D8M1。墓葬共出土41件随葬品,种类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漆器等。年代在新莽至东汉初。D8M1一椁双棺的葬俗,为研究两汉时期的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溃阳镇北的溃阳岭上,是一处以应国墓葬为主的大型古墓群,墓葬的年代为两周时期与两汉时期。本文介绍的M301是1992年在应国墓地发掘的一座楚国直辖时期的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主要有铜器、锡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其中铜礼器有鼎、簋、敦、盘、■、浴缶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此墓的墓主人可能是应国王室贵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20.
雷雨 《四川文物》2006,(3):31-53
什邡城关先后共发掘出了98座古代墓葬,均为坚穴土坑墓,分为船棺墓、木椁墓、木板墓和无葬具墓四类;其中89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1096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根据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可将其中82座墓分为六期十段,年代上限到春秋时期,下限为公元前1世纪中下叶,即西汉前期。反映了巴蜀文化与秦汉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