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曰 :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造字之本也。颜注曰 :象形谓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事即指事也 ,谓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象意即会意也 ,谓比类合谊 ,以见指扌为 ,武信是也 ;象声即形声 ,谓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转注谓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谓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文字之义 ,总归六书 ,故曰 :立字之本也。”①“从现今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 ,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殷代甲骨文 ,不但是中国最早的技术表现较为成熟较为精能的契刻艺术 ,而且无疑是中国最早的较为成…  相似文献   

2.
葑菜腌菜     
赖广昌  木子 《旅游》2012,(3):11
故乡有种蔬菜名叫"葑菜",读《诗经·邶风·谷风》时,发现已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我猜想这个葑菜肯定是一直从古代吃下来的菜了。偶然翻阅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芜菁"条下有这样的记录:芜菁,昔人谓葑、须芥、蕵(sun)、芜、荛、芜菁、蔓菁七名为一物。翻到"芥"条,其中几句话让我异常兴奋:"江西  相似文献   

3.
话说督亢     
方嘉 《文史精华》2013,(4):63-64
"图穷匕见"是人们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处"荆轲刺秦王",也是人所共知而且津津乐道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刘向编订《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应先见于《战国策》中所收录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江南蔬菜     
<正>"菜,草之可食者。"这是权威的古籍注解。《现代汉语词典》认同这一泛称,并友善地加注为"泛指绿叶的蔬菜"。青菜蔬菜中,青菜系平民,且绝对可以"人民的名义"注册为"菜"。青菜,伴我成长的菜,因为太普通,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所以名不经传。查《本草纲目》级植物、医药书,  相似文献   

5.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6.
雕母钱又称祖钱。鲍康在《大钱图录》中记述:"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诗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清代以铜雕母为主,雍正、咸丰、同治、光绪亦见象牙雕母。铅质雕母者最早见于元代,杨成麒先生曾介绍一枚"大元国宝"当十铅质雕母钱。明代雕母钱极为罕见,迄今仅发现4枚,包括南京博物院藏嘉靖当十雕母、张季量藏万历小平雕母、罗伯昭藏崇祯背上星雕母,还有近年沈阳刘广隆先生收藏万历通宝雕母。根据多年搜集资料所得,清代各时期雕母钱已发现400余枚。这仅是现…  相似文献   

7.
<正>"慎独"一词本系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礼记·中庸》有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没有比那些不易觉察的地  相似文献   

8.
雕母钱又称祖钱。据《大钱图录》中记述:“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样钱,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非局人不能凿,再用雕母翻砂铸母钱”。清代以铜雕为主,雍正、咸丰、同浩、光绪亦见象牙雕母。铜质雕母最早见于元代的“大元国宝”当十铅质雕母钱。明代雕母极为罕见,迄今仅发现数枚,其中包括南京博物院藏嘉靖通宝当十雕母。  相似文献   

9.
<正>《青玉"气"薄胎花觚》作品介绍:作品的立意是想通过"气"这一概念,用自己的玉雕语言来表述自己对"和谐"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气为虚,亦为实;无形而有形,有形源自无形,无形而太极。"天地"为气,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皆生于"气",皆融于"气"。盛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上部盛酒下部置于火炭之中的温酒之器——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作品在设计上,借用了凝聚着青铜文化大气而庄重之感的"觚"之造型,与苏邦玉雕中最具代表性的"薄胎工艺"的特色:柔美、精致相结合,实现多种艺术的契合,体现出"金与石"的刚柔之美。作品在技法上施以"薄胎工艺",器之上端雕刻出由冷至热而凝成的水珠,由上往下,由大变小,不断地滑落,因遇火焰化为水之气;器之下端雕刻的烈焰则从下而上,由强至弱不断的  相似文献   

10.
康熙雍正的五彩与粉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彩与粉彩都是在施过釉的器物上用各种彩色绘制经爐火烧造而成的。在晚近的说瓷书中,很少专谈粉彩,可能是把它列入五彩范围的缘故。但也有这种记载,例如: 陶雅:"康熙彩硬,雍正彩软。" 所谓"硬"软",陶雅解释说:"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 饮流斋说瓷也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相似文献   

11.
简牍文书“刺”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是汉晋间常用的文书形式,刘彦和《文心雕龙·书记》云:"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汉书·外戚传下》:"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长秋来自之。"师古曰:"条谓分条之也。刺谓书之于刺板也。"王充《论衡·骨相》:韩生"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后汉书·祢衡传》:"始达颍川,乃阴怀  相似文献   

12.
《左传》载医和为晋平公诊病,论其病云"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后世对此语歧解纷呈:杜预、孔颖达读为"是谓‘近女室,疾如蛊’";清黄生认为当读作"是谓近女,室疾如蛊";段玉裁则以"是为近女室疾"为句;王引之又认为"室"为"生"之讹字,此句本作"是谓近女,生疾如蛊"。从《左传》行文,以及文字讹变情形来看,清人新说并不能成立;而据古医籍对"蛊"疾与"如蛊"之疾的记载,亦可证杜、孔之说为确。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的"大漠神韵——丝绸之路古代雕塑展"上,来自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的106件古代雕塑,令到场观众啧啧称奇,其中绝大部分雕塑出土于秦汉至隋唐丝绸之路沿线发掘的墓穴中。汉代木雕这样大规模地移师南国展出在全国尚属首次,其他泥雕、陶雕展品也都是"养在深闺"的珍品,在此之前从未与观众谋面。  相似文献   

14.
《文物世界》1999,(3):55-55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物——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困在塔刹、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称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层楼阁,楼阁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围空间则布满小佛坐像,最下层每面中间都雕有一龛,龛内雕有一尊较大的主佛和左右胁侍佛两尊,龛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志各异。整座佛塔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把中国古建艺术和印度佛塔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令人惊叹叫绝。  相似文献   

15.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物——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利、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称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层楼阁,楼阁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围空间则布满小佛坐像,最下层每面中间都雕有一龛,龛内雕有一尊较大的主佛和左右胁侍佛两尊,龛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态各异。整座佛塔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把中国古建艺术和印度佛塔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令人惊叹叫绝。  相似文献   

16.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学者,遍布大楼。而且每一座大学的建筑,都鲜明地刻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当我们细数中国的百年大学时,还会发现,那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建筑,几乎用一个词——中西合璧——即可道尽。  相似文献   

17.
雷虎  阮传菊 《世界遗产》2015,(3):114-117,10
缂丝,因外形有"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丝绸,因而又称刻丝。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王金山,缂丝业唯一的国家工艺术美术大师,他见证了当代缂丝从潦倒到中兴,再到衰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天地之心     
陈力朴 《旅游》2012,(12):1
天地之心。这词很大,听起来有点庞然无边际。再跟进一查,居然内蕴缅邈幽深,直抵奥境。这几个字是《易经》《复》卦彖辞中的一句。儒道对此各有表述。孔子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儒家认为,生、动乃天地之心。例如汉儒荀爽的"阳气初九,为天地心",宋代程颐的"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道家则认为,无和静是天地之心:"复者返本之谓也"。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则综合儒道前贤,提出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命题。天地之生,以人为本。人是天地生物中的根本。"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为天地之主,主必以心,故日人  相似文献   

19.
新见秦代诏书铭文残器,应属附于量器上的诏版,其形制向所未见。经计算复原,原器应为环形,其周长约118厘米,可箍于直径约37.5厘米的量器器身。推测与之相对应者,应正是久所湮没的秦桶量。桶,即《史记》所载商鞅变法时"平斗桶、权衡、丈尺"中之"桶"量,亦即睡虎地秦简中之"甬",其容十斗,朱剑心谓,"甬之器,不传于今"。参考残箍数据以及桶量容值等,则可大致复原出秦桶量之形制。这也是近世首次复原出秦桶量,进而填补了秦制"桶-斗-升"序列中桶量形制的空白。复原秦桶量之形制、尺寸,又与汉斛大致相合,故可印证郑玄对于"桶"与"斛"同器异名的判断,也揭示了度量衡领域汉承秦制的一面。而"桶""斛"名称的变化,当属王莽复古改制的产物,在"石"这一单位业已混乱的背景下,实际指向了秦汉度量衡制度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20.
<正>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大约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三是指亲家关系,《说文解字》释"婚"和"姻"说到:"婚,妇家也";"姻,婿家也"。《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