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盧绳 《文物》1956,(10)
1.外八庙的位置及其建筑年代在承德避署山庄的东北两面,武烈河以东和狮子沟以北的山丘地带,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之间,先后建立了很多寺庙,这些庙宇,有"外八庙"或"八大寺"之称。这些庙宇的建筑位置,在武烈河东岸的自南而北,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四处,更在其东北面,狮子沟的东北角的山麓地带,建有普  相似文献   

2.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群。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后历经89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其周围寺庙由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和广缘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组成,总占地面积4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百废待兴,消除废墟,重整山庄、外庙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自建成以来,历经沧桑,先后遭到了军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  相似文献   

3.
李然 《文物春秋》2011,(6):56-60
承德罗汉堂是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汉地风格的寺院。现建筑已无存,仅余古松16棵,原陈于堂内的508尊罗汉仅存193尊,现陈列于普佑寺中。本文对罗汉堂的营建、建筑规制及罗汉像的成造等进行了简述,以期还原罗汉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郭东曙 《文史月刊》2007,(8):F0002-F0002
在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庙"中,建筑最独特、色彩最艳丽的寺庙,当数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了。  相似文献   

5.
《旅游》2004,(1):22-25
“五岳归来不看山”,因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囊括了山之尊、险、雄、奇、秀与灵,观后自可止步,而承德归来则可以不再看庙,因为承德堪称“庙城”,在清代,寺庙遍布山城,庙会祭日繁多,八方云集,香火旺盛,此伏彼起……据考证,仅在承德市中心区、近郊范围内,由清政府修建并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寺庙就有32座,由地方官署和民间集资所建寺庙有91座,总计为123座 现存1/3。尤其环列避暑山庄周围的外八庙,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成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集汉、蒙、藏、维等多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融浓厚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于一体,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向了顶峰。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个古建群体能够超越它的综合水平,因而,外八庙连同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然,身临外八庙,也会“叹观止矣”,所谓“承德归来不看庙”。  相似文献   

6.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东朝西,随山就势,占地面积为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寺庙整体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布局,宗印殿以前的部分与一般佛寺建筑无甚差异,只有后部的“阇城”有它特殊的布局和造型,这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目的所决定的。当时的承德,在溥仁、溥善两寺和安远庙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土岗平地,位于磬锤峰的西面,可东望磬锤峰,地势形胜,乾隆意欲在此建立一庙,以纪念当时新疆南北两路的都尔伯特、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等的归顺。由于回部和哈萨克、布鲁特等民族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7.
旧都北京的寺庙众多。据1928年北京市寺庙普查,共登记的寺庙有1631处,而称作关帝庙、关王庙、伏魔寺以及合祀关羽的庙宇约有近300处。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则称,“关庙遍天下,而京师尤胜”。  相似文献   

8.
河南新乡卫辉比干庙乃是天下以第一的比干庙,它是华夏地区第一座把墓地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庙宇苍劲有力,气度恢宏,宏伟壮烈,突显了古代汉民族聪明才智。河南新乡卫辉比干庙有很多地方风物传说:有关于建筑、民俗、名人、自然万物等。这些地方风物传说以比干庙中奇特的人文自然为背景,环绕比干高尚的节操以及民间信仰(财神)等叙述的民间传说故事,它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对河南卫辉比干庙地方风物传说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黄山归来不看岳,承德归采不看庙"!早在清初,承德就有"多庙之城"的美誉。承德外八庙从相地择址到建筑布局都是由清朝皇帝亲自裁决,在建筑上集满、汉、藏、维、蒙等多民族建筑之精华,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建筑风格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不仅体现了我国多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生动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灿烂文  相似文献   

10.
贾成惠 《文物春秋》2008,7(1):38-43
内丘扁鹊庙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祭祀扁鹊的庙宇。本文由扁鹊其人与内丘鹊山的关系展开讨论,引证相关历史文献和碑刻,考述了内丘扁鹊庙的创建年代、历史演变、建筑布局及特点,综论了其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晋东南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环境特性使得众多早期村庙建筑及周边聚落得以保存至今,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空间组合关系——一村多庙。高都镇内存有3处保留着金代遗构的庙宇和6处清代庙宇,是晋东南地区难得的多座早期建筑同在一个聚落内的案例。多座村庙在聚落空间中发挥着分隔、标识、重组道路和民居肌理的节点作用。村庙亦与聚落中各类日常事务的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修缮营建工程都成为所在聚落及周边地区组织方式、经济实力、信仰需求等方面情况的体现。因此,村庙的营建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聚落的演变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造访普宁寺     
白云翔 《旅游》2002,(5):20-20
承德的“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宝库。它们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面和北面,像众星棒月般围绕着避暑山庄,普宁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曲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纵览》2007,(9):88-88
<正>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乾隆皇帝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式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寺内供  相似文献   

14.
《旅游纵览》2007,(5):21-21
<正>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乾隆皇帝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式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寺内供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纵览》2007,(3):39-39
<正>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乾隆皇帝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式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07,(11):88-88
<正>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乾隆皇帝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式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寺内供奉的金漆木雕大佛  相似文献   

17.
<正> 清王朝为推行“神道设教”的民族政策,故在避暑山庄之外,以百川归海、众星捧月之势,肇建了与山庄和谐的承德“外八庙”,这样就形成一个空间的整体。其中:有汉式常规建筑“伽兰七堂”;也有仿新疆固尔扎庙的安远庙;还有仿西藏山地寺院建筑,但这些建筑的仿建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以藏式为兰本结合汉式的精巧建筑手法:如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耶庙、普乐寺是仿萨迦寺、普陀宗乘之庙是仿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是仿扎什伦布而建。承德“外八庙”(实际有十二座喇嘛庙)均有创新和改进,却都保留了藏式的特色。其因由来已久,因为蒙、藏都尊崇藏传佛教。早在崇德七年(1642年),四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作为明清都城,城内外很多寺庙都曾为太监养老地。至清代,养老场所主要有佛寺和道教庙宇,组织方式一般分为加入养老义会和皈依道教或佛教两类。位于皇城内的万寿兴隆寺和位于京郊的立马关帝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养老场所与组织方式。二座寺庙均始建于明代,清代先后成为太监庙后,寺庙的格局和建筑特征发生相应变化,并出现不同建筑等级形制的杂糅,反映出清末期后建筑等级规制不再被严格遵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整体建筑中,除有亭、台、楼、阁、榭、庙宇、殿堂外,还可以见到雄伟挺拔、形态各异的佛塔。这些塔以其独特的风姿点缀着秀丽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 佛塔最早起源于印度,起初是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塔成了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佛塔的诞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工匠的加工创造,出现了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建筑材料的塔。纵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存的四、五十座塔,都属佛塔,采用砖石、琉璃材料的较多,构造式样有楼阁式、窣堵波式、密檐式和过街  相似文献   

20.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的殊像寺俗称"乾隆家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的一座满族喇嘛寺,本文论 及殊像寺的建立和满文大藏经的收藏,并对清帝译制满文大藏经的用意及经过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