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省长杨增新处理沙俄扰疆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数万白俄匪军涌入新疆,西方列强在直接出兵对年轻的苏俄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同时,企图把新疆省长杨增新拉到反苏反共的阵营里,使新疆成为他们的反苏反共基地。为此,极力利用逃到新疆的白俄匪军给杨增新施加压力。对此,杨增新坚持中立的外交方针,刚柔相济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2.
泽潞节度使卢从史元和元年(806)兵下太行,进击成德节度使王士真之行为,原为唐宪宗所赞同,是宪宗欲於河朔三镇用兵之试探性行动。而後,由於以翰林学士李绦为代表的朝廷宽容派及以幽州节度使刘济为代表的割据势力的反对,宪宗态度发生变化,卢从史的出兵便以无果而告终,而卢从史本人也成为朝廷猜忌之对象。考察卢从史出兵山东与唐宪宗欲用兵河朔三镇之关系,可见当时政治军事格局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杨增新与科布多事件及阿尔泰并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12年,沙俄在策动外蒙古宣布独立后,唆使外蒙古出兵侵占科布多,并试图以外蒙古为工具图谋新疆及阿尔泰地区。时任新疆都督的杨增新,在内外压力重重的背景下,积极出兵援助科布多。在科布多沦陷后,仍坚持部署收复科城计划,精心筹办新疆边务,确保阿尔泰地区安全,并在与沙俄的交涉中军事、外交斗争并重。杨增新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北京政府在科布多问题上的无力软弱状态,但亦尽自身努力保护了阿尔泰地区,最终实现了新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行政及军事意义上的完全统一,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与新疆三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本文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认为蒋介石以打、谈、抚的手法抵制新疆三区革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半叶苏联出兵新疆述论齐清顺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余年中,苏联红军多次大规模地开进新疆作战驻防,对新疆政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过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大陆出版的书刊中,对这一问题多采取回避的...  相似文献   

6.
10世纪末,基辅罗斯王公弗拉基米尔一面应拜占廷皇帝瓦西里二世之请镇压小亚叛乱,一面出兵攻占了拜占廷黑海北岸重镇赫尔松。瓦西里二世迅速剿灭叛军后,弗拉基米尔利用罗斯援军掣肘拜占廷、扩大罗斯人在黑海北岸的势力范围、观望时局以便进一步渔利的企图落空,进退维谷中只得退而求其次,以攻打君士坦丁堡威胁拜占廷皇帝并强娶其妹妹安娜公主。基辅王公在拜占廷皇帝的强烈要求下接受基督教洗礼,随即撤离赫尔松返回基辅举行"罗斯受洗"。  相似文献   

7.
北洋政府维护和收复中东路主权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海 《史学集刊》2004,8(4):35-4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 ,日本、美国等列强乘机扩大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势力。这种形势既对中国国家主权和边疆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也为中国维护主权和收回权益提供了机会。北洋政府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实施维护中东路主权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 ,阻止了日本武力夺取中东路的企图 ,驱逐帝俄中东铁路督办霍尔瓦特 ,收回了护路权和路区主权。经过交涉 ,最终解决了路区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疆三区革命时期的文化事业(1944.11———1949.9)□新疆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前言新疆三区革命是我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新疆解放前一次规模最大的革命运动。1944年秋,以维吾尔、哈萨克为主力的各少数民族农牧民和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9.
张哲 《中国钱币》2014,(2):43-46
正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为扩充军费,弥补战争损失,都发行了大量的军票,以转嫁战争负担。关于这方面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当属张新知先生的《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一书。笔者长期收藏日本军票及相关史料,现根据多年来收藏的资料,仅就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的军票进行补充考证和研究,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一日本借出兵西伯利亚之机侵入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10.
1937年至1938年间,坊间盛传外蒙古出兵参加抗日战争的传说。这种传说在不断地演绎中进而形成"外蒙古出兵论"及"苏联出兵论"。本文对此期间传说的"外蒙古出兵论"作了考察,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明白自身既无抗战之完全能力,又乏有效之应对举措,与其澄清,引发国民的绝望之情,莫若凭借一个演绎的故事平复一般国人的情绪。就外蒙古出兵传说背后的隐喻而言,它反映了此期间中国强大的民族国家主义话语。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之角度观之,迫切希望外蒙古加入抗战体现了一般国民对于外蒙古地区情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张格尔为白山派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其父萨木萨克在清朝平定白山派和卓反叛过程中潜逃中亚。张格尔自嘉庆二十五年开始作乱,至道光七年底被擒获,持续八年之久。张格尔之乱,打破了新疆长达60余年的稳定局面,自此,和卓之乱滥觞,喀什噶尔等西四城屡遭蹂躏,清朝多次出兵,国力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签订是北京政府内政与外交政策结合的产物,外交方针的背后有深刻的国内政治背景。出兵西伯利亚是北京政府困境中的主动作为,目的在于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及战后和会上较有利的地位。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签订后,日本政府并未邀请北京政府参与筹划中的出兵西伯利亚的计划,甚至予以阻挠。日本擅自出兵满洲里,随意解释中日军事协定,这些事实均表明,签订协定只不过是日本借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控制北京政府的既定策略。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秘密社会势力已渗透到社会各界,作为一种社会的边缘势力,秘密社会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力争融入主流社会。1945—1947年秘密社会的组党风潮就是它们力图政党化、合法化的具体例证。一些有秘密社会背景或以秘密社会成员为主体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国民党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是国民党一手包办、人为制造的。它们极力鼓吹"军队国家化",闭口不谈"政治民主化",实际上是站在国民党一边反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它们企图从内部混入革命阵营,捞取政治稻草,达到最终破坏人民革命的目的。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大陆上的彻底覆灭,它们也最终成了国民党的政治殉葬品。这些政党虽然混迹于第三方面,但并不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真正奉行中间路线的民主党派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白江之战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唐朝出兵百济后,各方利益矛盾冲突的演变结果。唐朝以臣服高句丽作为重建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关键,这场战争引起东亚各国关系的重新分化组合,反过来又影响了唐朝对朝鲜的决策,造成唐朝出兵百济的新发展。唐军占领百济之后,新罗想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想在朝鲜南部获得利益的目标,同唐朝国际战略的矛盾日益显现,唐、罗联盟出现罅隙,而日本更是大规模出兵朝鲜,与唐朝决战于白江口。从日本出兵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分析,可以看出其欲控制朝鲜南部的目的,但这也造成了日本指挥上的失误,大败而归。东亚各国均参加的朝鲜战争,却成为东亚世界最终建立的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15.
1900年8月下旬,日本乘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高涨之机,出兵厦门,企图一举扩大其在福建攫取的权益,为南侵建立巩固的桥头堡。后由于中国方面的抗议和强烈的压力,日本被迫停止了军事行动,并从厦门撤兵。这一事件史称“厦门事件”。本文在尽可能接触史料的基础上,拟就该事件略谈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借以向专家讨教。  相似文献   

16.
三区革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东欧建立一些民主主义国家,我国正处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这时,新疆发生了一次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起义。国民党对新疆人民的压迫是长期存在的,是不是这时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或者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时有一个背景,就是镇驻新疆的盛世才是最早与苏联联合的。苏联也觉得比较安全。后来,盛世才投靠美蒋,(?)在苏联看来是个很大的威胁。苏联从自己利益考虑,企图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或一个缓冲地带,派了一位外交部副部长,努力争取盛世才,但这种努力失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简要总结清末英国对中国新疆传统政策的基础上,认为杨增新时期英国与中国新疆关系可分为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三个阶段。文章详细论述了各阶段英国对新疆政策,并分析了各政策的历史及国际背景。文章指出此期英国对新疆政策既体现出其传统的对新疆政策的特点,也昭示出其在国际政治剧变中对新疆政策的变化和走向。  相似文献   

18.
左宗棠开发大西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学书 《炎黄春秋》2004,(12):71-75
早在130多年前,我国就曾经进行过一次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西部大开发运动。主导这次西部大开发运动的领军人物就是我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一、对农业的开发左宗棠对西北经济的开发是与他西征的军事行动同时进行的。19世纪60—7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相继发生战乱,一些地方势力纷纷建立起了分裂政权;沙俄侵略者乘乱出兵侵占了我国伊犁地区;英国殖民主义者也蠢蠢欲动,妄图在新疆混水摸鱼。一时间,我国西北地区烽烟四起、山河破碎。在祖国领土和主权遭到侵略和瓜分的关键时刻,力主出兵收复领土的主战派领袖人物左宗棠,于1866年临危受命,…  相似文献   

19.
澤潞節度使盧從史元和元年(806)兵下太行,進成德節度使王士真之行爲,原爲唐憲宗所贊同,是憲宗欲於河朔三鎮用兵之試探性行動。而後,由於以翰林學士李絳爲代表的朝廷寬容派及以幽州節度使劉濟爲代表的割勢力的反對,憲宗態度發生變化,盧從史的出兵便以無果而告終,而盧從史本人也成爲朝廷猜忌之對象。考察盧從史出兵山東與唐憲宗欲用兵河朔三鎮之關係,可見當時政治軍事格局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与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25年春季和秋季,广东革命政府先后两次出兵东江(包括广东的惠州、潮汕和梅县三个地区),讨伐军阀陈炯明。这两次东征,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举行的,以铲除广东革命政府的敌对势力、打倒地方军阀和保卫工农运动为主旨的一场革命战争。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