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10,(4):77-77
<正>1907年7月17日贵州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张报纸——《黔报》在贵阳出版发行。背景:当20世纪的大门开启时,贵州、贵阳本地没有报道每日新闻的报纸出版。上海出版的《申报》因路途遥远,辗转寄到贵阳时,对已逾月,新闻已成旧闻。创办一张贵阳出版的报纸,以开发民智,了解天下大事,传播本省本地新闻,成为欧风东渐中贵阳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在周培艺(周素园)积极建议下,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等筹集股金8000两银子,在贵阳后新街通志书局成立《黔报》报馆。报纸由周培艺负责编辑,周培棻为发行人。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生前十分重视和关心《新华日报》,曾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至1947年2月在重庆出版。1949年4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把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新华日报》的报名,用于解放后的南京党报。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最初阶段,报纸仍然沿用了重庆时期《新华日报》的报头。1949年9月间,有几位同志从北平来,带来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  相似文献   

3.
每当拿起1949年5月17日的重庆《新民报》和《新民晚报》,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想起那两份报纸上最惹人眼球的“共军昨进入汉口”的新闻,那段挥之不去的记忆立即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4.
动向     
重点重庆开先例市领导常规新闻不上报纸头版重庆市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强调,市领导的常规性调研活动,不上报纸头版,要腾出大量头版版面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报道,文件作出具体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官方的《重庆日报》在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查封停刊,《新华日报》共出版3231期。《新华日报》全面、忠实地报道了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新华日报》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上,有一件大事,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  相似文献   

6.
成舍我,原名成希箕,又名成汉勋、成平,笔名有舍我、百优、大哀等,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898年8月28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成舍我一生献身于报业,先后创办了北平的《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南京的《民生报》、上海和香港的《立报》及重庆的《世界日报》等著名报纸,是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江南惨变,亲痛仇快,而军事委员会通令与其发言人及重庆中央、扫荡、益世、商务、时事各报纸则对新四军任意污蔑,曲解事实,混淆听闻。即较公正之报纸在言论统制之下,亦不能揭露阴谋,发表公论,致黑白不分,沉冤难明。吾人为使国人能明白事变真象,揭露内战阴谋,以挽救目前严重危局起见,特择其有关重要的八项,分别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1871年《烟台条约》签订,外国轮船可以进入川江航段,川江遂进入木船与轮船并行的时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年库中,有些地方报纸关注到这一时期的川江木船。1891年10月4日发行的The Sun报,有一篇题为《Riots at Ichang》的文章,其中说到利特尔的轮船公司进入到了川江,对于当地传统的木船运输业是个沉重打击,但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护本地的木船运输业,譬如  相似文献   

9.
贵阳邮局在清末发行报纸我国邮政发行报刊,一般认为是建立了解放区以后才开始的。最近,从贵州邮政英文资料中发现,贵阳邮局在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一日(1910年12月2日)起就曾一度在贵阳发行过《贵州公报》。《贵州公报》是在贵阳出版的日报,1909年9月18日在贵阳邮局登记为新闻纸类,后因发行量太少(每天不过100份)在1910年1月18日又要求暂停登记。同年底,该报发行量增至每天1000份,其中有500—600份在贵阳本地发行。于是,该报编辑曹星云(TSao Hsing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它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号角和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汉沦陷前一夜坚持把报纸印出后才撤退,就在同一天《新华日报》又继续在重庆开始出版发行,一天没有脱期。直到1947年2月28日,它被国民党反动派勒…  相似文献   

11.
齐得平 《纵横》2012,(10):27-29
70多年前毛泽东创作的那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因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在重庆的报纸上首次披露而引起轰动,迅即传遍中华大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首词编入中学课本,谱写成歌曲,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黄金案”中老舍蒙垢1945年4月19日,重庆一些报纸因“黄金案”发,登载了一批私购黄金者的名单,其中有“舒舍予等五户共一百五十两”云云。因而引起一些人对老舍的误解,甚而有人乘机中伤。其实,“黄金案”中的这个“舒舍予”,与老舍先生无涉,而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3.
张颂甲 《百年潮》2015,(2):40-42
《大公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份报纸,它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曾先后在天津、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始终未做变动,至今正常出版。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初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受制于公债价格下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省外银行紧缩放贷、回笼资金的影响,曾爆发了严重的金融风潮。在平息危机的过程中,重庆银钱两业公会、四川省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围绕"汇划证"问题一度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解决,表明国民政府在维持内地金融市场稳定上,并非执着于政策的划一,而是参酌本地现实,显示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同时,从长远来看,此次风潮的平息,特别是"代现券"的发行,维持了重庆金融秩序的稳定,为其日后承接各地金融机构的内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1937年11月20日,随着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的陪都时期,是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是城市发展纳入整个中国与国际视野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的转型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国民政府需要将其作为首都来建设,重庆就这样被动地纳入了国家视野。一、旧城印象重庆作为内陆城市,开埠较晚,直到1929年2月15日重庆市政府成立,重庆才正式建市。1937年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陪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我24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一军三兵团三十三师九十七团一营一连七班,任班长。1949年11月26日,第二野战军各部,遵令分三路向重庆迂回前进,北路经涪陵沿江而上,中路由南川向西挺进,南路由綦江向北包抄,并于27日、28日相继攻克重庆外围的江津、顺江场、鱼洞镇等据点,向重庆城区进逼。而此时,防守重庆的国民党胡宗南军队早已溃不成军,望风而逃。我军只在重庆近郊的南温泉、黄桷垭等地与国民党守军发生小规模战斗,即顺利突破了胡宗南所部的“新长江防线”。  相似文献   

17.
刘明钢 《文史天地》2012,(11):33-35
楚汉相争,国共内战,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人民。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喜讯传来,重庆的各大报纸头版,不约  相似文献   

18.
正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不利于蒋介石统治的决议,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蒋介石却耍两面手段,一面在政协会议的决议上签字,一面却随时准备撕毁决议,挑起内战。1946年2月10日上午9时30分,国民党反动势力趁重庆各界人民群众在较场口庆祝政协会议召开之际,制造了重庆较场口血案。现场实情1946年2月10日上午9时30分,重庆较场口广场上人声鼎沸,很多学生、教授、学者和各  相似文献   

19.
中坝窖藏是一处重要的瓷器窖藏遗迹,出土了包括瓷器在内的众多遗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坝窖藏出土瓷器为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和重庆本地窑口的产品,相对年代集中在元代中晚期。结合川渝地区元代窖藏出土状况,中坝窖藏埋藏成因应与元末明玉珍入川战争有关,绝对年代应在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初前后。分析中坝窖藏出土瓷器,上述窑口产品以及器型上以碗、盘、盏、碟为主的日常饮食器具是川渝地区元代中晚期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器具组合的客观反映,为探讨外来窑口产品在川渝地区的内销状况以及重庆本地制瓷业在该时期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前,创办的报纸,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算《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两种了。《解放日报》在延安,自然好办;但《新华日报》办在重庆,其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一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眼皮下办的共产党报纸,既要坚持说真话,又要对付国民党新闻检查官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就是当年参与办报的老报人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