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削鼻班”事件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金坛、溧阳地区的一次奴变事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中有所涉及。但该文论述尚不够详尽,某些观点也有可商议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讨论。 一、对《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一文的商榷 削鼻班事件发生于金坛、溧阳二县。其记载散见于方志及私人笔记中,集中载述此事的在金坛有于墉《金沙细唾》,在溧阳有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金沙细唾》主要记述了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县境的两次奴仆暴动;而《濑江纪事本末》则记载了乙酉(1645年)五月至十一月发  相似文献   

2.
堡寨是古代乡村社会中人们为避战乱而修筑的防御工事,是当时社会动乱的产物和见证。长安县自明末以来社会动荡,乡民的一种防卫措施就是修筑堡寨,康熙《长安县志·建置志》载:“城坊外其在乡各里,自明末迄今皆筑垣堡,以谨守望。”这些堡寨是乡民为躲避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初康熙帝平定吴三桂叛军所引发的社会动乱而修筑的。嘉庆元年(1776),白莲教起义爆发,席卷楚川陕豫甘五省,清政府采纳龚景翰、明亮、德楞泰的建议,实行坚壁清野饬修堡寨。嘉庆《长安县志·土地志上》记载,嘉庆年间(1776—1820)长安县建堡寨达155座,主要集中在县西南六乡和…  相似文献   

3.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张献忠五次转战入川,并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英勇抗击清军,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是张献忠这样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诬蔑为“杀人魔王”,在四川城乡流传着所谓“张献忠剿四川”,“湖广填四川”的说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1981年第5期)登载了吴金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美洲华侨》一文.该文认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走遍了加拿大和美洲东部各地”,“继续筹款,准备再举”.这种以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仍到过加拿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资料记载,孙中山生前共去过加拿大三次,然均在黄花岗起义之前.  相似文献   

5.
十七世纪初期,在俄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就是有名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因起义领袖波洛特尼科夫而得名。这次起义的斗争锋芒直接指向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农奴制度,它是俄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封建专制,谋求解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而它便成为反农奴制度的十七世纪拉辛起义和十八世纪普加乔夫起义的先驱。这次起义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这次起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的世情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明末时期一些戏曲的流传与演出情况。其中,有的剧目如《五子登科记》等,未被任何戏曲目录学著作所著录。从《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这些戏曲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戏曲的流传与演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7.
《萍浏醴会党起义檄文辨伪》一文(以下简称《辨伪》,见《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认为,萍浏醴起义中的两篇檄文(《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檄文》和《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布告天下檄文》)“都存在着重大疑点”,“如果要将它们作为1906年萍浏醴起义军所发布的文告,那无疑都是赝品”;《魏宗铨传》所述“魏宗铨和萍浏醴会党起义也决非真貌”,写《魏宗铨传》的目的,“是为了抬高传主,以博取褒扬和抚恤”。由此认为,史学界长期以来关于萍浏醴起义性质问题的讨论“不过是两篇伪檄内容对立的延伸罢了“。  相似文献   

8.
今年元月27日,是贵州护国起义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场为史家称为辛亥革命后第三次革命的运动中,贵州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作为护国运动中坚人物的王文华,此后还积极地参加了护法大业。然而,有些史实,至今不尽为人所知。笔者曾有幸接触过一些革命先驱,亲自聆听过他们的论述,加上笔者平时学习所得,特写成此文,供大家研究。一、护国起义,实为“滇黔护国起义”护国起义,确切地说,应称“滇黔护国起义”。当时参与护国起义的卢焘、窦居仁、胡刚,以及平刚等诸先生,都称起义为“滇黔护国起义”;谈到贵州人参与这场运动的情况,他们…  相似文献   

9.
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对这次起义的评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贾谊,他说陈胜本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竟“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使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终至“山东豪杰并起”,灭掉强秦。(《新书·过秦论》)此后,淮南王刘安的宾客议论说:“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势位至贱,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应之”(《淮南子·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这部古典历史小说,以其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璀灿的艺术成就,在明代中叶便引起过文人学士的争议。到了晚明时期,历经几代评点家的评论,李贽发其端,袁无涯等继其踵,金圣叹总其成,为建立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的评论既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存在着大相径庭的看法。近来不少研究者认为金圣叹处于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期,同情农民起义,反对招安而腰斩《水浒》,改变了宋江投降派的形象,从而对原著思想  相似文献   

11.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册称南宋初杨幺起义军“打造了多种样式的车船,……用人踏车,可进可退,……车船的制造,是起义农民在战斗中的一项重大发明。”(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持此说者颇多。近读新、旧唐书,发现车船并非起于杨幺。《旧唐书》卷131《李皋传》言其“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新唐书》卷80《太宗诸子·李皋传》亦记其“教为战舰,挟二轮蹈之,鼓水  相似文献   

12.
江淮侠义军起义,《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一号)把它作为“土匪起事”列入“中国大事记”。后来国民党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时,根据《东方杂志》的记载仍把它作为“土匪起事”系日编入《长编》,并把袁世凯政府派兵镇压江淮侠义军攻下定远事,称为“官军克复定远”。迨1959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事记》(吉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才为它初次正了名,称为“乡民起义”,但还不够确切。因此,根据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的有关记载,补述一二。江淮侠义军,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安徽合肥、定远等地出现的一支反袁武装力量。1913年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原安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土的巴尔.科赫巴书信,不仅是了解作为犹太史分水岭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唯一翔实的一手资料,而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份由一个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领袖留下的文书。书信中起义领袖的姓名表明后世普遍认为这次起义具有弥赛亚性质,犹太神学传统对弥赛亚学说的构建正是在起义后出现了重大变化。书信中所使用的语言表明,希伯来语在当时绝不仅仅限于宗教仪式,而使用希腊文在犹太巴勒斯坦也未必由社会等级决定。犹太传统对巴尔.科赫巴的历史记忆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视他为典型的假弥赛亚或力大无穷的战士。这说明记住巴尔.科赫巴的意义并不来自过去,而是源于当下。  相似文献   

14.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周晓光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曾涌现了无数的豪杰之士。其中,最为杰出的二位领袖人物,当推李自成和张献忠。自成攻取北京,并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张献忠则占领四川全境,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历数十年...  相似文献   

15.
陈光,1906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中, 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在历次战斗中曾10次负伤,战功卓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 1933年8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准备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扩大红军,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  相似文献   

16.
广西玉林市是富有反对清朝压迫统治的斗争传统的地方。清咸丰年间爆发的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是首先在这里发动的。太平天国北上以至后来失败后,这里的人民群众仍然继续进行反清斗争,自咸丰元年(1851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玉林市农民、会党、游勇的起义彼伏此起,一直没有停止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爆发的桂东南会党反清起义是继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又一次颇具规模、威震两广、势撼清廷的起义,在广西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三点会”领袖李立廷。李立廷,字仕朝,清末广西省玉林…  相似文献   

17.
论明末政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之一,统治全国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明朝兴起于元末人民反元大起义的烽火之中,最后又覆亡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怒火之中。 明朝的最终覆亡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有着深刻的、必然的历史原因。当然明朝有它自己的兴起、发  相似文献   

18.
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原籍阳城究在何处,一直是史学界争论未决的问题。六七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认为其地秦时应属陈郡,西汉属汝南,在今河南商水县境。该文发表后,一时曾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异议。我那篇文章有疏误之处,但其结论我至今仍认为可以成立。1984年3月21日《光明日报·史学》刊登了一则题为《陈胜家  相似文献   

19.
秦末战争为农民起义的说法,值得商榷。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考诸秦末起义各路豪杰,其领导群体大多是来自城市中的中下层平民,而非农民,即使是陈胜也非农民。秦末起义的领导群体之所以"起于闾巷",是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的。春秋战国至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上的礼崩乐坏,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变迁。城市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士成为城市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下层社会的各色平民也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城市社会的控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起义的爆发和秦朝政权的速亡。秦末起义是一场发生在城市社会中以反抗暴政为号召的权力转移战争,改变了夏、商、周权力更替的模式,开启了"平民"可以建立王朝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