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致牧惠先生     
牧惠先生的文章既“老”且“雄”,我读一篇喜欢一篇。  相似文献   

2.
胡坚 《广西文史》2010,(3):48-50
今年是谭震林同志诞辰108周年。我这个小兵今年90岁,之所以冒昧写这篇怀念谭老的回忆文章,是因为我1957年跟随他在攸县农村蹲点六个月,亲身体会到谭老这种务实求真的好作风。当时就敢言“反右”扩大化,而且“一言挽救了小书生”,我从心底里敬佩,至今铭感在心。因此写这篇回忆文章,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收入《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的邓蜀生先生的《美国联邦主义的历史演变》一文,是一篇好文章,我不只自己喜欢读,而且还时常向热衷于美国史学习的学生推荐。不过,邓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持的一个观点,我却不大赞同。邓先生认为,在1832—1833年关税和州权危机中,“以坚决维护联邦统一,反对极端州权主义者的分裂和分离行动而在美国历史上赢得重要地位”的美国第七届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本人是不同意保护关税法的”,“他反对对南部不利的保护关税率”。①我认为邓先生的上述看法有失斟酌,实在是“冤枉”了杰克逊。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芥川龙之介事典》记载,青少年时期的芥川一有闲暇时间就经常读妖怪之类的书,如去上野图书馆读《聊斋志异》。他还经常听周围的人给他讲各种鬼怪离奇的故事或传说。加之他小时候生活的工商业区环境,养父家的文学气氛,本地的离奇古怪之事,无不吸引着他对怪奇的兴趣。高中时四处搜集资料,把搜集的有关资料整理为《椒图志异》。这就是他效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下的笔记。 聊斋本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而椒图原意则为“喜欢沉默的龙”,即“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鸱吻之类也。椒图、,形式螺蛳,性好闭。故立门上。”…  相似文献   

5.
周军 《文史精华》2001,(6):22-28
兴趣的驱使,我读了张思之先生最近出的一本书——《我的辩词与梦想》,于我而言,阅读辩词仅仅是兴趣,仅仅是喜欢论辩的快感。张思之究竟何等人物,此前我根本不知,然而在书的末页,我却突然看到“曾指定为江青的辩护律师”、“李作鹏的辩护律师”的字样,这是何等的扎眼!书是学林出版社出的,我立刻给该书的主编、出版社的成江老师打了电话,说我因公将于3月在京、津、唐一带为“纪念唐山地震25周年”进行采稿,想顺便专访一下张思之先生,请他务必帮忙,成江老师二话没说,立刻答应给我引见张老。 3月14日上午9点半,我终于在…  相似文献   

6.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吸引了他。整个巴黎全知道他,但这位姑娘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相似文献   

7.
采访最前线     
公园守望者约翰·米切尔很早就对户外环境产生了热爱。米切尔的家在康涅狄格州,他站在离家不远的一片树林中(左)说,小时候“我就喜欢到那些比我家后院荒僻得多的地方去。”他是本期《天堂告急》一文的作者,历年来为《国家地理》撰写过二十多篇专题文章,题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尤其爱读史书。在他的文章和谈话中,时常触及历史的话题,闪烁历史的智慧。无论在党内外还是国内外,凡是读过毛泽东的文章或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几乎一致公认:他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1949年,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说道:“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一生博览史籍,其对历史之熟悉、运用之熟稔,青年时期就得以展现。在1917年所写的《体育之研究》这篇5000多字的文章中,毛泽…  相似文献   

9.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倒背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相似文献   

10.
要让孩子知道“美”这个概念不仅局限于一幅画、一支交响曲、一座典雅的建筑,而最具美的魅力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记得我女儿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饭桌上闲聊,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她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问其原因却只有一个:这两位老师年轻漂亮,说话的声音好听。我很失望,但并没有马上批评她,而是问她:“喜欢不喜欢你的姥姥?”“喜欢呀。”“可你的姥姥都老了,你怎么还喜欢她呀?”“她亲呀!”孩子发自内心地回答道。我庄重地告诉她:“一个人美不美,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周后,陶汉清来取书。可季羡林递给他的却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陶汉清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本书的手抄本。他疑惑地问:“您为何不把书借我,还花这么多功夫抄书?”季羡林笑着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两  相似文献   

12.
陈玲 《神州》2011,(5S):18-18
《穷人》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经典老课文,文章的作者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已是第三轮讲到这篇课文。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尝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问,问中读。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中走向文本,  相似文献   

13.
农历甲申年8月27日(即公元2004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谢孝思(仲谋)先生百年华诞,他的故乡贵阳与他长期旅居的苏州都将为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举办庆祝活动。我撰写了两副贺联祝福他的期颐高寿。其一是:正享遐龄,吴水黔山歌寿禧;还逢盛世,春风秋月颂康宁。其二是:平生磊落,高风上嗣黄石公,党外堪称益友;一世真诚,圣艺争趋吕凤子,国中乃是良师。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联合编印的这本《百年人瑞谢孝思)亦是祝寿的礼品。这本书共收集有谢老的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和他的年谱等他自己撰写的文章12篇,他的同仁故旧,门人学子写的评介和回忆他的文章17篇。可以说,这是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多视角多方面地介绍谢老在教育、绘画、书法、园林、文物、城建等领域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使人们看到他的广博的兴趣,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本书,可以使读书者对这位世纪老人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孝思先生尝言:“黄齐生和吕凤子两先生,是我追随最久,受知最深的老师。”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黄、吕两先生对孝思先生的评价最切实,最中肯、最深刻,也最令人信服。黄齐生先生,又名黄石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与太原市晋祠文物研究所原副所长、文物学者常文林先生的女儿常学瑞是高中同学,应该说认识常先生有40多年了,但以前对他的印象只有八个字:谦谦君子,好好先生。直到最近,应同学常学瑞之邀,为其父整理书刊资料,才真正了解和认识了常先生。近几个月来,我细心翻阅常先生那一份份履历表,一篇篇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一本本大学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工作日记,一盒盒为做论文积累的资料卡  相似文献   

15.
雷天宇 《神州》2013,(7):4-4
喜欢读余华,因为他现实,他的小说里有人生,人生里有故事,故事里有沉淀。喜欢他的《活着》,因为它冷峻——是深重的悲剧命运的集合,也因为小说里处处皆是的人性的关怀。美国作家艾米丽这样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纵观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不禁让我想起了日本导演黑泽明的  相似文献   

16.
一、纲要笔记。就是把文章和书籍的内容,加以概括的扼要式的记录,或者把基本观点简明扼要地予以摘抄。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所读的内容,把握内容的要点,起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便于日后之查阅。二、批注笔记。这是我国文人一种传统的笔记。就是在书卷的上下方留白处作眉批和尾批,或在文中进行夹批,及时记下自己的体会、见解、疑问及评价等等。也可打记号,或写出每段要点。  相似文献   

17.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2):22-26
一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在他手里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当然也是他参与掐断了这一传统。他的文字热情洋溢,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老大公报人李纯青说他的文章“长处是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泻”,“那时大公报社论,主要就是表现王芸生个人对时事的纵横观”。陈布雷夸奖他的文章“得张季鸾十之八九”。重庆时期,张季鸾在读了他写的一篇社论后由衷地赞赏说:“我要写也不过如此!”无党无派的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这样评价——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所传诵。他立言的长处是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恩师蹇先艾不幸于1994年10月26日下午猝然辞世,消息传来,使我极为惊愕,万分悲恸。恩师蹇老今年89岁,我与他的交往,算来已整整五十个春秋。1944年我在故乡大方县读初中,有一天,我为一位被当局所不容而远走的老师、作家何易古送行,我难过地说:“你走了,今后我找谁修改文章呢?”他说;“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就在贵阳……以后你可以把习作寄给他;他是鲁迅亲手扶持起来的人,一定会帮助青年作者的。”次年春,我斗胆地将一篇反映山乡农民深重苦难的习作《播种》邮寄给蹇老,请他批评指教。当时他在贵州大学教书,同时还主编《新垒…  相似文献   

19.
三一闲斋话     
一开篇说题意我早就想以散文论学 ,在我 ,可以假此以摆脱写论文的枯索 ,而使作文成为乐事。读者呢 ,亦可由此获得一丝儿快愉。十多年来 ,感触甚多 ,读今人的学术论文 ,每有味同嚼蜡之感———连语言也不通不顺 ,却大谈学问!那么 ,是否可以将谈学问的文章写得既精通又有情趣呢?于是 ,我尝试着写一种我名之曰“学术散文”的东西 ,只将那学问当作故事来讲述 ,文辞力求简雅 ,每篇千言上下 ,令读者在劳碌之暇 ,得一轻松。论起来 ,个人的“牢骚”也委实太甚 ,“五·四”倡“白话文” ,诚然是顺乎潮流 ,然而却将“古文”“问斩”。实则 ,从实用交…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周翼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并不觉得他离开得很久。因为有父亲的文与画相伴,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远行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再有时空的束缚,如他一生潇洒脱俗的性情,如他那枚方印“随心所欲”。父亲远行后,我陆陆续续整理他的文稿画作、笔记书信。古人有云“文人相轻”,父亲却在文艺界有着众多师友,他用他真挚质朴的笔,记录着同时代文学家、艺术家等师友的深情厚谊,虽非生死之交,却可以说肝胆相照。这些文章,收录在他的《画外谈画》《书房画室》《秋菊集》《手相》等散文集中。在父亲的文字里穿行,追随着他的足迹,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